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总焦虑
作者简介
高原,学贯中西的潜能开发大师,中国图书“潜意识”题材最畅销的作家,他继承了全球著名的励志大师、潜意识专家如詹姆士·艾伦(James Allen)、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拿破仑·希尔(Napoleon Hill)、托尼·罗宾斯(Tony Robbins)、齐格·齐格勒(Zig Ziglar)和厄尔·南丁格尔(Earl Nightingale)等人的思想理论与实际经验,在潜能引导、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改变上受到了百万读者的认可。著有畅销书《潜意识》系列、《自制力》、《当世界无法改变时改变自己》等,他的每一本书都获得“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荣誉。
内容简介
不治之症? 在现代化和社会转型的进程中,焦虑开始弥漫于 人们的生活之中。对中同人而言,没有哪一个时代像 今天这样迫切需要面对焦虑——它作为现代化的风险 后果之一,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无法回避的网扰。 精英们把这个社会失败的原因指向政府,而我们 则指向群体性的心理诱因。中国社会面临几千年米最 大的转型,作为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强大的群体性焦 虑由此产生。它遍布所有的阶层,包含所有人,无论 你是富豪、中产还是身无分文的穷光蛋,它都与你如 影随形。 它就像不治之症?没锚,但我们有必要在绝望之 前重新认识它——焦虑是什么?我们会首先解剖它的 结构,发现它的本质,就像医生研究病毒一样。但重 要的是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应该怎么办? 米兰·昆德拉说:“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 ,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步正 在走向我们自己选择的终点。”没错,这就足我推荐 的态度,千万不要逃避,比如凶为害。m焦虑而拒绝 阅读本书。只有清醒地走出每一一步,勇敢地正视内 心,把一切心灵之疾和情绪之病暴晒干阳光之下,我 们才能改变今天并决定明天的生活。 案例一 卢某:33岁,有自己的公司,工作忙,生活缺乏 规律,经常在凌晨一两点钟睡觉。 他是一位事业有成的男士,年轻、前途远大。在 采访中,他自信地将自己定位为“中产偏上”的阶层 ,即将迈入富人俱乐部。 卢某说:“有一次,我在酒桌上与客人高谈阔论 ,气氛非常好,突然感觉心跳得厉害,胸口好像有什 么东西压着,总之我喘不上气来,几乎要窒息了。我 非常恐惧,脸色发黄,全身大汗淋漓,没有一丁点儿 力气。朋友立即把我送到了医院,进了急救室以后, 奇怪的是,医生还未来得及处理,这些症状就从我的 身上消失了,检查也没发现异常,回家后也没什么不 舒服的,我的工作、生活照常进行。” 如果只此一次,那真是幸运之事。但只过了3个 月,卢某又出现了相同的症状,此后,发作开始变得 频繁,每次都让他非常恐惧,害怕自己会被憋死。而 且每次发作的时间都不固定,有时是在早晨,有时在 晚上,有时则在中午比较疲劳时。但每一次发作,都 如同第一次那样,症状不需处理就消失了,简直是一 种“鬼魅”般的经历。 卢某甚至为自己准备了“倍他乐克”用以缓解心 悸症状,以备不测。他也去了很多医院,做过全面的 检查,都没有发现异常。但是问题始终定期发生,就 好像身染某种驱逐不去的魔咒——这个世界上没有哪 一位医生可以帮助他脱离这种恐惧。 所以,他十分苦恼,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也 不知道自己会在何时“发病”,找不到治疗的药物, 也不清楚它会把自己怎么样。“也许有一天我就死在 这上面了。”因此,他每天焦虑不安,担惊受怕,直 到被确认患上了焦虑症。 案例二 周某:27岁,某公司部门经理,平时喜欢锻炼, 身体强壮。 在与客人进餐时,周某突然无任何征兆地出现胸 闷、心慌和觉得心快要跳出来的感觉。“好像屋内的 氧气没有了,呼吸极度困难,似乎马上就要失去理智 ,而且面临可怕的死亡,我手脚发抖,同时头也晕得 厉害。”周某这样形容当时的场景,这是他从未体验 过的痛苦感受。 客户吓坏了,以为他得了某种会马上危及生命的 病症,急呼“120”,将周某送往餐馆附近的医院进 行“抢救”。但被扶上急救车后,周某所有的症状却 奇迹般地消失并恢复了常态。他的表情舒缓下来,对 医生说:“不好意思,我没事了。” 在不到lO分钟的时间内,周某从地狱门口重新回 到了人间。尽管一切症状都没有了,医生仍然带他到 医院做了全面检查,证实无异常后才让他离开。 在此后的半年内,类似症状重复发生。周某在工 作、休息或购物时,没有任何先兆就会发生与第一次 “发病”时一样的症状:突然产生,持续十几分钟, 又突然消失。周某每次都会跑到医院做全面的检查, 但仍然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因为平时的生活和工作都没问题,他很害怕因找 不到发作的缘由,有一天自己就这么“过去了”。