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600年1:周礼秩序的解构与重构](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40806/02/20240806021037665.jpg)
出版社: 新世界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0.70
折扣购买: 晋国600年1:周礼秩序的解构与重构
ISBN: 9787510476303
韩鹏杰,晋中人士,新锐历史作家,多年来深耕历史地理领域,对晋地历史尤为精通。历史博主、今日头条签约作家,在网络上集结了大量先秦历史爱好者群体。
第一章 从桐叶传说到曲沃代翼 第一节 晋国初立? 剪桐封弟 每当谈到晋国的开国史,人们总会不自觉地想起“桐叶封弟”的典故。故事说的是周成王年少时,与他的同母弟叔虞(字子于)一起玩角色扮演游戏。游戏中他削下一片梧桐叶子作为珪——也就是古代举行典礼时所执的玉器——递给叔虞,郑重其事地说道:“我将以此分封于你。” 这本是两个小孩子之间的玩笑,可在一旁陪侍的史官佚闻言却大惊失色,急忙下拜说:“请天子择日分封叔虞!” 小孩子说话没轻没重,但对于封邦建国这种大事的重要性毕竟还是有些认知的。看到史官一本正经地要自己兑现诺言,小成王顿时便慌了神,不住地为自己辩解道:“我不过是跟他开个玩笑罢了!” 史官佚对此却很不以为然,无论天子如何辩解,他都始终坚守原则,苦口婆心地劝说道:“天子无戏言!只要是您说过了,史官就要如实记载,您就要按照相应的礼节完成分封,并且作歌曲来传颂这件事。” 小成王终于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于是便依从史官佚的劝谏,将河汾以东方圆一百里的唐国故地封给了叔虞。叔虞也正是借此以国号为氏,被称作唐叔虞。这个国家建立十几年后,又将国号改成了晋——于是乎,那个在春秋时代雄霸一时的晋国就这样诞生了,而唐叔虞实际上也就成了晋国的始封之君。 这个故事被记录在《史记》中,但其最初的版本应该是来自于《吕氏春秋》 一书 。只是与太史公的记载略有不同,原本的叙事场景中,在一旁悉心劝解的可 不是什么史官佚,而是摄政当国的周公旦。 至于为什么要把这么重要的角色替换掉,或许是因为在信仰淳朴而真诚的古人心目中,素来人品贵重的周公旦大约不会做出这么不合情理的举动。但由于书中的故事实在精彩,令爱惜史料的司马迁不忍丢弃,于是便偷梁换柱,让一个地位不 那么尊崇的史官来替周公旦背这个黑锅。 与司马迁心有戚戚焉的还大有人在,唐代大文豪柳宗元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为一名无须在浩瀚史料中苦心摘选素材的散文大家,柳宗元身上的担子显然要比司马迁轻很多,对待传统史料的态度自然也少了许多顾忌。在漫长而困顿的贬谪生涯中,他曾专门写了一篇叫作《桐叶封弟辨》的文章,以《吕氏春秋》的原始版本作为标靶,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个富有童话气质的浪漫故事的不信任态度。 在柳宗元所处的时代,以封邦建国为主体的政治模式早已成为久远的历史记忆,但当时的人们还是可以通过对现实政治体制的体察,轻易地分辨出封邦建国在 周代国家政治当中的重要地位。 任免封疆大吏、考察地方长官,无论放在什么样的时代,都应该是一件极其重大且严肃的人事决策。哪怕是在卖官鬻爵盛行的混乱年代,昏聩的君主们也总要保有一丝底线,不会轻易地将对王朝命脉、社会运行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高级职位明码标价随意出售的。 在叔虞封唐这件事上,柳宗元就提出了一番见解:如果成王的弟弟的确贤能,适合去做一个国家的君主,那么周公就应该在正式场合、以正当的方式、郑重其事地向天子提出建议,而不是在一个小孩子玩过家家的游戏里,以一种近乎哄骗的方 式趁机促成。若是这个弟弟不堪重用,周公更应该规劝成王,以避免闹剧发生。 故事中的周公显然没有尽到为人臣的本分,反而将一个不恰当的玩笑变成了事实,将大片的土地和百姓封给了一个未脱稚气的孩子。好在受封的唐叔虞也算是一名贤君,在封国上表现颇为抢眼,一场儿戏才终于没有铸成大错。 然而,这件事终究还是让人感到后怕。试想,假如当时与成王玩耍的不是这 个贤能的弟弟,而是一个只知享乐不理政事的纨绔子弟,甚至是宫中的妇人或者太 监(妇寺),难道周公也要让成王都分封了不成? 