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汉学译丛 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马伯乐(1883—1945),法国的汉学家、敦煌学家。法国国立东方现代语言学院毕业,任法兰西远东学院研究员。后继沙畹为法兰西学院中国语言文学教授。最初受其父影响,研究埃及学。不久转向中国学的研究,被称为“古代中国史的奇才 ”。 白乐日(1905—1963),法国汉学家、社会学家。早年在德国学习汉学,1925至1926年前往法国,并得到了法国汉学家马伯乐的指导。“二战”后进入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从事汉学研究,随后又在法国高等研究应用学院教授中国历史,1954年获得法国汉学儒莲奖。白乐日的汉学研究极有特点,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和韦伯思想的影响下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与经济。 译者简介: 孙越,1983年生于安徽合肥,2012年获法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武汉大学),现任南京财经大学法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国汉学(“全国高校海外汉学研究会”成员)、中国文化法译等。已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篇,会议论文4篇;译著《什么是催眠》(第二译者)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译著《汉法餐饮美食词典》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当然,正史中的定论是保守派撰写的,值得怀疑。正史为我们描绘了北宋末年的阴暗图景,也并不可靠。在一个被激烈论战弄得天昏地暗的年代,把确定的判断公布于众是有风险的。因为甚至在官方史家对材料的选择上,党争都留下了痕迹,除非材料本身是客观公正的,简单来说就是这样。革新派铺张浪费,徽宗皇帝计划兴建各种大而无当的工程,道教迷信施加了影响,钻营官僚们的压榨使百姓无法忍受——他们承受了这个政权非理性奢侈带来的后果和在异族面前毫无荣誉感的懦弱,只能奋起反抗。这么多要素都呈现在了史学家面前,可以用儒家的方式从中提取一些关于王朝灭亡的陈词滥调。 本书涵盖两位法国汉学家——马伯乐和白乐日的研究成果——马伯乐继承的是法国传统汉学的研究方法,专注于中国上古历史的研究(尤其是思想领域);白乐日采用的更多是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致力于中国中古历史的研究(尤其是经济、社会领域)。本书将两者的研究成果巧妙结合,梳理了从上古至北宋时期,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各项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使读者通过法国汉学家研究、使用中国古典文献的方法和视角,了解更加多元角度的中国古代历史,对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制度极具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