想大问题做小事情--我的教育管理故事/生命化教育成全之道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激活学生,永远是教育重点 一 某日放学后回家的路上,在学校旁边的马路上,遇到 一个吸烟的学生。 我走过去,拉住学生的胳膊问:“吸什么牌子的烟? 哪个班的?” 学生迅速将半截烟扔在地上,踩灭了。 我捡起来一看,是“金满堂”牌的,估计价格低廉。 再问学生是哪个班的,学生说:“校长,我再不抽了 。” 恐怕全国所有的中小学生在违纪违规之后,都是这样 保证的。但我知道这“保证”几乎都是条件反射而已,作 为校长,如何抓住这个特殊的“时机”相机而教,则是多 么重要! 我一手拿着学生踩灭的半截烟头,一手拍着学生的后 背说:“你不说,我明天查看一下照片,就知道你是哪个 班的了。”——因为我办公室门外的墙上有全校学生的头 像照片,一个比一个灵动可爱,都是我心中的天使。 学生立即又条件反射:“校长,我再也不抽了。你别 告诉班主任,我保证再也不抽了。” 我也没说什么,故意把话岔开,缓解学生此刻的心理 压力,目的在于让学生说真话。同时,也想顺便了解一下 学生学习情况及老师教育教学情况。于是,我问他:“家 住哪里?” 学生用手指着眼前的徐家山说:“石头沟。” “爸爸干啥?”我继续问。 “开出租。” “妈妈干啥?” “开出租。” “辛苦啊!”我感叹,意在唤醒学生的良知。 学生一直提醒我把烟头扔了,然后边走边告诉我,是 别的同学给他烟抽。可见,学生之间互相探奇、模仿、传 染是一个问题,需要用剥蒜粒的策略,一个一个干预、矫 正才是。 我又换话题问学生:“你是哪个小学毕业的?”问这 个问题,意在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中“发现”学生的 情感世界。 学生立即和我说是某某小学毕业的。 “那个小学好不好?”我继续问。 “不好。”学校应该是学生终身记忆的精神家园,无 论美好的记忆还是苦涩的记忆。留给学生终身美妙记忆才 是学校教育的理想追求,可惜教育经常在一些庸师操作之 下变成了“规训”,学校也随之变成人的辱没性的记忆! “为什么?”我问。 “太乱了。坏学生太多。” “跟××小学相比呢?” “××小学好。”好的社会舆论的确是学校的巨额社 会资本,深刻影响人们的认可、认知、认同。旁边还有一 位初二(1)班的学生同行,时不时地插几句话。 “你怎么连自己的学校都不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