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一世界

一门一世界
作者: 赵润田//赵甍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168.00
折扣价: 117.60
折扣购买: 一门一世界
ISBN: 9787302376354

作者简介

赵润田,1951年生,1983年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做过教师、记者,曾任《北京商报》周刊部副主任、北京市政府新闻中心双语杂志《北京月讯》编辑部主任,副高级编辑职称。多年研究北京文史,出版著作《寻找北京城》、《北漂白皮书》等。 赵甍,1982年生,2005年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环境艺术专业毕业,现供职中国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程师、国家二级建造师,2010年获高级室内建筑师资格(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评),2010年获全国杰出的中青年室内建筑师称号(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评)。曾获主要奖项:2008年获北京市建筑装饰工程优秀奖(北京香格里拉二期日本餐厅装修工程)、2010年获中国建筑装饰优秀设计奖(万达宜昌皇冠假日酒店)、2012年获中国建筑装饰工程优秀设计奖(北京国贸三期写字楼工程)。

内容简介

土之篇:皇天之门 你肯定到过故宫,那么如果你仔细打量那里最核心的建筑“三大殿”: 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会有所发现,它们建造在一个傲岸的汉白玉丹陛 之上,而这一烘托起整个北京中心位置皇家顶级殿堂的丹陛,是个汉字中的“土”字! 这一现象如果从空中俯瞰,就更加明显不过。 何以如此? 因为从阴阳五行的理念来讲,土的方位在中,世界的中心。 中央戊己土。 “五行”与“五色”相对应,“土”的颜色属性为黄色。所以,紫禁城里 主要建筑都是黄琉璃瓦覆顶。在天安门西侧的社稷坛里,有一个叫作“五色土” 的祭台,以五种颜色的土象征五行和五个方位,黄色的“土”居于中央位置。 《淮南子·天文训》:“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 统据天下的皇家,怎能不把前廷后宫设置在整个都城的中央呢? 到 2013年,北京已有 860年建都史。这座东方大城在它 860年的行进中, 耗费的黄金太多了。金兀术那伙人,毫不怜惜地踏平辽南京,建立了金中都。 之后,蒙古大军骑在马背挥舞着弯刀来了,金中都看都不看一眼,马鞭一甩, 新建了震惊世界的元大都。然而燕王扫北,那个从侄子手中一把夺过权柄的 大胡子朱棣,打碎再来,又重新构造了北京。三大殿巍峨参天,建成不到一年却被一场大火烧个精光,吓得朱棣很多年只在仅存的太和门弄把椅子听政,很像老农在垄头含着旱烟袋杆跟老哥们说庄稼。 建城,毁城,再建城。哪一次不是成堆的金银弃如粪土,哪一次不是万千人命血流漂橹? 2010年冬日的一天,我从北京通州一条马路走过,路边一块石头上镌刻的字把我拽下车,那上面赫然写着:萧太后河。 这条河往东流去,水不多,全亚洲整个北纬地区都连年缺水,能够不断流已很不错了。萧太后?就是那个美丽非凡,成天和宠信的美男大臣厮混一起的萧太后吗? 正是她。就是她领导的大辽国,给大宋朝制造了数不清的麻烦,尽人皆知的杨家将几代人都拼命抵抗这个契丹美女。这美女命令臣民挖掘了这条河,东连张家湾运河口岸,西抵位于今天广安门一带的辽南京,专门运送城里军民几十万人每天要吃的粮食,而她自己则与宠臣荡舟张家湾南边大片的水洼子里,谁敢跟着瞅一眼他们在干什么呢? 但这条河如今只有半截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她的城呢?不是有坚不可摧的城门和勇猛无敌的兵将吗? 从那时到现在,860年过去了。