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的逻辑(精)

产权的逻辑(精)
作者: 卫祥云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2.49
折扣购买: 产权的逻辑(精)
ISBN: 9787508647159

作者简介

卫祥云,著名经济学家、国企改革专家,现任智石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长期关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重点研究国有企业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和房地产问题。先后在原商业部、国内贸易部、国家经贸委内贸局、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担任科员、处长、副司长、主任。兼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导刊学术顾问、工信部《现代产业经济》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著有《第三者生存:中国行业热点扫描》、《国企改革新思路》等多部著作,并发表《从国企改革看体制机制的创新》、《论企业家才能发挥的制约因素》、《关于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研究》等多篇经济学论文。

内容简介

第一章.产权改革的逻辑 近年来,中国经济问题成为国内外学者讨论的热 点,各种观点竞相呈现,其中不乏唇舌之争,而多数 争论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无论是对公 平正义的呼唤,还是对民生问题的呐喊,其背后都离 不开转型过程中的经济改革问题。而中国经济改革的 本质,说一千道一万,逃不过、离不开、躲不过产权 改革。中国产权改革的逻辑归根到底是产权到民。能 不能将产权改革进行到底,决定了中国改革的深度与 广度。只有土地、房产、国企的产权清晰,归属明确 ,中国经济的白帆才能在更广阔的海域破浪前行。 中国经济的问题与伪问题 自2008年始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关 于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受到了世人瞩目。从“华盛顿 共识”到“北京共识”,再到“中国模式”,讨论声 不绝于耳,尤其是中国国内经济学界关于“硬着陆” 与“软着陆”的讨论,派生出了垄断与竞争之辩、特 权与权利之争、寻租体制与公平竞争的矛盾等问题, 由此也衍生出一系列“左右”之别、“革命与改革” 之比较、“民主与民生”之关系的论辩。不难发现, 纷繁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折射出了中国经济亟须研 究或必须解决的一些问题,同时也有某些学者热衷于 研究一些违背常识的伪问题。那么,经济学应该研究 什么?经济学家应该追求什么? 首先,谈一点对土地改革问题的看法。我国目前 的土地所有制分为两种:国有和集体所有。国家最近 对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农民宅基地所 有权进行了确权登记。按照官方数字统计,目前这三 项土地确权工作覆盖率已达70%以上。虽然,该项工 作在推进过程中受到了某些地方政府的阻力,但总体 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在以上三项土地确权工作中, 除农民宅基地确权是所有权到家庭外,其他两项应该 是把所有权和使用权确权到“村”或更低一级的“集 体组织”。目前的政策和改革的逻辑,应该说是我国 土地政策或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改革的一大突破,也 可以说是一项直面现实和矛盾,实事求是地解决集体 土地所有权问题的大胆举措。 目前各地确权的进展情况,至少可以给我们的研 究两点启示:一是在遵守现有宪法的大原则下,承认 土地改革的二元思维,并拉开了土地确权的序幕,为 今后更加深入的土地改革探索留下了空间;二是搁置 争议先改革,遇到问题再完善。就政策推进的路径选 择和可操作性而言,应该说是积极稳妥的。但是,作 为一项土地改革政策的研究,就不能到此为止。我个 人认为,目前应该就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 研究。 第一,目前的三种确权均未涉及“产权到人”的 改革,这为今后土地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埋下了重重隐 患。如果说,目前的确权改革因意识形态所囿难以突 破,那有关集体所有制的土地确权为什么不能创新? 当然,我也看到了某经济学家发表的“小产权房就应 该合法化”的观点。但我认为,这样带有情绪化的言 论似乎不利于问题的研究解决。 第二,现有的集体土地,确权以后只能转让,不 能等价交换或买卖,也就是说,土地的真正价值或实 际价值不能实现或不会实现。而要实现只有一种可能 :通过不等价(征地)交换卖给开发商。请注意,开 发商只是把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的代理人。确权以 后的土地可以出售(征地),但买家只能是各级政府 。由此可以认为,土地由国家垄断的事实并不会发生 任何改变。 谈到土地改革问题,不能不提房地产问题。目前 房地产问题主要表现为:房价过高,与老百姓的收入 相比,人人有房、“居者有其屋”似乎仍是水月镜花 ,可望不可即。但要降房价,最主要的还在于土地问 题。任志强先生表示,目前的房价构成中,政府的土 地收入和各项费用占去了70%。为了平息老百姓对房 价高的怨气,为了维稳,政府出台了“限购”“限贷 ”和“限价”为主的三限宏观调控政策。且不说三限 政策严重违反了市场逻辑,留下了许多后遗症,仅就 宏观调控而言,以北京为例,今年的商品房价格与去 年相比,至少上涨了10%。北京五环以外的房产价格 有所下降,但几乎没人去买,与之相伴的是房租价格 普遍上涨。活生生的现实告诉我们:不通过土地改革 做文章,政府不减税费,房价就不会下降。可以预料 ,如果开征房产税,房价必然进一步上涨,信不信咱 可以走着瞧。 接下来,谈一谈对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看法。国 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 与政治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应该说,到目前为止,我 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尤其在减员增 效、抓大放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明晰产权和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可谓功不可没。但历史是历史, 成绩归成绩,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改革的工 作也还有很多。近几年,我曾围绕国有企业改革中“ 分类管理、统一出资、行业监管、阶段推进和产权到 民”五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发表了系列文章,但有些问 题到现在仍然没有解决好。政府部门和学者之间还存 在一些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对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 步关注,认真研究。唯有如此,才能使真理越辩越明 ,以指导国企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政策的完善。 大家知道,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是目前公众关注 的一大热点,而我认为,国有企业现行的管理体制存 在着明显的分配不公。这本是应该解决的,但我们却 在刻意回避这一问题。比如,中央党校某教授一方面 认为国有企业没有什么可改的了,因为中央已有明确 政策,另一方面又认为,国有垄断企业无法判断其管 理人员的收入是否与其劳动付出相称,对于其管理人 员的高薪又感到明显的不合理。一名中央党校的教授 都不能自圆其说,我们又怎么能埋怨日理万机的高层 决策者呢?这种现象,难道还不足以使我们警醒,认 真研究国有企业的重大问题吗? 最后,我想谈点对中国经济伪问题的看法。忠言 逆耳,任人评说。我曾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经济在宏 观调控中遭遇了流动性风险,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遇 到了中等收入瓶颈,中国的城市化出现了诸如人口自 由迁徙和土地制度改革等现实问题……意在启发研究 思路,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但我也认为,目前对中 国经济的研究存在一些伪问题,不仅影响了经济研究 工作的严肃性,也直接助长了一些浮躁风气的形成和 蔓延。种种迹象表明,在中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 重要关头,我们政府智库的学风确实需要改一改了。 民间智库的各种研究都是自掏腰包,力求言之有理, 政府智库的专家可是用纳税人的钱供养的,岂能把研 究中国经济的伪问题当作职业呢? P01-P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