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皇帝的两难抉择/智慧历史现场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焦急的等待 7岁的柴宗训即位后,京城实际已处于赵匡胤的控制下。赵匡胤想当皇 帝的野心日益膨胀,他们一伙也开始了叛变的准备。 赵普:“大将军该考虑自己的前程了。” 赵匡胤:“我已经在想了,但先帝对我有恩,我于心何忍?” 赵普:“大将军不必顾虑,俗话说无毒不丈夫,你要速拿主意。” 赵匡胤脸上闪出一丝冷笑,旋即又平静下来。 赵普笑道:“大将军的心思我明白,但不能等太久,以免夜长梦多, 更何况你的那些兄弟好像也等不急了。” 他的义社兄弟确实坐不住了。 石守信迫不及待地说:“军师。我大哥现在总可以当皇帝了吧!” 赵普道:“将军不可性急,你大哥受世宗多年器重。心存仁厚,哪忍 心当皇帝呢?” 刘廷让急道:“大哥如果一直这么不忍心,我们岂不是白等了这么多 年?要不我用根麻绳把那小皇帝捆来,逼大哥当皇帝?” 赵普忙道:“刘将军不可莽撞,那样万万不行,你大哥只是一时不忍 心,并不是不想当皇帝,只是我们要想个法子。” 石守信抢白道:“军师要能想出办法,就算上刀山、下火海,我等也 不会皱一下眉头。” 赵普:“你们不要冲动,我们现在要静观其变,等待机会。” 王审琦急了:“要是一直没有机会呢?” 赵普笑道:“没有机会可以创造机会嘛!” 众人又密谋一番,各自含笑而去。 这一刻终于来了 机会来了。960年,北部边境来报说辽和北汉合兵10万来犯,这个消息 是真是假我们不得而知。反正赵匡胤奉命领兵迎战。 范质紧张兮兮地道:“点检大人,军情万分紧急,请您速拿主张。” 赵匡胤:“此事还是由范大人和王大人共同决定才好。” 副宰相王溥急道:“现在大将外调,京城只有赵大人最能打仗,我俩 一介书生。如何能决定这等大事,赵大人可不能推卸责任啊!” 赵匡胤辩白:“这话从何讲起,大敌当前,我赵某身为周之大将,为 国赴难,义不容辞,只是敌人来势汹汹,末将恐怕没有足够的兵力与之抗 衡啊?” 范质道:“把京城内外所有的军队都集结起来怎么样?” 赵匡胤暗喜道:“也只能这样了。” 王溥说:“那我们就在京城恭候将军凯旋了!” 赵匡胤:“集结部队,即刻出征。” 舍得一身剐 敢把皇帝拉下马 就在赵匡胤出征的那天晚上。他的死党又在一起密谋。 就这样,赵匡胤把禁军带出了开封。这天是正月初一,大军刚出城。 京城中就传言赵匡胤要当皇帝。 初三晚上,大军到了开封东北40里的陈桥驿,军队发生骚乱。 传令官:“报告,我们在黄河边发现一件龙袍。” 高怀德鼓动说:“当今皇帝如此年幼,根本不能治理朝政,我等即使 立下天大的功劳,又有谁知道?” 众兵将马上迎合道:“我们干脆拥立赵点检为皇帝,然后再北上征战 。” 士兵被煽动起来了。 妇人之心不可为——陈桥兵变 正月初四早上,东方刚露出鱼肚白,赵匡胤就被外边震耳欲聋的呼声 吵醒了,他刚想出去看看是怎么回事。赵匡义、赵普等人带着士兵闯了进 来,一件黄袍加在他的身上。 一士兵:“现在皇帝年幼,我们要立大人做皇帝。” 赵匡胤为难地说:“先帝对我恩重如山,我怎么能做这种事呢!” 赵匡义说话了:“大哥,现在生米做成了熟饭,你不能辜负大家的一 片忠心啊!” 众兵将把兵器摇得震天响:“你不答应我们就不起来。”赵匡胤眉头 紧锁,似乎很痛苦。 赵普劝道:“这是天意,更是民意,天命不可违背,难道民意就可以 违背吗?大人不要再推辞了。” 一时间,有劝说的,有哀求的,甚至有威胁的,大家七嘴八舌。又过 了好一会儿,赵匡胤才顺水推舟地说:“你们贪图富贵,要我当皇帝,那 就要听我的命令。第一,回京后,善待恭帝母子;第二,尊重朝廷官僚; 第三,不许杀戮,不许抢夺财物。有违抗此令者,斩厂 粉墨登场 赵匡胤半推半就地做了皇帝,遂率大军回京城。城门、皇宫早已在石 守信等人控制之下,韩通刚刚准备反抗就被王彦升杀死,全家也不得幸免 。 赵匡胤率10万大军半天工夫就赶回了京城。在宫中,他又演了一出好 戏。只见他似乎很愧疚地脱下黄袍,满脸委屈地向恭帝和大臣们请罪。 赵匡胤:“赵某受先帝厚恩,即使肝脑涂地也不能报答。可将士硬将 这件黄袍加在我身上,赵某请求严加治罪,以儆效尤。”已被收买的王溥 奉承道:“官家称帝,乃是顺乎天意,得乎民心,何罪之有?臣愿侍奉官 家。” 王溥已经改口称官家了,可见一些人在生死关头全无廉耻之心。 宰相范质冷笑道:“只怕你蓄谋已久了吧!先帝尸骨未寒,你怎么能 这样做呢?”赵匡胤痛哭流涕道:“我被迫这样,有什么办法呢?请大人 指明生路。”赵普见该威胁范质了,就目示兵将。兵将会意,忙把兵器摇 得山响,吼道:“今天必须要点检做天子,不然我们决不答应。” 看到如狼似虎的士兵们,范质有些担心小皇帝的安全,只得无奈地说 :“你只有待太后如母,待皇帝如子,我才能答应你,否则我这把老骨头 誓死不屈。” 赵匡胤答应了,于是举行禅让之礼。赵匡胤就这样兵不血刃地当了皇 帝。这一天是960年正月初五,由于他曾担任归德军节度使。镇守宋州(今 河南商丘),并在此发迹,所以取国号为“宋”,仍然定都开封。赵匡胤就 是宋太祖。P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