大城毁了又建,建了又毁,留给我们这一辈看上几眼的地方实在太难得了。 让我们走进这座城,摸一摸它的大门,摸一摸它的历史。 ” 西方坎位为月坛。五坛布局正合八卦先天方位,同时又与“五色”对应,我 们至今还可在社稷坛上看到这五色:中央戊己土,黄色;东方甲乙木,青色; 南方丙丁火,赤色;西方庚辛金,白色;北方壬癸水,黑色。 紫禁城前殿后宫俱为黄色琉璃瓦覆顶,取中央“土色”。东部文渊阁、 撷华殿等建筑为绿色琉璃瓦覆顶,取东方“木色”,文渊阁又以黑色琉璃瓦 剪边,取“水色”克火,因此地为皇家藏书楼,最忌火灾。北京的钟鼓楼位 于全城北部,亦取“水色”,为黑色琉璃瓦绿剪边覆顶。 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为横向九楹、纵向五楹,取“九五”之数。 太和殿于清康熙八年改建为横向十一楹,与纵向五楹相乘,得数五十五,合 中央之数。该殿为重檐庑殿顶,八条垂脊加中央横脊,为九脊巨殿,仍合“九五” 的天地之数。 北京城垣元代奠定基本规模,明初向南缩北面城墙五里,废东西两侧最 北面的光熙门和肃清门。明代修筑的北京内城周长四十里,外城二十八里。 明代北京改元大都十一门为内城九门,九门之内设东西南北中五城,分别由“九门提督”和“五城兵马司”管辖,亦为“九五”之数。按照《周易》理论,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从传统文化看来,任何环境,全阳或者全阴都不可取,最佳状态是阴阳协调。整个紫禁城就是一个精心运 午门,整体凹形,因有五座城楼,亦称五凤楼,上置钟鼓,明清两代朝廷举行大典的场所 用阴阳数术以达协调的整体,设计之初,运用之精细无处不在。除“九五”之数,运用得最多的还有“三”和“六”。紫禁城前三殿为“三”,是八卦中的乾卦之相,为“阳”;乾清门北面后东西六宫为“ ”,是八卦中的坤卦之相,为“阴”。这样,紫禁城主格局阴阳协调之数奠定下来。此外,东西六宫合为十二,是十二地支之数;乾清门东五所与西五所,又合而为十天干之数。暗合天干地支之数的地方还有天安门,门楼之上共有巨柱六十根,恰为一个甲子。天安门前正对金水河有石桥五座,左祖右社前门各有石桥一座,合而为七,暗合北斗七星之数。天安门高九丈九尺,楼横九楹,纵五楹,合“九五”之数。紫禁城中还有一个用“一”与“六”相对应的地方,那便是御花园中的钦安殿。此殿奉祀道家的玄天大帝,紫禁城专门设施这样一处道观,似乎透露了“天机”:整个紫禁城、皇城和京城的营造理念来源于此。钦安殿大门匾额题为“天一门”,与殿前设置的一座六龙石雕恰为呼应,暗喻“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钦安殿位于紫禁城北端靠近玄武门(清代避玄烨名讳改称神武门)的位置,为戊己水之位,又含有以水避火的深意。 皇城最前面的门为大明门,但古人不会让这里存在孤门现象,事实上,大明门除了本身开辟三个门洞以躲避孤数之外,红墙向北延伸,内有两侧廊紫禁城北门:神武门房,称“千步廊”,至天安门前向左右转 弯,然后在长安街形成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这样,天安门前就呈现三座门楼的样子,既方便出行,又规整有序。每逢殿试之后,录取进士的皇榜就张贴于东面的长安左门旁的红墙上,而武举皇榜则张贴于西面的长安右门旁的红墙上。 以上所说“千步廊”,在大明门内由南至北两侧各有一百一十间,转弯后平行向东西两侧延伸至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各 ” 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晋代郭璞《葬书》)。北京的山环水绕不但符合这种“得气”“藏气”的要求,而且,是游牧文明、狩猎文明、农耕文明的结合点,草原、山林、平原交集于此,是最佳的文明交汇之地。 环境对人是有反作用的。中国堪舆学说非常重视这一点,择地而居成为最重要的一件事。不能不看到,客观环境对人有所制约和影响,儒家也如此认为,“昔孟母,择邻处”即为显例。明代,太祖朱元璋最初建都凤阳而失败,就因为凤阳不具备统驭天下的地理条件,而北京则是成功的例子。 