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少年版)/中国经典

史记(少年版)/中国经典
作者: 张强
出版社: 江苏少儿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5.50
折扣购买: 史记(少年版)/中国经典
ISBN: 978753467960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毁誉参半的秦始皇 战国末年,群雄竞起,各国之间,战争此起彼伏 ,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天下百姓渴望太平时 ,是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纷争的局面;也是他, 施行暴政,焚书坑儒,把百姓再度推向苦难无边的深 渊。 他就是秦始皇赢政,秦庄襄王的儿子。 庄襄王名叫赢异人。早年,秦赵两国结盟,异人 被送到赵国做人质。异人是秦王小老婆生的,秦王将 他送往赵国做人质的目的是为了敷衍赵国。为了免遭 秦国的侵略,赵国故意装作不知此事。异人在赵国备 *冷落,再加上没有钱财,生活境遇很差。然而,异 人万万没有想到,赵国之行竟是他时来运转的开始。 异人做人质时,恰好吕不韦到赵国国都邯郸(今 河北邯郸)经商。吕不韦是个精明的商人,了解到异 人的情况后,觉得此人奇货可居,如果好好利用他, 可能会获取*大的利益。 精明的吕不韦决定包装异人,为此须先到秦国去 运作此事。临行前,吕不韦拿出五百金给异人,让他 用这笔钱结交权贵和有声望的人,以便提高声誉。与 此同时,吕不韦带着大笔钱财回到秦国,为异人寻找 政治上的靠山。 秦王的*妃华阳夫人没有儿子,瞅准这一机会, 吕不韦重金结交华阳夫人的姐姐,试图打通巴结华阳 夫人的路径。这一迂回战术很快收到了效果,在姐姐 的劝说下,华阳夫人先认异人为儿子,随后又让秦王 立异人为太子。 秦昭襄王去世后,秦孝文王继位。不料,体弱多 病的秦孝文王在位仅一年,就去世了。在华阳夫人的 支持下,异人顺理成章地登上了王位。赢政是异人的 儿子,早年,异人在赵国为人质时看中了吕不韦的小 老婆,后来,吕不韦把小老婆送给了异人,这位小老 婆生下了赢政。司马迁叙述这一事件时,直接说赢政 是吕不韦的儿子。 秦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也去世了,赢政顺利地登 上了王位。 赢政是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此前,秦国经过了 几代人的努力,成为战国七雄中*强大的诸侯国。特 别是在秦昭襄王时代,通过不断地向东扩张,先后打 败了劲敌赵国,随后又吞并了其他诸侯国的大片土地 。到赢政登上王位时,秦国国势已**强大。赢政亲 政后,四处招揽人才,为吞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秦王 朝做准备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赢政通过重用来自六国的人才, 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用“连横”之策打破了关东六 国的“合纵”。所谓“连横’’是指在西方的秦国采 取远交近*的战略,先从近处入手,然后向远处发展 ,就近消灭一个又一个强劲的对手。 所谓“合纵”,是指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境内) 以东的韩、赵、魏、燕、齐、楚六国联合起来与秦国 抗衡。由于秦国在六国的西面,六国在秦国的东面, 呈南北之势,因此历**将这一***面称之为“合 纵连横”。在这一方略的指导下,赢政发动了旷*持 久的战争,采取*事和外交相结合的策略,先后铲平 了关东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齐,正式统一了六国 。 面对**扩大的疆土,赢政洋洋自得,可是,一 想到天下平定后,还没有一个新名号来张扬伟大的功 绩,难免有几分惆怅。为此,赢政召集了文武大臣来 议定名号。赢政对他们说:“我凭借一己的力量,靠 着祖宗威灵的保佑,扫平了六国,真是莫大的荣耀! 如果不*改名号的话,就无法表达成功和我对上天的 感激之情,也无法使我的威名流传后世。现在,请你 们想一想,取个什么样的帝号好呢?” “大王所说极是!确实应另起名号。”众臣连忙 附和。 以丞相为首的众大臣立即接过话题说:“五帝时 的辖地不超过千里,周边的**和地处边远地带的诸 侯很少朝拜五帝。**,大王平定天下,建立郡县制 度,法令一统,像这样的事情从没发生过。大王您开 创的历史是五帝无法企及的。上古时期有天皇、地皇 、泰皇,三皇之中,泰皇的地位*为尊贵。我们认为 ,您应该以‘泰皇,相称,您的命令应该叫做‘制’ 和‘诏’,您应该自称‘朕,。” “泰皇好是好,不过,还是有些不妥。”秦王赢 政觉得“泰皇”二字虽然尊贵,但沿袭了古人的称号 ,无法向世人展示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沉吟半晌后 ,对大臣说:“我看这样吧,去‘泰,字,留下‘皇 ,字,加上古代帝王的‘帝’字,就叫‘皇帝’吧! 至于其他,照你们的意见办好了。” 众臣听了秦王的话,连忙拍手赞成。 突然间,赢政又想起了一件事。上古时期,君主 去世后,后人要根据君主的作为议定谥号。赢政生怕 死后别人议定一个谥号,用不好听的词汇来评论自己 ,连忙又说:“我听说远古本是没有谥号的,后来才 有,这样做是让做臣子的评论帝王,让后代评论祖先 ,很显然没有多少道理。现在,从我开始,将谥号取 消,我就叫始皇帝,以后的子孙以数字相传,二世、 三世,一直传到万世,生生不息,连绵不*!”从此 以后,秦王赢政有了“秦始皇”之称,后代的君主也 有了“皇帝”这一称谓。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