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志通论/至元集林
作者简介
徐海容,(1976—),文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在《西北大学学报》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有专著《诗经综论》《唐代碑志文研究》。
内容简介
墓碑文的生命情怀 叶昌炽说:“立碑之例,厥有四端:一曰述德:崇圣嘉贤,表忠旌孝,稚子石阙,鲜于里门,以逮郡邑长吏之德政碑是也;一曰铭功:东巡刻石,登岱勒崇,述圣纪功,中兴睿德,以逮边庭诸将之纪功碑是也;一曰纪事:灵台经始,斯干落成,自庙学营缮,以逮二氏之宫是也;一曰纂言:官私文书,古今格论,自朝廷涣号,以逮词人之作是也。” 清楚地论述了立碑刻志的缘由。 死而不朽,芳烈著兮 碑志的叙述主体首先是人,以人为叙述主体,标明时间,并以此为序,记载人物的生平经历;其次才是事件,记事叙功以时间为关联,前后承续;*后是才德,包括政绩、品性、节*、学问、才行等。碑志以此为基准,对相关人事进行***叙写,抒发感情,歌颂功德,护佑生命。如《贾武仲妻马姜墓记》: 惟永平七年七月廿一*,汉左将*特进胶东侯第五子贾武仲卒,时年廿九。夫人马姜,伏波将*新息忠成侯之女,明德皇后之姊也。生四女,年廿三而贾君卒。夫人深守高节,劬荣历载,育成幼媛,光□祖先。遂升二女为显节园贵人,其次适鬲侯朱氏,其次适阳泉侯刘氏。朱紫缤纷,*禄盈门,皆犹夫人。夫人以母仪之德,为宗族之覆。春秋七十三,延平元年七月薨。皇上潣悼,……以礼殡,以九月十*葬于芒门旧茔。……子孙惧不能章明,故刻石纪。 这篇碑文写给贵妇人,尽管其一生平平,但并不妨碍行文的哀悼伤怀之情,在持续不断的铺叙家世、张扬门庭、弘扬家风上,表现墓主的持家有方,感叹其一生幸福、虽死犹荣。汉末以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碑志从抒发悲情进一步演变为对生命存在的阐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在人类灵魂感知和命运认识方面*为细致,生命情怀也愈加深刻,如《河间相张平子碑》: 河间相张君,南阳西鄂人,讳衡,字平子。其先出自张老,为晋大夫,纳规赵武,而反其侈,书传美之。君天姿濬哲,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是以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瑰辞丽说,奇技伟艺,磊落焕炳,与神合契。然而体性温良,声气芬芳,仁爱笃密,与世无伤,可谓淑人君子者矣。初举孝廉,为尚书侍郎,迁太史令,实掌重黎历纪之度,亦能焞燿敦大,天明地德,光照有汉。迁公车司马令侍中,遂相河间。政以礼成,民是用思。遭命不永,暗忽迁徂。朝失良臣,民陨令君,天泯斯道,世丧斯文。凡百君子,靡不伤焉。乃铭斯表,以旌厥问。其辞曰: 于惟张君,资质懿丰,德茂材羡,高明显融。焉所不学,亦何不师,盈科而逝,成章乃达。一物不知,实以为耻,闻一善言,不胜其喜。包罗品类,禀授无形,酌焉不竭,冲而复盈。廪廪其庶,亹亹其几,膺数命世,绍圣作师。苟华必实,令德惟恭,柔嘉伊则,孝友祗容。允出在兹,维帝念功,往才女谐,化洽民雍。愍天不吊,降此咎凶,哲人其萎,罔不时恫。纪于铭勒,永终誉兮,死而不朽,芳烈著兮 。 这篇碑志作于永和四年(139),作者为名士崔瑗,墓主为一代才俊张衡。碑文从介绍张衡的名讳、门第、世系写起,重点赞扬其天资才华、道德文章、器具制作和辞赋技艺等,歌颂其“奇技伟艺”“光照有汉”的业绩,以“愍天不吊,降此咎凶”的句子,痛惜天妒英才,抒发对生命的伤悼和留恋之情,感叹“死而不朽,芳烈著兮”,借之激励士吏,效力王政建设,追求人生价值的*大实现。 