但堪舆绝不能理解成保万年之策,北京城地理环境的作用在于统辖全国,而非保一家一户的家天下,否则,就不会有元、明、清的相继更迭。它提供的是一种可能性,“天”“地”都有了,还需要“人”,此“三才”缺一不可。再好的环境条件也需要人的调度运用。 “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今天的北京,依然美好,历史留给人们的一座座大门,是文化,是风景,是打开一个个故事的钥匙。 中轴线上的紫禁城雪景 还有一种是琉璃牌楼。朝阳门外东岳庙牌楼是最易被人们看到的琉璃牌楼,它就端坐在马路南侧,雄壮厚实,几乎周身都以黄色和绿色琉璃砖、琉璃瓦披挂,显得富丽堂皇。琉璃牌楼是等级甚高的建筑,从没有单楹的,东岳庙、孔庙、北海小西天的琉璃牌楼均为三楹四柱七楼,有券门三孔,整个牌楼下方为石刻须弥座。 祭坛、皇家陵寝等地还可见石牌楼。习惯上人们常称石牌楼为石坊。繁简不一,最简单的只有一楹两柱,无明楼,最庞大的为十三陵石牌楼,五楹六柱十一楼,明楼石雕精美异常。天坛、地坛、社稷坛、十三陵、利玛窦墓等地,都有石牌楼的身姿。石牌楼洗练、素雅、庄重,多为冲天柱式,有的则有明楼,斗拱亦以石料仿出,昌平的清代恭亲王陵墓的石牌楼即为不可多见的典范之作。现在,恭王陵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只有那一座精 中山公园保卫和平坊 景山寿皇殿牌楼夹杆石兽 北海永安寺前石桥两端有“堆云积翠坊” 很多。随着民族文化遗产在近年得到不断深化的重视,牌楼在人们的心目中,不再是无用的东西,而是“宝贝疙瘩”。你走进首都博物馆,迎面便会看到一座巨大的牌楼倚着玻璃幕墙而立——那是早先阜成门内景德街历代帝王庙前一左一右的古牌楼,曾经拆除,如今把其中之一请进这座收藏北京古物的博物馆,成为整个大厅辉煌精彩的衬景,无与伦比。 现在,要领略至今犹存的原装古坊,我们要到北海、香山、颐和园等公园或雍和宫、白云观去,那里的牌坊集中而又与景色相映衬,漂亮堂皇。在市区的街道里,出朝阳门,还能观赏到辉煌厚重的东岳庙琉璃坊;在广安门内,能看到古老别致的牛街清真寺坊;到成贤街,能在一条胡同里看到一连串四座冲天式大牌楼;去府学胡同,能看到明洪武二年建立的顺天府学院内棂星门牌楼。 成贤街,位于北二环东路附近,北面有“五坛八庙”之一的地坛,西门入口处的大牌楼就矗立在安定门外大街路边,那可是北京有名的牌楼,每年地坛办庙会的时候,这个大牌楼 北海华藏界琉璃牌楼 春节庙会时的地坛牌楼 正阳门天街上元灯会的牌楼夜景 ” ” 法源寺螭吻砖雕 紫禁城里的螭吻 有自立为帝的实力的,率大军入关,横扫宇内,奠定大清三百年基业,死后以谋逆之名追罪,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清朝是兴于摄政王,亡于摄政王的,历史常常很吊诡。末代摄政王醇亲王的府第现在保存基本完好,就在后海北沿。摄政王府的大门在各王府中等级是最高的,因为这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载沣所拥有的府第。这座大门为五开间,门钉为七排四十九只。1924年 11月,溥仪被京畿警备司令鹿钟麟赶出紫禁城,仓皇出宫,投奔的便是称为“北府”的摄政王府。 摄政王府也称“醇亲王府”,有两处,复兴门南的太平湖旧址还有一处,称“南府”,因光绪帝出生于此,故称为“潜龙邸”,光绪即位后便不能住人,朝廷于是在后海给醇亲王一个新王府,便是现在由宗教事务局使用的那所大院。“北府”西面是花园,即现在的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东边有一个显然是庙宇的地方,那是醇亲王的家庙,现在是一家幼儿园使用。再往东的什刹海后海北沿 43号为醇亲王马号,院内仍存有石马槽。那个院子是个广亮大 睿亲王多尔衮府,后为普度寺,现门为庙宇形式券门 醇王府北府,亦称摄政王府,正门为北京最大的王府门,面宽五楹 醇王府南府侧门 · ” ” 的确如此,主人正式居住的房子在西侧隔壁另一所院那里,而这儿是一个跨院。 走进西边的院子,先看到的是一间自建厨房的顶子上闪露出来的一个老旧屋檐——垂花门——我立刻意识到:这里是娘娘府的正院了!