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店街(莫迪亚诺作品系列·精装)
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法国当代著名作家。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莫迪亚诺1945年生于巴黎郊外布洛涅一比扬古地区,父亲是犹太金融企业家,母亲是比利时演员。1968年莫迪亚诺在伽利玛出版社出版处女作《星形广场》一举成名。1972年的《环城大道》获法兰西学院小说火奖,1978年的《暗店街》获得龚古尔文学奖。1996年,莫迪亚诺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奖。他还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获得法兰西学院奇诺·德尔·杜卡基金会世界奖和奥地利欧洲文学奖这两项终身成就奖。 莫迪亚诺的小说常常通过寻找、调查、回忆和探索,将视野转回到从前的岁月,描写“消逝”的过去;也善于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 自1968年至今,莫迪亚诺已经出版近三十部小说,在三十多个国家出版。
内容简介
我什么也不是。这天 晚上,我只是咖啡店露天 座上一个淡淡的身影。我 等着雨停下来,这场大雨 是于特离开我时开始下的 。 几小时前,我们在事 务所见了最后一面。于特 像往常一样坐在笨重的办 公桌后面,但穿着大衣, 让人觉着他真要走了。我 坐在他对面那张供主顾坐 的皮扶手椅里。乳白玻璃 灯光线很强,晃得我眼睛 睁不开。 “好吧,居依……结束 了……”于特叹了口气说。 办公桌上摊着一份卷 宗。可能是那个目光惊愕 、面部浮肿、棕色头发的 小个子男人的卷宗,他委 托我们跟踪他的妻子。每 天下午,她去与保尔一杜 梅林荫大道相邻的维塔尔 街一家酒店式公寓,和另 一个棕色头发、面部浮肿 的小个子男人会面。 于特若有所思地抚摸 着胡子,一把短短的、盖 住了双颊的花白胡子。一 双浅色大眼睛茫然若失。 办公桌左边是我工作时坐 的柳条椅。 身后,一排深色木书 架占去了半面墙,上面整 整齐齐摆放着最近五十年 的各类社交人名录和电话 号码簿。于特常对我说这 些是他永不离开的不可替 代的工具书,这些人名录 和电话号码簿构成最宝贵 、最动人的书库,因为它 们为许多人、许多事编了 目录,它们是逝去世界的 唯一见证。 “你怎么处理所有这些 社交人名录呢?”我手臂 一挥指着书架问道。 “居依,我把它们留在 这儿。我没有退掉套房租 约。” 他迅速环顾四周。通 向邻室的双扉门开着,看 得见里面那张绒面磨旧了 的长沙发、壁炉、映出一 排排电话簿和社交人名录 以及于特脸部的镜子。我 们的主顾经常在这间屋子 里等候。地板上铺着一块 波斯地毯,靠近窗户的墙 上挂着一幅圣像。 “居依,你在想什么? ” “没想什么。这么说, 你保留了租约?” “对。我不时会回到巴 黎来,事务所就是我落脚 的地方了。” 他把香烟盒递给我。 “我觉得保留事务所的 原状心里会好受些。” 我们在一起工作已八 年有余。一九四七年他创 办了这家私人侦探事务所 ,在我之前与许多人共过 事。我们的任务是向主顾 提供于特所说的“社交情 报”。他很乐意地一再说 ,一切都发生在“上流社 会人士”之间。 “你认为你能在尼斯生 活吗?” “能呀。” “你不会厌烦吗?” 他吹散了自己吐出的 白烟。 “居依,总有一天得退 休的。” 他身子笨重地站了起 来。于特大概体重有一百 多公斤,身高一米九五。 “我的火车二十点五十 五分开。我们还有时间喝 一杯。” 他在我前面顺着过道 走到衣帽间。这衣帽间奇 怪地呈椭圆形,浅灰褐色 的墙壁已褪了色。一个装 得太满合不上的黑色皮包 放在地上。于特拿起皮包 ,用一只手托着它。 “你没有行李吗?” “我提前寄走了。” 于特打开大门,我关 上衣帽间的灯。在楼梯口 ,于特迟疑片刻∥然后关 上了门。听到这金属的咔 嗒声,我的心缩紧了。这 声音标志着我生命中一个 漫长时期的结束。 “这叫人情绪低落,是 吧,居依?”于特对我说 ,他从大衣口袋里掏出了 一方大手帕,用它擦了擦 额角。 那块长方形黑色大理 石牌子依然在门上,牌子 上用饰以闪光片的金色字 母刻着: C.M.于特 私人侦查所 “我留下它。”于特对 我说。 然后他锁了门。 我们沿着尼耶尔林荫 道一直走到珀雷尔广场。 天黑了下来,尽管已进入 冬季,空气还很暖和。我 们在珀雷尔广场绣球花咖 啡馆的露天座上坐了下来 。于特喜欢这家咖啡馆, 因为它的椅子“和以前一 样”饰有凹槽。 “你呢,居依,你有什 么打算?”他喝了一口加 水白兰地,然后问我道。 “我吗?我找到了一条 线索。” “一条线索?” “对。有关我过去的一 条线索……” 我用故作庄重的语气 讲了这句话,他听了微微 一笑。 “我一直相信总有一天 你将寻回你的过去。” 这一次他是郑重其事 的,这使我很感动。 P1-4 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他用记忆的艺术再现了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