天地悠悠 生死为大 刘勰《文心雕龙·诔碑》云:“属碑之体,资乎史才,其序则传,其文则铭。” 墓碑文是碑志文的主流,碑志抒发悲情的功能多借助墓碑文体现,墓碑文应用*广,也*为常见。因此,人们通常意义上的碑志文,一般指墓碑文而言。就撰写主体而言,墓碑文的执笔者都是文人,而其描写对象也是死者,文人创作碑志文的过程,就是对逝去生命的哀悼、对社会现实思考的过程,展现着文人的才情个性和生活体认。就撰写客体而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越是名人,则越誉满天下,谤满天下,这就给碑志文的创作带来一定的难题。慎终追远,缅怀哀悼,碑志文具体写死者什么,又该如何写?这既要照顾到描写对象及其家属亲朋的情面,为尊亲讳,尽伤悼之礼,又要做到真实客观,取信公众、传之后世,永垂不朽。所以说碑志文的创作体现着文人的生命意识和名节品行,是*能彰显文人才情个性和社会感悟的文体,也是*考验文人思想道德和写作技巧的文体。天地悠悠,人命关天。生离死别,兹可痛矣。试看韩愈《殿中少监马君墓志铭》: 君讳继祖,司徒赠太师北平庄武王(马燧公)之孙,少府监赠太子少傅讳畅之子。生四岁,以门功拜太子舍人。积三十四年,五转而至殿中少监,年三十七以卒。有男八人,女二人。始余初冠,应进士贡在京师,穷不自存。以故人稚弟拜北平王于马前。王问而怜之,因得见于安邑里第。王轸其寒饥,赐食与衣,召二子使为之主.其季遇我特厚,少府监赠太子少傅者也。姆抱幼子当侧,眉眼如画,发漆黑,肌肉玉雪可念,殿中君也。当是时,见王于北亭,犹高山深林巨谷,龙虎变化不测,杰魁人也。退见少傅,翠竹碧梧,鸾鹄停崎,能守其业者也。幼子娟好静秀,瑶环瑜珥,兰茁其牙,称其家儿也。后四五年,吾成进士,去而东游,哭北平王于客舍。后十五六年,吾为尚书都官郎,分司东都,而分府少傅卒,哭之。又十余年至今,哭少监焉。呜呼!吾未耄老,自始至今未四十年,而哭其祖、子、孙三世,于人世何如也!人欲久不死而观居此世者,何也? 就交谊而言,墓主马燧是王公,乐施好善,曾周济过韩愈;就地位资历而言,马燧虽一生平平,但累世贵胄,地位显赫。当韩愈写这篇碑志文时,人世沧桑变化,昔*的恩主一家人已凋零不堪。按说韩愈出于怀旧和报恩心理,在文中追叙友情、借以张扬马燧的家世、歌颂功德亦不过分,但韩愈行文不落俗套,避免传统的歌功颂德式述写,而是以感怀生命为中心,通过追述与马家数代人的交谊,回顾自我的艰辛历程,感慨马家的热情救助,怀古伤今,感慨岁月无情,叹息人生苍凉,对马燧一家人的连续逝去表示无尽的伤悲哀叹,思绪纷纷,情感沉郁,感人至深。 1. 碑志是人类生命的见证,是岁月风情的记载。碑志文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文体。本书重在剖析碑志与人类生命的关系,诉说碑志文写作前后的动人故事。 2.本书体例完备,全书共分为八个章节,围绕碑志的起源与流变、生命的历程与价值、碑志文体改革述评、碑志书写的基本规律、碑志书写的有我与无我、碑志书写的名人效应、碑志书写的尺度把握、碑志的家国情怀与文化精神展开叙述,内容丰富,论证深刻,有较强的可读性。 3.特邀叶嘉莹、楼宇烈、薛永年、龚鹏程、刘跃进、蒋寅、杨念群等**学者担任丛书学术顾问。 4.装帧设计精美,封面采用压凹、烫金工艺。由画家、作家陈丹青先生亲笔题写丛书名,封面素材取自原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文物鉴定顾问,金石传拓名家傅大卣先生传拓并弆藏的二十四字吉语汉砖拓片。具备相当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