虽说它已被前面住户搭就的厨房“掩埋”到脖子,但从侧面还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由两个联脊构成的垂花门,护檐板上面的漆早已脱落得一干二净,连铁扒钉都暴露在外,幸而木雕花和屋脊上的瓦当还算齐全,顽强地坚守着礼数。 忽然想起子路战死前“正冠”的故事,心中不由得掠过一阵苍凉。 我站在这座老得“无颜色”的垂花门前,它与倒座南房相距太近,让人很难拍下它的全貌,此外,还有一根晾衣绳横在那里,很是别扭。由此我想,当初主人取得这块地方时,大概进深就不是很大,无法向纵深发展,于是将院子压扁,并把花园安排为跨院,有客来访,径直入花园客厅叙话。“大门不出, 花园游廊和花厅 垂花门 二门不迈”,这是旧时人家女眷的规矩,这垂花门便是“二门”,此间它离“大门”如此之近,恐怕是不得已。 这座门只剩下单纯的红底色了,好在构件大致不少。门墩不大,但无损伤,门槛也在,这不容易,我在其他地方看到的“二门”大都把门槛拆掉了,为的是推自行车出入方便。门紧闭着,门环俨然,前罩和前檐檩上当年的彩绘只留有薄薄一层痕迹,这倒使得整个垂花门木头的本色更彰显了,尤其是木雕花,被强烈地凸显出来,呈现出一种沧桑之美。走马板上下两层图案,都是缠枝子孙葫芦,透雕,完好无损。 垂花门两侧,虽有住户搭起的厨房遮挡,但基本格局未变,这已经是很难得的了。 绕到垂花门后面,眼前一下豁亮起来,一个四四方方的院子,正房五间,东西有厢房,十字路将院心隔成花池,时令已是初冬,有的灌木还挂着绿叶。这就是四合院的好处,四围挡风,阳光充足形成一个宜人宜木的小气候。 正房的原貌保持得最好,门、窗、廊柱以及前檐下的木雕构件都在静寂中晒着太阳,就像上百年的时间里,什么事都没发生似的。 但是我们知道,发生的事太多了,用梁启超的话说:“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从 这个恬静的院子里走出的婉容,进皇宫、转天 津、赴沈阳,尊贵的皇后、无法自拔的瘾君子、 痛苦万状的精神病人,般般“角色”她一一尝过, 其间的“落差”直如悬崖瀑布,一泻千寻。近 年有影视着意表现了婉容的“婚外情”,甚至还 生了一个孩子,这就更“添彩”了。虽然这一 情节更多地赢得人们的理解和同情,但争议还 是陡起报端。最激烈地否定这一情节的当推时 在香港的崔老太,当年,她与自己的姐姐都是 婉容身边的人,其姐还是婉容的美术教师,她 不但以亲历作证婉容的清白,而且从旗人宫廷 生活规矩的角度论证婉容根本没机会接触别的 男人。 崔老太的作证,是竭尽全力为婉容洗污的, 撇开“真理性”不谈,她的一心护主的口吻, 她所表现出来的孤臣之忠,还是难能可贵的, 须知,凭老太太的经历,要对媒体编点“后宫 秘事”,谁能不信? 有意思的是,我在网上看到有不少婉容的“忘年”发烧友,他们给她建专门的网站,在网 页上给她上香、献花,他们称她为“姐姐”。看 他们一口一个“姐姐”,很容易让人想到另外一 些人对张国荣一口一个“哥哥”,甭管年龄是大 是小。一时间,觉得古今都搅在一起,“姐姐” 也好,“哥哥”也好,都是一种“心向往之”的 追慕,是人间的好感情吧! 婉容宅平面图 婉容在花园石门留影,门洞后有门,上设门钉,贴有门神。今门已不存 ” ” 则为六角形,蓝底金字:“元亨利贞”,而对着的照壁却有些惨,被作女厕所的一面墙利用着,我实在喜欢它上面的砖雕,赶紧以超快速度拍摄下来,唯恐恰巧有女士从那里面走出来。 进得大门,右侧一座便门,下部改了新砖,上部一段木架还是旧物。细看时,我发现门侧有两坐汉白玉础石,按照它们的样式推断,该是一座小型牌楼的底座。门是关着的,那里面已在外墙东侧开了直通黄米胡同的门。顺着东边往里走,就看见被院中人称为“状元楼”的一座两层楼。当初该有前廊的,现在住户已将窗户推到檐下了。 半亩园的整个西部园林部分已经没有了,只有沿黄米胡同另开门的三个院子有些旧貌,虽然院内杂物有些凌乱,但房子遗韵尚存,尤其是一排拱形后窗,是古建业内称作圆明园式的,很是优美,它们顽强地在这个少有人行的胡同里证明着往昔的烟云。 大门 门侧八字影壁 东墙门 火之篇:黎庶之门 南方丙丁火。 将民居定位于南方“火”位上,有道理可讲么?有。东西南北四方,西和北是阴位,而南和东是阳位。明清北京把皇榜贴于天安门东侧的长安左门,把孔庙、国子监、贡院、翰林院等偏“文”的设施都建于城市东侧,把日坛建于城东、天坛建于城南,即缘于东、南为阳位,主生机升腾,蒸蒸日上。 