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体防腐指南/上海民政专家系列
作者简介
徐军,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96年参加工作,现为上海市宝兴殡仪馆技术总监。多次参与民政部、上海市殡葬协会和殡葬服务中心组织的整容防腐职业资格培训教材的编写、讲授和实践指导、国家的灾难性对外援助任务。曾获2006—2008年上海市民政局“先进工作者”称号、2008年度殡葬服务中心“十大楷模人物”、2009年度上海市民政局“先进工作者”、2007—2009年度“上海市先进工作者”、2009年民政部颁发的“遗体防腐”技师职称、2010年“上海市劳动模范”、2016年民政部颁发的“遗体防腐”高级技师职称、2017 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上海工匠等。
内容简介
第一节? 遗体防腐的现状 一、遗体防腐的法规基础 对许多人来讲遗体防腐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然而, 遗体防腐与公共安全的联系无法分割。20 世纪 90 年代, 国外就有殡葬相关的法律出台,如美国、加拿大等就有 法定条目,强制规定遗体必须 24 小时内做防腐。国内 鉴于公众安全,也相继出台了《殡葬管理条例》《中华人 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关于尸体运输管理的若干规 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规。 二、遗体防腐与公共安全 遗体防腐对于殡葬行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一切后 续服务与其他相关操作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公共安全防护 的第一道防线。然而公众对此专业的认知有限,多数公众 还处在半盲区,认识与普及此专业知识成为当务之急。笔 者从一个实际操作者的角度,分析遗体防腐对公共安全的 重要性,并全面展示现代遗体防腐的实际操作与发展状况。 三、遗体防腐与环境保护 由于遗体处理的过程,牵涉操作场所,主体移动留 置的小环境,清洗消毒后的水处理,设备、地面、工作 界面、工具、用品的后处理,以及其常规使用的各种化 学试剂,都会影响局部环境,若不有意识地提前防范, 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环境危害,甚至会产生无法逆转的 后果。因而,遗体防腐工作防范的重点之一,就是要保 护好自己与朋友家人的健康,防护好间接接触遗体的公 众安全,让大家在良好环境中学习工作生活,这也是我 们职业的基本守则。 第二节? 遗体防腐的历史简介 一、国外史 (一)遗体防腐的先河 古埃及是最早实施遗体防腐技术的国家。推崇全系列神的信仰使古 埃及在意识形态上追求永恒世界。 为此开了世界上第一个有主观意识地对人类遗体进行防腐的先河。 遗体成为木乃伊的操作工作全由僧侣们操作完成。从公元前 6000 到 公元 600 年期间,大约 4 亿具遗体完成了防腐处理。防腐材料就地取 材,多为自然植物,如当地香料、树脂、盐类及脂肪混合物,在公元前 1500 年的古埃及墓中人们发现了汞的存在。当然,被制作成最考究的 木乃伊,仅限法老、王室成员及贵族,这既是古埃及特有的传统,也是 古埃及文明留给后世的一份特殊遗产。 (二)人体解剖学的推动 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撑,国外的遗体防腐技术发展长期步履蹒 跚,直至 16 世纪后,解剖学的发展推动了遗体防腐技术的进步。比利 时的安德雷亚斯·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1514—1564)应用系统 解剖方法揭示了人体血液循环、呼吸系统在人生命中的重要作用,证明 了人赖以生存的动力和源泉。自此,人们开始应用循环系统理论指导遗 体防腐实践。 (三)化学时代的防腐变革 自十八世纪起,遗体防腐技术由于化学专业的突破开始飞速发展。 英国的解剖学家威廉·亨特(William Hunter,1718—1783)利用酒精 保存和固定遗体,之后皮埃尔·迪奥尼(Pieerre Dionis)利用醋酸阻 止细菌生长,从而防止遗体腐败。约翰·雅各布·里特(Ritter Johann Jacob 1714—1784)运用砒霜(针剂)做遗体的防腐。卡尔·威尔海 姆·舍勒(Karl Wilhelm Sheele 1742—1786)则开始利用甘油作保存和防腐。酒精、甘油、醋酸的防腐效果虽然并不十分有效,但由于它们各 自的特点,仍沿用至今,在多种防腐剂配方中都有应用。 (四)遗体防腐重要的里程碑 甲醛防腐是在 1859 年由俄罗斯亚历山大布特列洛夫(1828—1886) 提出,奥古斯特·威廉·冯·霍夫曼在 1869 年得出鉴定结论。