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崇民全传/开原丛书
作者简介
高劲松,女,1950年生于北京,中共党员。北京师范大学理论物理专业毕业,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副教授。2005年退休后继承父母的遗志,进行张学良及西安事变史、冀中抗日斗争史等的研究工作。论文代表作有:《“兵谏”捉蒋前后人和事的考证》《与红军来往电报中认识张学良》《浅析张学良与东北军的近代化建设与改造》《高崇民与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高崇民与东北抗日义勇军》《最终的抉择》《一场难忘的篮球赛》等。编辑出版了自竟凡同志的遗作《大浪淘沙——为纪念西安事变而作》。
内容简介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1891~1919年) 公元1891年11月14日深夜,在奉天省古黄龙府(今辽宁省开原市)柴河沟靠山屯,一个农家的寒舍里传出一阵婴儿清脆的啼哭声,它划破宁静的夜空向村外远远传去,一个新的生命在这里诞生了,他就是人民忠实的儿子,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高崇民。 此时,在村东北山的一个石洞里,一位年轻人正在微弱的灯光下全神贯注地读书,忽然,仿佛听到一声婴儿的啼哭,他不由得一愣,惊喜地冲出洞外,向家中飞奔而去,他就是婴儿的父亲,一个当时农村中少有的读书人——高东园。 推开家门,面对脸色苍白的妻子和她身边那个银铃般啼哭的小生命,年轻人的两眼湿了,一股暖流温沁了他的全身,脸上露出得意的微笑。他虽然家境贫寒,但对未来从不失信心。他望着长相酷似自己的儿子,给他起名恩浚。他暗暗立誓,要把儿子培养成栋梁之材,将来好报效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 高家祖籍山东省登州府蓬莱县。清乾隆末年,因黄河泛滥,家乡连年受灾,加之朝廷腐败,封建统治者不仅不理民事兴河工,反而加紧对人民的盘剥,蓬莱一带十年总有九年灾。崇民的高祖父一家和当地的大多数灾民一样,在此地已无法维持生计,被迫于1794年闯了关东。崇民的高祖父携老带幼先是逃荒至盛京(今辽宁省)辽阳县牛蹄崖,后又迁至开原县。整整一个世纪,一家几代在这里耕作。在崇民父辈之前,全家人没有一个读书识字的人。 崇民的祖父高松龄,兄弟三人,他为长兄,全家人靠种地糊口,生活十分艰难。高松龄60岁上,因痛其二弟之丧,双目失明。其长子高东园是一孝子,对老人百般侍奉,并告诫家人,在老人面前只言喜不言忧,以使老人在无忧无虑中安度晚年。高松龄享寿88岁高龄。 高松龄一生为人正直、忠厚、大公无私,其美德显扬四邻。一年,高松龄卖茄秧不慎少给一农夫四棵,农夫走后,得以发觉,于是即刻派孙子高恩海给人送去。高恩海追农夫于三里之外,补上差缺,并连连致以歉意。此事在当地一直传为佳话。 高崇民的祖母李氏,开原县小寨子村人,出身书香门第,知诗文,明礼义,深晓读书之重要,她把儿子东园从小送到娘家,让其随舅父读私塾,高家这才有了第一个读书人。 一、严父身教的影响 崇民的父亲高葆如,号东园,生于1859年(清咸丰九年)清明节(农历三月十四),卒于1934年4月9日(农历二月二十六),享年75岁。 东园自幼聪颖好学,因家境贫寒,无力在家中就读,被其母送至外婆家,获得学习机会。1878年,东园20岁上,其母不幸病故,他“遵礼守制”,回到家乡。 靠山屯位于长白山支脉龙岗山脚下,依山傍水,风景十分秀丽。村前有一小河自东向西缓缓流过,出村约一里之地汇入柴河。沿小河向东约半里之遥即是北山,山之右端有一自然圆形石洞,人们叫它鹰砬子石洞,洞深、阔各一丈八尺,高约一丈五尺。东园回乡后,常年以洞为家,坚持自学,其号“东园”即由此而名。(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