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第2版社会工作精品教材)
作者简介
于晶利,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青少年与家庭社会工作教学与服务。刘世颖,社会工作教研室主任。
内容简介
一.基本资料 小雪,女,1984年1月2日生,中专文化程度,未婚。毕业后一直没有固定工作,目前与父母同住。 二.背景资料 案主从某职业中专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去某超市做收银员,三个月后被辞退,之后又做过一个月服装专卖店营业员,就一直失业在家。案主一向比较听从母亲的话,但由于母亲近来经常催促案主出门找工作,造成她对母亲渐渐反感,交谈也逐渐减少,家庭气氛紧张。案主本身性格内向,且在工作方面屡屡受挫,造成其内心失调,不自信,自卑感很强。案主目前整天在家无所事事,而且几乎不出门,自己也感到很苦恼。 三.问题评估 思想观念:案主在就业过程中屡屡受挫,使她非常灰心,深感自卑。 性格问题:案主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在与案主交流过程中,许多事情都是母亲代其陈述,案主本人只是低头默认,很少交流,眼神中流露出迷茫。 就业技能:没有一技之长,学历较低,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家庭关系:长期闲散在家,父母对其有埋怨情绪,家庭气氛紧张。 四.问题分析 就业观念:针对案主就业屡屡受挫,产生自卑情绪,从改善就业观念入手,为她提供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增强其就业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性格问题:针对性格内向,缺少与同辈群体的接触,生活迷茫,社工认为可以让其参加社区活动,增强她与同辈群体交流,及时跟进给予鼓励,使其更快地融入社会。 就业技能:如能解决就业问题,其许多问题可得到缓解。创造和提高案主的就业技能,是一个重要服务目标。 家庭关系:促进案主及其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共同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服务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和家庭治疗相结合 任务中心模式认为,案主是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能的,充分发挥案主本身的能动性是关键。案主的主要问题都可以明确界定,激发案主自身的内在动力,引导家庭的良好沟通与互动,找准问题、有的放矢。采用任务中心模式与家庭治疗的有机结合,为案主的治疗过程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介入框架。此外,还可以邀请案主参加社区团体活动,增加案主与同辈群体的社会接触,提升案主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 六、服务计划 总体目标:协助案主改变就业观念,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利用社会资源,提供实践机会,提升个人能力;改善母女关系,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促进其更快融入社会。 1、收集并研究资料,了解案主的生活状态、主要问题,建立专业关系。 2、与案主进行交谈,改变其就业观念,树立新的人生目标。 3、与案主的母亲进行沟通,缓解家庭气氛,一味地埋怨,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4、向案主提供参与社会的机会,提高其适应能力。 5、邀请案主参加社区活动,增强与同辈群体交往。 6、根据案主的个人特点和爱好,提供就业机会,增强其社会适应性。 7、如果就业问题一时无法解决,那就帮助案主做好就业前的准备,鼓励她走出家门,寻找工作机会,积极参加技能培训课程。 8、回顾整个过程,巩固服务的成果,对案主及其家人的努力予以肯定和鼓励,做好跟踪服务。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快速,青少年学习生活的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也面临着各种新的困难和问题,因此, 《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第二版)》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上帮助社工专业的学生掌握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观点、基本原则、技巧方法,并了解当前突出青少年问题的类型和介入策略,使他们能够获取实行青少年社会工作所需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 《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第二版)》第二版相较于第一版改动较大,前半部分理论部分调整了顺序,部分章节做了内容和政策法规的补充和更新。后半部分实务部分根据当前青少年面临的问题,加入了校园欺凌、留守问题、新市民子女融合等新出现的现象,问题涵盖更广泛,内容更丰富。在结构上,本次更版,每章起首增加了引言和要点总结,将第一版中集中放置在书末的案例分别置于相对应的青少年问题的章节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