柳宗元同时还对所谓“天子无戏言”的思想进行了批判,认为这非但不应该是臣子一定要谨慎奉行的金科玉律,反而是需要极力摒弃的文化糟粕。因为天子也 会犯错,也需要臣子的规范和教导。假如天子的言行举止不符合正道,做臣子的对 天子的错误非但没有出面规劝,反而是曲意逢迎,甚至巧言辩解,那便是君王背后 唯唯诺诺的应声虫,是“小丈夫缺缺者之事”。考虑到周成王是出了名的贤君,周公旦更是人所共知的贤臣,自然不会犯下这种见识浅薄之人才会犯的低级错误。因此综合下来,柳宗元便认为所谓“桐叶封弟”的叙事显然是靠不住的。 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曾言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柳宗元写这篇文章,更主要的目的还是要借古讽今、针砭时弊,因此尽管言辞犀利、逻辑雄辩,但多少还是有些感情用事的成分,是以一个假定全知全能的圣人为模板,去推断哪些事他有可能会做,又有哪些事情他绝对不会去做。 可问题是,假如周公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圣明,抑或是素来圣明的周公恰好就在这件事上犯了糊涂,以先入为主的印象做出的任何推断也就都失去了意义。因此,在更加注重证据链条的史学研究方面,柳宗元的思辨最多也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想要证明“桐叶封弟”的叙事不符合历史的真实,就必须要拿出更多更实在的证据才行。 童话辨伪 史学研究者批驳这个童话叙事的炮火,主要集中在叔虞受封的年龄上。有很多证据表明,唐叔虞受封之时,已经是一名足以独当一面的赫赫功臣了,这样的证据在传世的古典文献和近世出土的青铜器物铭文上都有所体现。比如在《国语》中就有这么一段记载,说唐叔虞受封之前,曾在徒林射死一头犀牛,取其皮制作了一副大铠甲。拉开大弓一箭射死一头膘肥体壮的犀牛,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更要有过人的膂力,这显然不是一个小孩子能办到的事情。 此外,《逸周书》讲武王时期一次盛大的朝会,在介绍完天子的冠冕服饰之后,紧接着便提到了“唐叔”的名号,且名次位于大名鼎鼎的周公和太公望之前。可见早在武王去世前,唐叔虞不仅已经成年,还在武王的班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同样能够提供证据的,还有近世出土的青铜器“晋公盦”与“晋公盘”,其上铭文回顾了晋国先祖叔虞的丰功伟绩,说他“膺受大命,左右武王”“殽畏百蛮,广司四方”“至于不廷,莫不秉敬”,因而受封为唐公。可见其在武王去世之前,便 已经是一名勇猛善战、大杀四方的武将了。 如此一来,当我们依照之前的故事,把年长的叔虞和年幼的成王放在一个古色古香的庭院里一棵梧桐树下的时候,场面顿时就不那么美好了——怎么看都像是一个老狐狸在骗小朋友手里的棒棒糖。 也正因为如此,当在历史迷雾中尤感惶惑的人们,得知唐叔虞受封的时候早已不是当初的少年,而彼时的成王却还只是一个有赖周公辅政的闲散天子时,难免就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唐叔虞与周成王,到底是兄弟关系,还是叔侄关系呢? 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复杂。按照我们过去所依赖的史料,无论是《左传》《国语》《史记》这些严肃的历史作品,还是诸子百家那些带有个人倾向的论著,都是建立在前一种结论之上的。比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曾提到:“曹叔振铎,文之昭也。先君唐叔,武之穆也。”《昭公元年》更是确切地指出,唐叔虞的母亲正是武王的正妻、太公望吕尚的女儿邑姜。 在这些被人们反复打磨的作品中,无论是晋国人自己的记忆,还是友好邻邦的记载,都为二人牢不可破的兄弟关系做了注脚。问题产生的根源,恐怕还是因为这些讨论都是建立在“成王年幼”这个假定事实的基础上的,可如果这个预设前提本身就不成立呢? 探究成王即位年龄的依据主要有两个,其一是从他的父亲武王的年龄出发进行推断。有不少的证据都表明,武王去世的时候已年过半百,甚至还有更精确的考证,认为他是在五十四岁的时候去世的。作为武王的嫡长子,周成王彼时的年龄怕也不小了,哪怕他的父亲因筹谋克商而生育较晚,也不至于到花甲之年了才留下一堆未成年的娃娃驾鹤西去。