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师承记笺释(修订本上下)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修订本后记 我向来不大会打理自己的生活,也不是一个有超强 执行力的人,更不是一个有清晰计划与前瞻性的人,只 不过就靠一点韧性与耐力磨挨时日而已。就拿拙著《汉 学师承记笺释》来说,面世十五年来也仅重印过一次。 这一方面说明它似乎如过眼云烟没有存在的必要,另一 方面则充分证明了我的疏懒与迟钝。因为从时不时有师 友甚至未曾谋面的读者向我索书的情况,以及网上虚标 极高的书价来看,此书似乎又有修订与再版的必要。因 此,直到在此次举国生灵都被困囚在家的运会百六之年 ,我才静下心来坐在桌前修订书稿,真不知道是这部书 对不起读者,还是我对不起这部书了。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汉学师记笺释》差不多是我 一生所花气力最大的一部书稿了!因为随着我的日渐颓 唐与蹭向老境,我已经没有胆量与精力再花十余年的时 间,跟一部古籍如此豁命较劲了。然而当我回头再审视 这部书的时候,却有着万般的尴尬与无奈。二○一三年 重印前,我先草拟了几句《重印本后记》,说的一无是 处,一位同学看了,惊诧无似地瞪着我喊道:“老师! 您这样埋汰自己的书,读者看了这《后记》,谁还敢买 书啊?!”我只好换个说法,重新写了几句作罢。 《笺释》中存在的硬伤与错讹,那是我的能力所限 ,无处找借口推托。除此之外,在笺释《师承记》的过 程中,现在想来我当时犯了两个指导理念上的错误:一 个是大部分做教师的人都会犯的错误,就是想把自己知 道的东西,全都打包端给学生,不论有用无用,点滴不 剩;一个是有鉴于清人著述的繁多与翻检不易,我把读 者都当成了像我一样的初学者,想给他们节约时间,把 我所能看到的、想到的全都塞在这部《笺释》中。因此 ,这部书最大的问题说得雅致点是“繁冗”,说得直白 点儿便是“啰嗦”了。 具体而论,这种繁冗与啰嗦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 方面在遇到清代学术源流与掌故时,便不厌其烦地追根 溯源,试图给读者以清晰的纵向梳理与横向比对,有时 一条笺释就长达数百字甚至千余字,喋喋不休,惹人白 眼;一方面如《老子》、《论语》、北朝、南朝、梁武 帝、唐太宗等常见的书名、时代与人物,以至年代、地 名等,也一一注释,叨叨扰扰,招人嫌厌。从好的角度 来说确实有助于了解清代考据学、经学史、学术史与学 林掌故,从不好的角度讲我忘记了能读《汉学师承记》 的,应该至少是有一定古文献功底与经学史、学术史知 识的读者,我等于瞎替他们操心,既苦了自己,又浪费 了师友们的宝贵时间。 正因为如此,本书的修订,虽有个别条目的增添, 但絶不是增补本,而是删订本。当年重印时,因为不能 更动页码,所以只是字词句间的剜改,纠正了六百余处 错讹。此次修订,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删冗就简,一些年 代与地名的笺释,或如“北朝”、 “南朝”这样的词 条,近三百余条,就索性删裁了之;而书名、人物、事 件的释解,也尽量删汰,全书减省约五万余字。但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