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岳麓
原售价: 18.00
折扣价: 14.40
折扣购买: 跟三十六计学谋略
ISBN: 9787806659236
“瞒天过海”指的是用欺骗手段,暗中行动,达到预期的目的。此计 计名出自历史上的一个典故: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御驾亲征,率三 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前往辽东。大军进至海边,面对白浪滔天的茫茫大海, 唐太宗不禁为大军如何渡海犯愁,遂召集各路将领谁问渡海之计,将领们 面面相觑,只有大将张士贵表示,回去后一定替皇上思考应对之策。张士 贵回到大营后,召来薛仁贵商议此事,结果薛仁贵出了一计。数日后,当 地一位乡绅请求见驾,声称愿为征辽将士提供军粮,太宗大喜,便率百官 随其来到海边,进入一间用彩色帷幕遮围得十分严实的屋子,室内陈设富 丽堂皇,太宗一时兴起,与众将饮酒进食。过了一会,忽听外面大风呼啸 ,涛声如雷,桌上的杯盏也来回晃动,太宗忙令随从揭开帷幕察看究竟, 不看则已,一看愕然,只见外面是了无边际的大海。张士贵赶紧上前请罪 :“皇帝陛下正随大军航行于大海之上,前往高丽。”原来,所谓的乡绅 ,是薛仁贵乔装扮演的,“瞒天过海”之计正是他想出来的。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生前一共两次亲征高丽,第一次为贞观十九年 (645年),第二次为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征辽大军是十余万而不是三十 万。同时,唐太宗第一次征辽东时,薛仁贵只是一名编户募兵,因身着奇 服,在战场上大呼陷阵,被太宗发现,才被拜为游击将军。所以,上述《 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关于“瞒天过海”的“本事”之说显然属于 “小说家言”,并非信史。 当然,考察“本事”不是我们的重点,因为,“瞒天过海”作为“三 十六计”的第一计,从军事上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地位。 兵圣孙武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兵者诡道。”在你死我活的敌我斗争 中,在诡谲多变、充满凶险的战场上,“兵不厌诈”是用兵的一条基本原 则。因为用兵的理想境界就是使敌人听从自己的指挥,挑选敌人意料不到 的地方,采取敌人最不希望的行动,“出其所不意,趋其所不意”。所以 ,制造假象,隐蔽企图,秘密准备,伪装欺骗,麻痹敌人,不宣而战,选 择出其不意的时间、地点、方向,通过出其不意的作战方法和行动达成目 的,正是“瞒天过海”的军事含义所在。 在这里,“瞒”实际上就是进行种种战术上的欺骗。无论是指导和谋 划一场战争,或是指挥一个具体的战役、战斗,战争指导者都要善于以各 种手段进行“瞒”:隐蔽自己的企图,迷惑或引诱敌人,给对方造成错觉 ,为歼灭敌人创造条件。用现代军事术语来说,这种欺骗既可以表现为战 略欺骗,也可以表现为战役伪装迷惑和战术机动。所谓战略欺骗,主要是 在战略全局上伪装自己。对敌进行政治欺骗、外交欺骗、军事欺骗,秘密 地进行战争准备、兵力集结,严守发动战争的时机等,从而达成战略突然 性,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克敌制胜。所谓战役欺骗,就是在战争或战役 准备的目的、任务和主攻方向上迷惑敌人,以达成战役的突然性,使敌方 战役体系遭到猝不及防的打击或破坏。所谓战术欺骗,则是在决定性的战 斗中达成突然性,使敌方战斗体系遭到出其不意的打击或破坏,引起敌方 战术指挥员惊慌失措,对战斗人员的精神和士气造成严重的打击,取得战 斗的胜利。 这其中,尤以战略欺骗最值得重视,影响也最大。但无论是哪一个层 次或方面的欺骗,说到底都是为了在作战意图、行动时机、作战方向和区 域、兵力使用或装备、战法等方面达到出其不意。 而能否成功地进行“瞒”,关键在于能否从心理上、信息上给敌人造 成错觉,引导敌人作出错误的判断。因为,虽然战争双方都在斗智斗勇, 但人的思维活动毕竟常常受到认识习惯的制约,如先人为主、常见不疑、 过度紧张或松懈麻痹等等。因此,只要精心策划,积极谋划,用貌似合理 的假象示形动敌,就能使敌方的战争指导者麻痹大意,出现思维偏差和判 断失误。比如,《孙子·计篇》就列出过著名的“诡道十二法”,即欺骗 手段和原则:1.“能而示之不能”。即为了打败敌人,对自己的一切军事 准备、武器状况等加以掩饰。2.“用而示之不用”。即尽量隐蔽自己的行 动计划、手段。3.“近而示之远”以及“远而示之近”。用各种佯动欺骗 敌人。4.“利而诱之”。用利益这一杠杆,引诱敌人。5.“乱而取之”。 对处于混乱中的敌人,要乘机加以攻取。6.“实而备之”。即严加防范实 力雄厚的敌人,静待时机。7.“强而避之”。面对强大之敌,尽量避其锋 芒。8.“怒而挠之”。对容易发怒的敌人,想法激起其狂怒,使其失去理 智和冷静,作出考虑不周和冒险举动。9.“卑而骄之”。设法使敌骄傲自 大,然后伺机破之。10.“佚而劳之”。使敌人疲劳并麻痹大意。11.“亲 而离之”。设法对敌人进行分化,破坏其内部团结。凡此种种,都在于使 敌人在精神或士气上首先受到挫折,其次使其无力也无法对我方的行动作 出有效的反应。 虽然“瞒天过海”并不一定能保证战争的最终胜利,但是,它所达成 的突然性,往往对战争初期阶段,尤其实施首次突击意义重大。这就要求 战争的指导者除了要“瞒”敌之外,还必须识破敌人的“瞒”,对敌人的 能力(能采取什么行动)、企图(会采取什么行动,实行某种计划的决心,行 动方案)、弱点能做正确的判断。正因为此,古往今来的战争史上,“瞒天 过海”的战例不胜枚举:中国历史上吴国伐楚的柏举之战,楚汉战争中韩 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隋朝伐陈统一全国时的渡江战役,第二次世界 大战中德国的“闪击战”、日军偷袭珍珠港、盟军的诺曼底登陆以及二战 后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等,均有 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从这个意义上,“瞒天过海”,“攻其无备,出其不 意”,是任何时代都不能忽视的战争指导原则。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