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传(精)
作者简介
《甘地传》作者克里希纳·克里帕拉尼(1907-1992)为当代印度文化界知名人物,曾任印度国家文学院首任院长和印度图书基金会的主管,泰戈尔的外孙女婿。主要作品有《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传》《近代印度文学》等。
内容简介
第1章 出生与成长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年10月2日出生于波尔班 达(Porbandar)。这是印度西海岸的一个小镇,当 时是卡提阿瓦(Kathiawar) 半岛上众多的小城邦之 一。现在这个半岛被称为索拉什特拉(Saurashtra ),隶属古吉拉特邦(Gujarat )。这个几乎是长方 形的半岛,面积不到三千平方英里,向西探入阿拉伯 海,西北侧的卡其湾和东南侧的坎贝湾将其上下包围 ,北面与拉恩沙漠接壤。 在政治上,卡提阿瓦半岛一直是印度最落后的地 区之一,这一局面直到最近才有所改变。之前的数个 世纪,这里一直都是各个部落入侵的战场,散布着三 百多个小土邦(Principalities ),其中一些甚至 只有村庄大小,并且没有一个土邦在面积上能超过当 时英属印度的一个普通行政区。这些土邦的统治者有 着各种称谓,有些称为兰纳(Rana ),有些称为塔 考(Thakore ),有些称为纳瓦布(Nawab ),但无 论什么名称,他们都是小独裁者,彼此嫉妒,终日争 吵,只有靠着常驻英国代表的威势才能慑服他们。 在这种持续动荡、阴谋当道、专横统治的封建环 境中,造反者被人们奉为英雄。其中一些人的传奇事 迹至今仍以民谣和民间故事的形式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动荡不安、前途叵测的内乱环境培育出了强健、坚 定的人民,他们有着航海和经商的传统。他们虔诚而 又迷信,在类似环境中的人们通常都会如此。西海岸 上的德瓦卡城(Dwarka)尤其明显,这是印度教的一 座圣城,根据《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这 里是传说中的黑天(Lord Krishna)统治的王国都城 。除了印度教的毗湿奴(Vaishnav )崇拜传统,这 一地区还受到耆那教(Jainism)以及后来出现的伊 斯兰教苏菲派(Muslim Sufism )的影响。结果就是 有印度特色的混杂:正统与宽容、冷漠与热情、放纵 与苦行比肩并存。 甘地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出身在一个吠舍( Vaishya )种姓c(或者说,商人种姓)的中产阶级 家庭中。他的祖先据说曾是杂货商,后来家族的社会 地位稳步提升,甘地的祖父乌塔姆昌德(Uttamchand )成为了波尔班达邦的德万(Dewan)(相当于首相 )。他是一个正直的人,诚实无畏。在赏识他的兰纳 去世后,他的耿直性格为他招来了麻烦,摄政王后不 喜欢他,因此他被迫逃往邻近的居那加德邦 (Junagadh),那里的穆斯林纳瓦布愿意庇护他。 当甘地的祖父见到穆斯林纳瓦布的时候,他用左 手敬礼,并解释说,他的右手依然忠诚于波尔班达邦 。在那个封建年代,忠诚观念十分狭隘,并且有着严 格的要求,这一观念在那个闭塞之地几乎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但穆斯林纳瓦布非常宽容,并且欣赏他的 大胆回答,不仅没有惩罚他,还对他偏爱有加。在波 尔班达的新任兰纳执政后,这位纳瓦布还利用他的权 势,逼迫那位兰纳将甘地的祖父迎回去。 乌塔姆昌德的儿子卡拉姆昌德·甘地 (Karamchand Gandhi )后来也担任过波尔班达的 德万。和他的父亲一样,他也几乎未受过正规教育, 但却有着真诚、勇敢、简朴的特质,同时还有许多实 用知识。而甘地与他的父亲相比,则更加崇尚真理和 简朴。甘地在回忆他父亲时曾这样评价道:“在某种 程度上,他沉溺于肉体愉悦,因为他四十多岁就已经 第四次结婚了。”不过,幸亏卡拉姆昌德·甘地做出 了四度结婚的决定,他的第四个妻子普特里拜 (Putlibai )才为他生下了圣雄甘地。父母为甘地 取名莫汉(Mohan ),母亲喜欢亲昵地叫他莫尼亚( Moniya)。 甘地的母亲是个虔诚的教徒,性格温柔,总是一 丝不苟地遵循教义所规定的斋戒和祈祷仪式。她的行 为给小甘地留下了深刻印象,可以说他十分崇拜她。 多年以后,甘地在浦那(Poona)的耶拉维达监狱 (Yeravda Jail )中告诉他的秘书兼同伴马哈德夫 ·德赛b:“如果 你在我身上发现了任何纯洁的东西,那都是我母 亲而非我父亲的影响……她留给我的唯一印象就是圣 洁。” 莫汉(甘地)进入波尔班达的一所小学读书以后 ,他发现乘法表很难掌握——“当时我的智力迟钝, 记忆力也不好。”不久,他们家搬到了拉杰果德 (Rajkot),这是卡提阿瓦半岛上的另一个小城邦, 他的父亲在那里担任德万。莫汉在拉杰果德读完了小 学和中学。虽然他勤奋学习,但“学业一般”;他极 其羞怯胆小,和同学在一起时很不自信,并且不爱运 动。在他枯燥乏味的读书岁月里,唯一值得一提且能 够体现他的道德情操的事件发生在教育督察人员来巡 查的时候。