其次,是现在掌握的很多古籍金文也为此提出了印证,表明在周公辅政期间的许多战事,成王都是参加了的,也就是说其继位的时候未必还是小孩子。 人们之所以会产生成王年幼的错觉,恐怕多少是受到了诸子百家学说和后世经验的误导 。在早期文献记载中,成王常以“冲人”“孺子”“冲子”“小子”自谦,很容易让人望文生义以讹传讹,从而破坏掉原本的故事结构。尤其是对于不熟悉那段历史的当代人而言,也常常会被帝制时代的经验所误导,想当然地以为只有未成年的国君才需要大臣摄政,既然成王需要周公辅政,那么肯定年纪还小。而战国时期的游士们,他们只在乎学说能否为当政者所采纳,至于所叙述的历史是否真实却并不关心,因此便有意无意地将其理解成了“年幼”之意。尽管如此,战国时期的著作多少还有保留余地,只是说成王年幼;而到了秦汉时期, 则进一步被夸张成了“成王初立,未离襁褓”,这恐怕是完全出于政治目的的曲解了。 打破固有认知,还原历史真相,是一项繁复而艰巨的工程。在没有确实的证据出现之前,我们很难为这场论辩简单地画上休止符,有关成王年龄的真实答案仍然有待进一步考究,这也是我们面对支离破碎的先秦史料时无法避开的窘境。 在众说纷纭的各种论断中,本书更倾向于采信成王和叔虞皆年长的观点。但由此也就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既然成王即位时已经成年,为什么就不能自己理政,还非要周公来予以辅佐呢?既然唐叔虞受封的时候已经功勋卓著,为什么又会出现“桐叶封弟”这样的童话叙事呢? 这一切,还要从头说起。 1.详解晋国六百余年云谲波诡历史全貌,还原春秋争霸画卷底色。捋清晋国制度演变的底层逻辑,深刻剖析晋国兴盛衰亡的历史原因:作为先秦时期最强盛国家的代表,晋国的历史支撑起了整个春秋的历史脉络,同时也构成了战国政治格局的基座。本书以晋国视角梳理了春秋历史的总体框架,对于渴望了解先秦,但又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通读古籍的历史爱好者很有帮助。 2.说史严谨,广泛吸收《左传》《国语》《史记》等有关史料和当代历史学的研究成果,历史分析丝丝入扣,时有精辟见解:作者熟读经史,各种古籍史料信手拈来,引用皆有来处。对当代研究晋国及先秦史的学术论著、论文多有研读思考,而后成一家之言。 3.行文通俗流畅,叙事生动曲折,文风轻松幽默:先秦是一个风云激荡、群星闪耀的时代,有太多精彩有看点、值得玩味细究的历史事件、人物出现在这一时期。作者叙事简明生动,点评一针见血,不设阅读门槛,没有相关历史背景知识的读者也能读得津津有味。 4.晋人说晋事,述群雄纷争三百年春秋、品经天纬地六百载晋韵:作者生于长于山西,对晋地历史文化研究深入,重点说“晋”,又述尽三百年春秋史,饱蘸家国情怀。 5.书后附作者精心绘制的详解各时期晋国人物关系图谱: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一经图解豁然开朗。 插图示例:曲沃代翼时期晋国及曲沃君主世系 惊心动魄春秋画卷徐徐展开,六百余年晋国风云胸中了然。读完本书,相信下面的问题您会有自己的答案: ○为什么春秋时期会出现诸侯争霸这种独特的政治模式?晋楚争霸的实质是什么?站在春秋时人的立场上,“春秋五霸”的盛名究竟该花落何处? ○为什么晋国可以在列国争雄的舞台上独树一帜,成为响当当的中原霸主,并能够将这种优势长期维持下去?这是由晋文公本人“仁德”所带来的偶然结果,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到了春秋末期,这种政治模式又为何会突然退出历史舞台?吴越争霸的昙花一现,与晋国霸业衰退又有何关联? ○晋文公创设的三军六卿制为晋国的称霸创造了良好的制度条件,可为何到最后却演变成了导致君权下移和国家分裂的元凶?究竟谁才是晋国公室真正的掘墓人? ○作为一名复兴霸业的中兴之主,晋悼公的伟业究竟实至名归,还是徒有虚名?晋国霸业的逐渐消亡、国君权力的突然衰退跟他有没有关系? ○从晋文公称霸,到晋平公失霸,在这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晋国的霸业如同坐过山车一般大起大落,而晋国的君权却似水落悬崖飞流直下,这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为什么晋国最后会走向三家分晋的结局,而不是如齐国的“田氏代齐”一般归于一家?参与了世纪决战的智、赵、韩、魏四家都扮演了什么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