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和杜尚(现代艺术的灵魂之争)
作者简介
拉里·威瑟姆(Larry Witham)是《艺术教育》(Art Schooled)及另外八部非虚构作品的作者。他是一位资深记者和作家,现居马里兰州华盛顿郊区。
内容简介
第1章“轰动中的轰动” 冬日的曼哈顿街头,前往参观美国最大规模艺术 展的人流稀稀落 落。1913年的“军械库展”于2月17日开幕。开幕时 举办了节日派 对、乐队演出和演讲会。然后是颇富争议性的巴黎艺 术品的揭幕仪式。 报纸对开幕式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但仍然没有观 众。然后事情忽然 发生了变化。从第二周起,人潮蜂拥而至。一家报纸 所说的“轰动中的 轰动”引起了公众的兴趣。其实这只是1300件油画和 雕塑作品中的 一件。 轰动中的轰动是一幅立体主义油画,描绘了一个 正在下楼梯的支离 破碎的人形,这幅画最大的诱惑来自它的标题:《下 楼的裸女》。没有人 真正注意到这位法国艺术家的名字。他就是25岁的马 塞尔·杜尚,当 时杜尚已经返回巴黎,将曼哈顿的一切喧嚣抛在了脑 后。《下楼的裸女》 悬挂在一号画廊,跟另一幅普普通通的立体主义油画 《女人与陶》在一 起,后者的作者是名气稍胜一筹的巴勃罗·毕加索。 对于美国公众来 说,这两个外国名字显然没有虚张声势的“先锋派” 夺人眼球,这种新 的现代艺术中充满了肤浅、搞笑、离经叛道的夸张举 动。对于美国人, 这些正是他们希望从巴黎的“狂人”们身上看到的。 杜尚的《下楼的裸女》引起了多大争议,就受到 了多少赞誉,成为 举国关注的对象。这幅画中看不到明显的裸体,甚至 看不出是男人还是 女人,只有一个类似人形的轮廓,像一个僵硬的提线 木偶,下楼梯的动 作被拍成一系列连续的快照叠放在一起。对一个像杜 尚这样的年轻艺术 家来说,这是颇富冲击力和创新性的作品。这是他第 一次锋芒盖过毕加 索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军械库展也是这两位艺 术家的人生和作品 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按公众的呼声来看,这一回合的 胜者是杜尚。支离 破碎的《下楼的裸女》奠定了杜尚在美国的立足点。 展览在曼哈顿中心的第69步兵团军械库举行,这 里巨大的空间是 为阅兵训练准备的。要塞似的建筑物外墙上悬挂着条 幅,上面写着“现 代艺术国际展览会”。建筑物内部按照不同的主题划 分区域,用鲜艳的 彩旗、黄纸带、粗麻布、盆栽植物和悬挂在半空中的 绿色花环装饰。所 谓的“立体主义展室”位于整个狭长空间的尽头,报 纸半开玩笑地将其 戏称为“恐怖屋”。这间展室的中央就是《下楼的裸 女》,被描述为“石 棉瓦工厂爆炸”或者“下楼梯的原始人”。 这次伟大的展览也展出了从弗朗西斯科·戈雅到 印象派及以后的欧 洲画家的作品,使其成为一堂艺术实物教学课,值得 认真回顾和审视。 不过,军械库展本质上是一个大众传媒事件,初衷是 吸引参观者、售票 和制造公众兴奋点。在老练的新闻记者的宣传攻势下 ,展览的新闻稿发 到了全国,现代艺术的明信片如潮水般涌入纽约(其 中一张就是杜尚的 《下楼的裸女》)。全国各地的报社都收到了一张军 械库展的新闻照片, 实际上,是马塞尔·杜尚跟同样是艺术家的两个哥哥 的合影。 就其轰动一时的热烈气氛而言,现代艺术国际展 览会是美国现代艺 术觉醒的转折点——军械库展是这种诞生在欧洲的新 鲜事物第一次大举 进入美国,当时一种被命名为“立体主义”的运动刚 刚在欧洲萌芽。纽 约展览会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通过将美国艺术家与他 们的欧洲前辈并列 来提升他们的地位,结果却事与愿违。尽管军械库展 标志着美国现代艺 术的严肃收藏的开端,但美国本土的画家和雕塑家却 大失所望。欧洲人 得到了最多的关注,也销售出了最多的作品。 无论如何,欧洲先锋派进入纽约为后来者树立了 重要的榜样,因为 在未来几十年里,现代艺术和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中心 转向了曼哈顿。通 过军械库展,杜尚赢得了早期的立足点。尽管很少有 人记得他的名字, 但是《下楼的裸女》成了美国流行文化的一个符号, 讲述了一个巴黎人 在美国的故事(最后这个巴黎人成了美国公民)。杜 尚凭借一件声名狼 藉的作品赢得了成功,虽然并不是出于他的本意。一 个朋友开玩笑说, 作为法国人,有一天他在纽约的声名将与拿破仑和莎 拉·伯恩哈特并驾 齐驱。 军械库展于1913年2—3月在纽约展出之后,又巡 回到了芝加哥和 波士顿。在包括展出之前和之后的整个时期,毕加索 和杜尚都远在千里 之外。1912年底,一小群美国人匆匆来到巴黎,为军 械库展募集毕加 索和杜尚的作品,不过当时这两位艺术家都联系不上 。那几个月毕加索 忙得马不停蹄。他先是在法国南部海岸实验综合立体 主义,之后回到他 在巴黎的工作室,然后又前往巴塞罗那参加他父亲的 葬礼。 毕加索是一个忙碌的西班牙年轻人,身上总是散 发着油画颜料的气 味,指间永远夹着一支香烟——随着卖画收入的改善 ,很快换成了一个 装满上等烟草的烟斗。黑色的短发覆盖住他的额头, 他黑眼睛的锐利目 光仿佛能够直射入新情人的心里去。 杜尚与毕加索毫无共同点,军械库展期间,杜尚 的状态也与毕加索 截然不同。为了逃离令人窒息的巴黎,他刚刚独自在 慕尼黑度过了几个 星期,这段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从慕尼黑出发,他 在欧洲四处游历, 参观艺术博物馆,这只是他未来人生的一次小小预演 ,因为很快他将成 为一名旅人,经常只依靠一只手提箱长期生活。这次 旅行结束后,杜尚 于1912年底返回巴黎,开始怀疑自己作为一名艺术家 的人生,大部分 时间他都待在郊区的一间工作室里,偶尔跟一个富有 的花花公子朋友进 城找乐子。 他不停地抽烟,为他过分年轻的容貌增添了几分 教授的派头(后来 当他有了钱,他喜欢一支接一支地抽古巴雪茄)。作 为一名画家,杜尚 却讨厌油画颜料的气味。所以他开始计划用一块巨大 的玻璃板代替画 布,来创作下一件主要艺术作品。这将是一件既丰富 又“睿智”的作 品,完成后被命名为《大玻璃》,与《下楼的裸女》 一道,并列杜尚最 著名的两件作品。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