当时督察来到甘地所在的班级,并安排了 一场拼写考试。甘地的老师看到他拼错了“水壶 (Kettle)”这个单词,就用脚尖轻踢,提醒他从邻 座抄写正确的答案。但 莫汉很固执,对老师的暗示视若无睹,后来他因 为这番“愚蠢做法”被老师责骂。圣雄后来回忆道: “我绝不会去抄袭。” 不过,课外生活并非如此平淡枯燥。在这一时期 ,只要是出于道德方面的原因或者是为了试验,这个 看起来胆怯的男孩并不抗拒冒险。由此我们可以察觉 到他的那份改造他人的激情,后来这种激情成为这位 伟大斗士的主要特质。不过在当时,这种激情差点让 他走错了路。他的哥哥有位穆斯林朋友,人称马塔布 教长(Sheikh Mahtab ),他体格强健,敢于冒险, 让体型瘦小同时又害怕鬼魂、小偷和毒蛇的莫汉为之 着迷。马塔布无所畏惧,对社会和道德戒条不屑一顾 。“这个朋友的壮举吸引了我。” 马塔布教长让莫汉相信,“强大的英国人”之所 以能统治“孱弱的印度人”,是因为他们吃肉,从中 获得了“巨大的”力量。于是,出自正统素食主义家 庭的莫汉开始偷偷吃肉食——这是他初次体验爱国主 义的滋味。但是,在他吞下一块肉之后,与生俱来的 情感让他感觉到,仿佛“一头活生生的山羊在我的体 内哭泣”。除此之外,他还得努力不让父母发现他的 破戒举动,显然他必须得撒谎。对于他来说,这样的 道德负担太沉重 了。几次尝试之后,他放弃了这一 做法,并且安慰自己:“等他们不在人世,而我也获 得自由的时候,我会公开吃肉食。” 莫汉还做出过其他出格的举动,比如捡起大人丢 掉的烟头来抽两口,甚至还“偷仆人的铜币去买烟” 。更严重的一次经历是被马塔布教长带去找妓女。“ 我在这间罪恶的小屋里惊慌失措,只觉得眼前发黑, 说不出话来。我坐在那个女人的床上,紧挨着她,但 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她自然对我失去了耐心,不断 辱骂我,直到我夺门而逃。当时我觉得,我的男子气 概受到了伤害,羞愧难当,恨不得钻进地里。但那之 后,我要感谢神拯救了我。”在他成为圣雄之后,甘 地回顾这段往事时说道:“从严格的伦理角度来说, 这些行为都是道德过失,因为当时有了肉体欲望,虽 然没有付诸行动,但本质上是一样的。” 另一个过失同样让他铭记于心。为了帮助哥哥还 债,他从哥哥的臂章上偷偷地剪下一小块金子卖掉。 这一罪感一直压在他的心头,直到他最后以书面形式 向父亲忏悔,并要求得到惩罚。“他把忏悔书从头看 到尾,珍珠般的泪水顺着他的脸颊缓缓淌下,把纸都 打湿 了……这些泪水涤清了我的心灵,把我的罪孽洗 刷干净。” 在他的晚年,甘地曾谈及他依附这样一位朋友( 马塔布教长)所产生的恶劣影响。他评论道:“如果 有人想和神成为朋友,那他就必须保持孤独,或者把 全世界都当作朋友。” 在他十三岁还在上学的时候,莫汉与同龄的卡斯 杜贝(Kasturbai )结婚。在那个年纪的男孩看来, 结婚不过是一系列欢庆活动,穿上新衣服,参加有趣 的婚礼仪式,有人用梵文响亮地唱着圣歌,而他本人 则占据着舞台的中央。无论如何,莫汉从此有了新的 玩伴,一个甜美而温顺的陌生伴侣。 但随之而来的是性爱的影响,对此甘地本人以可 敬的坦诚向我们回顾了这一切。他备受情欲的困扰, 并且在这一点上他从未欺骗过自己。他也从没有开脱 责任,归罪于女性,将她们视为诱惑和罪恶的根源。 事实上,在他一生中,一直对女性保持着无限的温柔 和关爱,这 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当初他和年轻而纯真的妻 子所经历的磨难。 正是这样的内心修炼,将平凡的金属变成了黄金 。泰戈尔评价道:“他谴责性生活,认为这与人类的 道德进步相违背。他和《克鲁采奏鸣曲》(The Kreutzer Sonata )的作者一样,对性怀有极大的恐 惧。但与托尔斯泰不同,他并不憎恶对自己产生诱惑 的性欲。事实上,他对于女性的温柔态度是他性格中 最高贵、最持久的品质之一。他认为,在他的国家中 ,有一些女性是他所领导的伟大运动中最好的和最真 挚的同道。” 在他父亲去世那晚所发生的一件事给他留下了难 以磨灭的记忆。当时他坐在父亲的病床边,帮他按摩 ,但他的思绪却飘到了年轻的妻子那里。他想象着妻 子躺在床上,等候他到来的样子。当叔叔前来替换他 的时候,莫汉极其高兴,直接跑回自己的卧室。“我 的妻子已经 熟睡。但既然我已回来,她又怎么能继续睡呢? 我推醒了她。”几分钟后,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激情。 不幸的消息传来,他的父亲过世了。 在父亲去世的重大时刻沉溺于肉体欢愉,这种羞 耻感是“我无法抹去或忘却的污点,我一直在想,虽 然我对父母有着无尽的爱,并且愿意为之牺牲一切, 但这种信念并不可靠,因为与此同时我的头脑还在欲 望的掌控之中。在这之后,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虽 然忠于妻子却沉溺于情欲的丈夫。我花了很长时间才 摆脱情欲的束缚,经历了许多磨难才最终得以克制它 。” 我相信,将来某位具有心理洞察力的传记作者将 会从这件事以及甘地的相关论述中找到有效的线索, 引领我们更好地了解圣雄复杂和令人困惑的个性。 P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