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西湖(西湖全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烽火千里行 奔波为抗战 1937年3月25日,夜幕降临,喧闹了一天的西湖渐趋平静。一辆小轿车 悄悄地停在了湖边一幢幽静的别墅门口,从车里走出来一位中年男子,身形 矫健。近看时瘦削的国字脸上透着一股坚毅,浓眉大眼,炯炯有神,闪着几 许睿智。他就是名震中外的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之一周恩来。此次秘密来 杭,周恩来肩负着全党的重托,将与国民党最高领导人蒋介石直接会晤,就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重大事宜进行谈判。随车同来的是专程从上 海陪他到杭州的中共联络代表潘汉年和国民党联络代表张冲。 当时正是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不久,周恩来在事情发生后处 变不惊,从容应付,经过多方斡旋,取得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最好结果。 为了进一步促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根据党中央的决定,从1937年 2月开始,周恩来与叶剑英和国民党方面顾祝同、张冲等人在西安展开了国 共领导人的第一轮谈判。周恩来明确提出,要求国民党承认共产党的军队, 承认共产党的边区,承认各党派的合法地位,组织各党派的联盟,谈判一开 始进行得比较顺利。3月8日,在双方意见大体一致的基础上,周恩来将谈判 结果拟成条文,电告蒋介石。但两天后,国民党方面提出要对条文作原则性 修改,使之具有收编共产党军队及边区的性质,双方在民主政治与红军独立 领导、苏区隶属等问题上产生激烈争执,相持不下,谈判陷入僵局。于是, 周恩来当机立断,提出直接与蒋介石面谈,蒋亦回电允诺。随后就有了这次 杭州之行。 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这位一度合作过、又几番较量过的老对手并不陌生 ,对他说变就变、言而无信的秉性更是了如指掌,况且扣留从西安送他回南 京的东北军将领张学良的“前车之鉴”犹近在眼前。党中央和毛主席对这次 谈判极为关注,几次发电报,建议周恩来原地(西安)等候对方派代表来谈判 ,以防不测。然而,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周恩来早已将个人生死安危置 之度外,毅然踏上了吉凶难卜的征程。 3月22日,周恩来与张冲同机前往上海,与蒋夫人宋美龄会晤。周恩来 不失时机地先行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拥护三民主义和国民党在中国的 领导地位,可以取消暴动政策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苏维埃政府及其 制度;现在红军驻地改为陕甘宁边区,执行中央统一法令与民主制度;取消 红军名义,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服从蒋委员长的统一指挥。同时,也希望南 京政府能够实行和平统一、团结抗日的方针,实现民权,制定民主宪法,准 备对日抗战工作等等。宋美龄当场表态,她个人认为中共是可以合法存在的 。当然,宋美龄毕竟不是蒋介石。 而后,与蒋介石的谈判终于开始了。 寒暄过后,周恩来开门见山地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共合作的立场,是 站在为民族解放、民主自由、民生改善的共同奋斗的纲领上,是为了国家和 民族利益的大计,我们寻求的是彼此的谅解和相互的真诚,而决不能接受国 民党关于“投降”、“收编”之类的种种诬蔑。 蒋介石对这样直截了当的方式显然缺乏思想准备,尴尬之余,只得承认 :中国共产党有民族意识,是具有革命精神的一股新生力量,几个月来的和 平运动影响很好;但国共分家、骨肉相煎,导致十年来革命失败、各地军阀 割据和帝国主义侵占国土的局面,彼此都要有勇气去检讨过去。 周恩来趁热打铁,明确重申了中共中央提出的15项谈判条件,并提出几 点合理要求:一、陕甘宁边区行政完整,不得分割;二、红军改编后人数须 保持4万人以上,3个师以上须设总部,国民党不得派遣副佐及政训人员;三 、红军学校必须办完本期;四、红军防地须增加。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