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外援:1937—1945年的外国援助与中日货币战

抗战外援:1937—1945年的外国援助与中日货币战
作者: [美]阿瑟·N.杨格著
出版社: 四川人民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2.00
折扣购买: 抗战外援:1937—1945年的外国援助与中日货币战
ISBN: 9787220114090

作者简介

作者:阿瑟·恩·杨格(Arthur N.Young),美国财政学家,美国国务院工作人员。1929年参加国民党政府所聘甘末尔财政设计委员会来华,后来长期留任国民党政府的财政顾问,直到1947年。

内容简介

样章 国民政府 自1928年蒋介石执政后,国民政府在动荡的十年里,进行了罕见的变革。国民政府在1929—1934年收服了几个极有野心的军阀,同时也挺过了日本1931—1932年侵占满洲对中国的冲击。丢掉满洲是一个惨重的损失。该地区煤、铁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居住人口4000万,就这样丧失了。满洲还是中国赖以支付进口和外债的财政收入与巨额出口的重要来源。1932年,中国军队在上海与日本军队短期开战,表现了出人意料的力量。由于双方陷入僵持,日本军队在中国的坚决抵抗下不得不撤退。中国方面对此振奋不已,因为经历了150年的外侮,中国人第一次能够抵抗使用现代武器装备的外国军队却没有立即溃败。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帮助下,国民党开始了建立现代军队的基础工作;日本侵略满洲后,蒋介石进一步推动了该工作。1932年年中,中国聘请了美国顾问帮助建立一支现代空军。但是,蒋介石作为一个军事家和现实主义者,清楚中国不可能赢得与日本的战争。为了避免过早与日本决战,他艰难地压制了一些影响因素。 1934年,蒋介石政府将共产党从他们牢牢控制的长江流域逼到了遥远的西北,这样后者就成了远距离威胁,似乎还有可能弱化。1937年初,共产党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而他们暂时接受蒋介石的领导实则符合莫斯科方面的利益。蒋介石是抵制日本侵略不可替代的人选,日本又是苏联在亚洲的巨大威胁,在这一点上,苏联和中国的立场是一致的。 到了1937年,中国内部局势已经平稳,蒋介石声望很高。5月,美国大使纳尔逊·T. 詹森报告说中国国内的主流观点是“国家存续离不开蒋介石的领导”。2其实,蒋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独裁者。他的话在政府内部举足轻重,在政策、举措和人事安排上,常常起决定性作用。但身为领导人,其工作之棘手和困难并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在他于1929—1934年平定军阀等的对抗后,中国的舆论强烈反对继续内战,尤其当时正面临日本的威胁。而且,军事将领出身的军阀还控制着不少军队,并不完全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中国仍然具有明显的地域分散性。中央对一些军队的影响也因此取决于军队的补贴或军费、政治倾向、宣传手段,或利益诉求。国民政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拥有绝对权威,尽管其政令在偏远地区的分量日益提升,但它离完全的国家权威仍然很遥远。虽然中国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封建统治,但国民政府的统治却不够强势。除了外部方面,内部方面参照的一个主要标准是,建立一支纪律严明又忠诚可靠的军队过程之波折。 国民政府的总体情况很不尽如人意。国民政府理论上是国民党的产物,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自我延续的机体,里面包括很多无党派领袖和官员,其政党的影响力似乎还在日趋衰弱。政府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被军队把持,过于倚重虽有革命经验却往往腐败无能的政治和军事领导人,罕有从各阶层和各主要地区招纳贤良和爱国志士的努力。孙中山预言的训政显然还要持续一段不确定的时间,尤其正值多事之秋。而且,对如何扩大统治基础并争取更广泛支持的问题,也明显缺乏审慎考量。同时,虽然管理方面也在取得一定进步,但事实证明国民政府的确是一个糟糕的组织者。不过值得称道的是,国民政府没有计划残忍地动用武力,好让其继任者在治理中国时面临同样的境遇。 另一个不足是没能有效实践孙中山的“社会福利”思想。极度保守的阶层把持着权柄,或者说离权力中心很近,没有密切关注土地所有制和土地税改革,也没有意识到改革很大程度上被地主和高利贷者控制的地方政府的迫切性。 编辑推荐:抗战时期中国货币金融全景记录 //首次披露抗战时期外国援助的第一手资料 //亲历中国抗战、斡旋外援的蒋介石外籍顾问回忆录,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全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