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友追梦(精)
作者简介
秦绿枝,原名吴承惠,1926年出生。为第七届***代表,**编辑。1949年正式进入上海新闻界,先后在《大报》《亦报》《新民晚报》任记者。1978年至1981年在上海文艺出版社任编辑,创办《艺术世界》杂志。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后任副刊部主任、报社编委,在副刊“夜光杯”撰写“休息时断想”“不拘小记”小品专栏。出版著作有《保持真实的我》《人生看戏》《平凡的断想》《海派商人黄楚九》《戏迷说戏》《开封府》,与魏绍昌合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作品选辑》等。
内容简介
吴承惠谈1950年代初的上海小报 旧上海哪段时期的小报*繁荣? 吴承惠:我首先声明,我谈的是印象,因为旧上海时 期我还是个资历很浅的小青年,文化水平也有限,想事情 和看问题都是即兴的、表面的。我还有个缺点,就是没有 在这方面做过资料搜集的工作,报纸随看随丢,都没有留 存。解放前,我是上海市银行的职员,并不在小报工作, 虽然喜欢看小报,也看得不多,偶尔也写写文章、投投稿 。当时小报很多,水平参差不齐,报摊上摆列出来的小报 ,看看五花八门,其中虽有办得比较好一点的,但也好不 到哪里去,所以每家小报的寿命都不长,有的甚至很短。 小报虽多,内容往往大同小异,加上客观形势的变化,办 小报的人又都不是有钱的大老板,经济常常出现困难,所 以真正能挺立住了办多少年的小报是很少的。 抗战胜利前,龚之方先生在上海办过一份《光化*报 》,跟他合作的叫唐云旌(即唐大郎)——诗写得**好。 龚先生*初是在电影公司做宣传,又办报纸,又在戏馆(当 时在共舞台)做宣传,是一个很有经营才能的文化人。解放 前的小报一般都是旧的小报文人吟风弄月的地方,而龚先 生起用了几位懂外文的大学生,比如沈毓刚和徐慧棠就被 吸收进来编译海外新闻。因此《光化*报》当时是比较突 出的,比较新颖,很*欢迎。当时*本人也管制舆论,而 且管得很凶,却又有缝子可钻。《光化*报》的头版有很 多从外国报刊编译过来的新闻报道。当时正在发生太平洋 战争,到了1944至1945年间,*本败局已定,舆论也管不 住了,从大后方和国外流传进来了不少消息。比如,那时 候上海人还不知道吉普车,《光化*报》首先披露了,引 起了读者的兴趣,同时它也带来了胜利的希望。读者既感 到新奇,又很*鼓舞,所以这份报纸一时很*欢迎。 1945年抗战胜利后,办报需要*****颁发的执照 ,有的小报拿到了,有的就没拿到。龚先生也没拿到,《 光化*报》就停办了,于是他就连夜在家用一张报纸横折 竖折,折出了一种方型周刊,是小报的变种,名字就叫《 海风》,变身为期刊,内容还是小报式的,一周出一期, 很快风行一时。那时上海还从来没出现过这样的报刊,销 路大好。于是,原来的小报从业人员,甚至非从业人员群 起而效尤,想趁机捞一票,一时之间,什么《海光》《海 星》《海晨》等纷纷在报摊上出现,一下子有了几十种。 有的报摊就乱堆在那里,三钿不值两钿,卖也卖不掉,形 成一种灾害。于是,《海风》首先自行停办,当时唐大郎 写了一篇文章叫《始作俑者的罪孽》,表示自责。因为, 在1946至1947年间,小报数量虽然不多,但这种方型周刊 却在很短的一个时期内形成畸形发展,是令人料想不到的 一种乱象。想想《海风》初创的时候,内容还是蛮好的, 很多名家化名写文章,吴祖光就写过,但后来办的一些方 型周刊内容越来越糟,甚至语涉下流,理应遭到读者唾弃 ,是很自然的事情。 所以要问旧上海小报*繁荣的时期,我确实说不出来 ,当时我二十岁不到,抗战胜利前固然不知道,胜利后的 也说不清楚,大概有五六家,或者七八家,办得比较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