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红装爱武装:新中国女民兵宣传画与政治认同

不爱红装爱武装:新中国女民兵宣传画与政治认同
作者: 王海洲|责编:王秦伟//成华|总主编:孙江//李恭忠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8.90
折扣购买: 不爱红装爱武装:新中国女民兵宣传画与政治认同
ISBN: 978710807741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我是谁”: 武装的娜拉和解甲的木兰 清末女性自主和独立意识的广泛觉醒,开启了百多 年来中国女性解放的征途。之所以用“征途”一词,一 则因为这无疑是一条异常崎岖的道路,浸透无数的汗水 、泪水甚至鲜血,并且由于政治体制更迭和治国理念移 变而常生分岔;二则因为这是一条仍然没有终结的道路 ,其目标设定殊为遥远,或者说相当模糊,充斥着从未 停歇的怀疑和争论。在这条征途中,1949年到1976年是 一个既相对封闭、又承前启后的阶段。我们能够轻易地 辨识出此阶段的特殊性,即政治上的高度意识形态化和 经济上的强烈计划色彩,对女性的政治社会身份和地位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我们也不能将这一现象放置 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之中予以理解。在此阶段之前,晚清 以降的妇女运动思潮和实践并没有随着新政权的建立而 彻底地改旗易帜;在此阶段之后,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 发展和市场化进程也未完全忽视女性身上所带有的革命 烙印。忽视历史的连贯性即便不是完全错误的,也至少 是有失公允的。所以,毛泽东时代的女性究竟是何种形 象,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需要不断重新审视的重要问 题。 …… 中国古代从事军事活动并取得斐然成就的女性并不 罕见,不过她们大多是文学作品中的虚构形象或不见于 正史立传的边缘角色,如千百年来国人耳熟能详的花木 兰、穆桂英和梁红玉等。在较为可信的历史记叙中,女 性介入战争通常发生在特殊的时期,并且是作为战备劳 力参与守城诸事,被纳入正规军队建制的情况极为罕见 。太平天国时期曾短暂施行过“女营”制度,一些女性 承担着日常公共劳动和战备工作。清末民初的妇女解放 思潮开始鼓励妇女介入军事领域,从军也更多的是被视 作未来女性的发展方向。各种女性军事团体极少直接参 与大规模战事,主要是在地方事务中发挥作用。虽然在 民国初年设立“女子军队”的呼声一度鼎沸,但诚如辛 亥女杰张竹君(1876—1964)所言,“女子军队……就 生理上切实言之,比较男子,相差终远”,并未真正建 成,在战场上女性主要从事救护等辅助性工作。在殷海 光看来,五四运动以来的女权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 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但这种“改善”“并非一实质的 进步,而是出于男性的客气”。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很快开始在城市和农 村分别组建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部分地区尝试吸 纳女性加入,她们是新中国女民兵的真正起源。自那时 起,女民兵一直活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战 争中。战争活动需要调配大量的人力物力,必须动员妇 女从单纯的户内劳作转向户外战斗和生产。中共中央认 识到,"妇女参加劳动,不仅是妇女解放的基本关键", 而且对于"支援战争"来说也是"极端需要而不能缺少的"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数量庞大的女性被动员 进民兵和人民自卫军(队)等各种形式的群众武装中。 到1945年底,民兵达220万,人民自卫军(队)达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