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著到电影--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当代电影改编版研究/文学经典与影视艺术丛书

从名著到电影--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当代电影改编版研究/文学经典与影视艺术丛书
作者: 张一玮|责编:房远
出版社: 中国广播影视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2.90
折扣购买: 从名著到电影--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当代电影改编版研究/文学经典与影视艺术丛书
ISBN: 9787504385185

作者简介

张一玮,男,河北廊坊人,出生于1976年12月。200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文艺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主要从事文艺批评和电影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内容简介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文学经典作品的电影改编 致力于实现的文化功能中,国民教育与休闲娱乐的结合 是一个探索的方向。但娱乐性的权重随 90 年代以后商 品经济发展和大众消费文化浪潮的迅速兴起而增强,形 成了深刻影响改编实践的因素。与此同时,基于国家文 化发展需要的文化传承和历史传承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文学经典因此得到了特定电影工业和社会语境背景下 有目的的重叙和再创造,有可能在国家、社会、商 业、大众等不同维度上生成其意义。如以改编版的目的 和意义指向进行区分,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当代电影改 编曾出现以下主要类型,它们当中都可能出现电影艺术 精品: 第一类,国民教育式改编。这种改编类型中,原作 中现代知识分子式的情怀往往使作品具有思想的深度, 改编版也致力于凸显作品对过往时代历史与社会的认知 价值,较易产生图解原作的倾向。电影改编版所承载的 特定时代的历史与其创作完成的时代彼此相隔,但历史 主义式的逻辑贯穿了两者——前者或者为后者提供合法 性论述,或者成为后者的镜鉴。影片《药》是这方面的 代表,它较为直露地表达了现代文学经典与政治意识形 态、阶级斗争语境下的历史话语之间的密切关系,是一 部引导观众“从当代认识和把握过去”的电影。《阿 Q 正传》是更为折中与温和的国民教育式改编,它同样包 含注解和诠释的意味。以鲁迅作品的电影改编而论,这 一改编类型无法脱离原作的精髓部分——建立在民族寓 言基础上的、独特的知识分子话语及其表述。爱德华 ? 萨义德认为:“知识分子应该使用一个民族的语言,不 只是为了方便、熟悉这些明显的理由,也是因为个体的 知识分子希望赋予那种语言一种特殊的声音、特别的腔 调、一己的看法。” 这种话语在原作中的独特表达是电影改编的难点。 作为广义的文化消费品,此类改编版推动受众消费的内 容是基于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或必然性的人与故事。 第二类,通俗普及化改编。前文提及的《子夜》《 骆驼祥子》《雷雨》《日出》《边城》《春桃》等作品 的电影改编版都可归入此类。影片在改编策略上表露出 致敬原作和原作者之意,系以影片的形式承接和维系文 学家及其作品的经典性,以审美价值的实现作为影片艺 术诉求的侧重。在此类别中,按照原作的叙事性文学特 征,还可以展开进一步的具体分析。如沈从文、郁达夫 等作家的作品中的抒情化特征,老舍作品对地方民俗的 关注等,都可对应不同的改编策略,以此实现符合大众 趣味的通俗化改编。文学原作中的历史和文化经验在电 影改编版呈现的过程中,文化消费与文化传承的目的之 间往往维持着相对的平衡。动画片《阿长与〈山海经〉 》是这一类别中走得更远的个案,它的普及目标还包括 中国以外的观众。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文学经典的 电影改编不但要克服历史的距离和媒介的差异,还需要 应对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 第三类,大众化商业改编。此种类型的案例中,《 透视中国现代文学名著的当代电影改编机制,探讨当代中国电影及其生产机制对文学走向经典化的作用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