于 是他找到了一位心理医生进行咨询,这时才得知自己 身陷惊恐障碍——属于焦虑症的一种。 他叹息说:“我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的担心?”的 确,当周某回顾生活时,才发现自己是一个“惊恐过 度”的人,身体虽然健康,却有着各种杞人忧天似的 忧虑,这导致了今天的现状——潜意识中的焦虑因素 逐渐增加,在他的身体表面显现出来,让他不堪重负 。 案例三 蔡小姐:23岁,某广告公司职员,正准备结婚。 蔡小姐的工作强度并不大,她自认为是一位生活 悠闲的小资女。但最近几个月来,她却不明原因地开 始担心即将新婚的丈夫在上下班的途中出现问题,比 如被人抢劫、出车祸等,而且担心身体健康的父母会 突然死亡。 “我整日忧心忡忡、紧张、焦虑、坐立不安、心 慌、口干,所以要喝很多水,上洗手间也很勤,晚上 难以入睡,很易惊醒。” 这半年以来,除了上面的表现外,蔡小姐还出现 过例假来迟以及肌肉疼痛等症状。为了找到引起目前 所患疾病的原因,她跑了多家医院,到过内科、妇科 、中医科、神经科还有许多“疑难杂症”的专科进行 就诊,做过一系列全面的身体检查,但都没发现有什 么异样。 医生笑着说:“你没病。”蔡小姐只好求助心理 医生,这才得知自己患的是广泛性焦虑症。最后她遇 到了我们的调查人员,详细讲述了自己的情形以及她 生活的苦恼。 这三个案例只是我从无数调查事实中抽取出来的 代表,他们代表了不同的阶层和身份,这不但表明焦 虑是一种在社会成员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不管你 是富豪、中产阶层还是普通的工薪族,它都如影随形 ,具备广泛的存在基础。而且,它几乎和“癌症”一 样,一旦发作,就很难一次性治愈。所以,焦虑又被 称为现代人在精神层面的“不治之症”。 我们都在焦虑,这无可置疑,区别只是轻重以及 侧重点的不同。焦虑最容易引发心理失衡和短期的负 面情绪,这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状态;同时它还是 一种群体心理状态,集体焦虑会形成一种社会张力, 最终会造成群体陛的“社会冲突”。 但这真的是不治之症吗?不,它只是我们对生活 和对心灵“管理不当,,的产物。 最近三十年以来,中国社会在进行着急速的变革 和转型,身处其中的每位成员都不可避免地要调整自 己的生存节奏,乃至于我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要发 生巨大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社会整体利益 结构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的群体与个人的社会位置 、经济位置正在重新洗牌。 在这种空前的巨变中,我们也面临着空前的“社 会风险”。中同人进入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 ,伴随着这个时代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在不断增加,这 就使得人们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一种不确定感:前景 不清晰,生活不踏实。以此为圆心向外辐射,产生连 锁反应。 . 这种对于现实的不安和未来不可预期,是形成焦 虑的根源。比如“中等收入焦虑”:那些具备了中等 以上收入的人,本来应该过着富裕安闲的生活,但现 实中各种各样的压力,让他们不得不在房产、教育和 医疗领域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而集体陷入了群体性焦 虑。 于是许多人渴望去美国,他们希望拥有一种新的 安逸的生活,不必承受这种过渡社会的阵痛。但来到 美同之后,他们也对这里感到失望,因为想象中的理 想生活在这里也无法真正实现,反而这种失望令他们 感到更加沮丧,这种巨大的落差形成了无比灼痛的焦 虑: “这个世界上,我该相信或者追求什么呢?” 我见过许多这样的中国青年,他们在国内成绩优 异,拼命挤出国门杀到海外,可是最后都很郁闷。现 实和他们想象的并不一样,甚至有的人感慨:“我还 不如回去,至少那里有我熟悉的环境。” 看起来,不论你是普遍公民,还是有能力改变世 界的成功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期望与担忧,这些体 内的情绪破坏分子就是毁坏我们精神的病原体,它们 深藏于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并通过一种感应机制与我 们的生活发生关系,并且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引发它 的“爆炸”。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它,当你 越是处于无法摆脱的现实困境中时,你越要以冷静的 心态面对焦虑的存在,而不是采取逃避和纵容的态度 ,否则你一定会在失去现在的同时,也失去自己的未 来。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