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布特列洛夫(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 йлович Бу′тлеров 1828—1886)是一位俄国化学家,化学结构理论的 主要创立者之一,第一个将双键并入结构公式中,乌洛托品、甲醛和甲 醛聚糖反应的发现者。1862 年,他首先提出了碳化合物的价键可能是 四面体结构的想法。 1868 年, 德 国 化 学 家 奥 古 斯 特· 威 廉· 冯· 霍 夫 曼(August Wilhelm von Hofmann 1818—1892)发明了福尔马林,刚开始应用于组 织固定,后来发展到医学院遗体解剖的固定。在这以后的近两百年中, 经过许多学者的努力,福尔马林的应用日益广泛。 1876 年,阿根廷科尔多瓦(Cordoba)医学院的解剖主任劳·弗雷 德里克(Lao Frederick)利用福尔马林在殡葬领域中保存遗体,这是一 个跨时代的贡献,为遗体的保存提供可靠有效的方法,从此揭开了现代 遗体防腐技术史的面纱。 (五)战争带来的另类发展 1861 年到 1865 年美国内战期间,为了将部分阵亡将士遗体运回安 葬,成立了委员会专门负责对遗体进行防腐处理,这也是遗体防腐技术 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的开端。 约在 1898 年,美国第一批殡葬学校成立。美国的防腐专业化始于 19 世纪中期,通过将防腐剂注入动脉的同时切开静脉达到防腐目的。此后 美国集中组织了由几十位与防腐相关领域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投入 十几亿的资金,完成了美国遗体防腐法律化、体系化、标准化,并衍生 出 3 万多种相关防腐产品。 超低温防腐也是美国的专利。即在法定死亡后,先为大脑提供足够 的氧气和血液来维持最基本脑活动;全身放入冰块中,注射抗凝血剂以防止血液凝结;后除去细胞内的水分,再替换成低温防护剂,使细胞进 入“假死”状态;等温度达到零下 130 摄氏度,最后放入零下 196 摄氏 度液态氮的容器内保存。 (六)防腐的专业户 俄罗斯防腐专家团队(1924—2011)以原苏联专家为主体,后更名 为俄罗斯生物结构研究中心团队。由生物化学家鲍里斯·伊里奇·兹巴 尔斯基(俄语:Борис Ильич Збарский)与解剖学系系主任米凯尔·沃 罗比约夫(Миккель Воробьев)作为团队奠基人,研制出了用于遗体 防腐的香脂液,其中含有的甘油可以保持组织弹性和皮肤色泽,醋酸钾 液取代体液,氯化奎宁消灭微生物,经过几代人的延续与努力,先后为 众多国家领导人进行防腐操作。值得一提的是,团队还可根据保存的地 理环境、气候的不同及操作个体的不同,作个性化的特别设计,如根据 越南潮湿的气候和蒙古干燥的气候,分别设计了不同的环境控制技术, 使遗体能够在最佳环境下保存;还专门研究保存色素技术,使肤色不变 淡,色素可附着表皮的作用,如黑色人种保留黑人特色,黄、白、棕色 人种也可,使瞻仰者尽量看到栩栩如生逼真的形象,该团队堪称遗体保 存技术领域的世界第一。 (七)走极端的遗体防腐 德国的人体塑化技术是把人体制作成为永久保存标本的技术。德 国解剖学家冈瑟·冯·海根斯(Gunther Von Hagens)在 20 世纪 70 年代发明了标本塑化技术,能把生物组织变成塑料物质,90 年代以 后,他开始向大型生物组织发起挑战并获得成功,能够将人的整个器 官甚至全体用这种方法塑化。在他著名的 Body World 展览中,甚至 有大型哺乳动物整体的展示,其中包括鲸、熊、马、长颈鹿。人体塑 化就是把遗体固定、脱水、脱脂、浸渗、聚合。首先保证塑化剂从里 到外浸透组织,用冷丙酮浸泡组织,完全渗入取代人体中的水或脂 肪,然后在真空条件下把组织浸在聚合物的单体中,还可浸在硅胶、聚 乙烯、环氧树脂等中。其作用原理是,丙酮在低温真空中反应,离开生物组织,留下的空间被聚合物等单体充满,最后,在紫外线或其他 催化条件作用下,聚合物交换联系硬化,使组织的形态发生固态塑化 质变。 习近平主席说上海是“像绣花一样精细”地管理城市。多年来,徐军和他的团队正是以“绣花”精神对待工作,他们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攻坚、创新。本书是徐军多年工作的经验之谈,在规范专业的技术背后,蕴藏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受传统观念影响,殡葬行业在大众眼中,一直有着神秘的面纱。而殡葬行业内的遗体防腐工作,一直以来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上海的遗体防腐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徐军正是遗体防腐工作的优秀代表。本书的出版,不仅对于规范遗体防腐行业、建立遗体防腐标准、培养遗体防腐专业人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