北京有两种文化:皇家文化和平民文化,它们在建筑上的体现是非常绝妙的。天气晴好的日子里,你去登上北京中心的景山顶上俯视整个大地,离你最近的,是一片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它的边际足以到达你目力所及的极限,而周围烘托着这个俨如仙宫的巨大建筑群落的,是绿海中的灰色低矮民居。北京的树自古就是很多的,院里枣树院外槐,河边垂柳古坛松,而民居在绿荫笼罩下只是影影绰绰的存在。 以建筑组成的城市面貌无比精准地诠释着两种文化。皇帝神秘地居住在巨大的紫禁城,而他的子民在正阳门外背着行囊踽踽而行,用粗糙的大手撸一把脸上的汗,接着钻进熙攘的人群寻找自己的营生。他们是被皇帝赶到正阳门外的。 1644年,李自成大军自延庆、昌平一路杀来,崇祯帝亲自敲响景阳钟景山东侧山坡的一棵歪脖树。北京城乱了又乱,几个月之后,又杀来清八旗兵,这一回,整个北京内城由八旗切割成块,分块占据,成为一个大兵营。汉人么,则一律赶到前三门以南的外城居住。 前门大街每天都是喧腾的,西边的大栅栏、东边的鲜鱼口,这只是名声太响的两条商街,其实,如同一张大网一样,从前门大街向两侧伸展出去的鱼骨般的街巷里,住满了大小商人和操着各种手艺的工匠。 北京民宅的大门绝对不去和皇帝的大门比亮丽,它们只是在暗地里讲究着。北京人性情中的核心可谓“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讲究”是一种高标准,是生活精致化,是一举一动有来源,不乱来。 北京民宅大门稳重而又灵动,每一座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美。它们看似随意,实则非常讲究地位得体、寓意祥瑞。百姓建大门,有着非常理性的与主人地位相宜的设计出发点,绝对“不逾矩”。 门是北京人的面子,不容含糊,饭可以吃不饱,门面不可损伤。但也绝不胡来,徽派建筑、广式建筑那种过于夸张的飞檐、花里胡哨的螭吻,在北京看不到。北京人是一种低调的讲究,暗藏的讲究,看不出这一点,就不懂北京人。北京民居的门楼没有雕梁画栋,因为在梁架上施彩绘是“逾制”的事,在有皇上的时代要引来杀身之祸,谁惹这麻烦?于是就暗度陈仓,办法是在砖雕、门墩、门簪的细节上面下功夫。所以,在北京欣赏民居大门, 大处看样式,小处赏细节,你才能不错过当初建宅的主人苦心留下的美。 北京人不笑话你的门楼简单,在他们心里最看不上的是“怯”。“怯”就是不规范、不入流、不文雅、不大气。“怯木匠”是对工匠最大的贬损,是说你的整个审美眼光不行,做出的物件不入流。这与贫富无关,你搭个最简单的门楼,尺寸合宜、平正有度,没人笑话,而要是把不该搬到大街上的东西用到门楼上,那你等着吧,你要是能听见几句,保险让你脸上红上一阵。如今有人看垂花门好看,把院门就做成了垂花门,面对大街。这就让人不解,垂花门是“二门”,是家里的内部之门,再好看也不能扔大街上啊! 这就看出古今区别了。老年间,人们内外有别,取舍有度,最美的东西在院里含蓄着,你不进来是看不到的。垂花门、抄手游廊、后花园,好东西多了,要诚心显摆,干脆甭要院墙了!但你也要体恤当下的人们,他没别的了,就琢磨出一个垂花门,摆到大街上体面体面,开放么! 当初元大都设计胡同的时候是有规矩的,但胡同里院落的建设却随主人喜好,所以,北京街巷有一种规则中见自由、整齐中有变化的特色,胡同也才避免了兵营一样的刻板。 岁月悠悠,北京很多老胡同里的民居大门已经不全了,缺这少那,甚至一天到晚都不关门,因为住的人多,没法关。年深日久,门扇坏了,瓦 摄政王府便门,开在后院东侧 便门(车门、后门、侧门) 在大街上,有时我们会看到一种这样的门:宽宽大大,很有气势,但门楼不甚深,檐下也没什么饰物——这很可能就是便门了。譬如我们在西城定阜街看到的旁边钉有“庆王府”文保单位牌子的大门,就只能是个便门,当年王府的正门不会是这个样子。 比较小的院子不必设便门,一个大门已经够用了,所以,凡有便门的院子,往往是大户人家,譬如府第、富商,这样的人家需要有出入车马的地方,需要有一个通往另一条街的方便之门,于是,便门就派上用场了。当年北洋军阀派兵到箭杆胡同抓陈独秀,满以为堵住大门,陈独秀插翅难逃,未料此院有个便门——开在南北向的骑河楼南巷里,结果,士兵从箭杆胡同前门进,他从便门溜之大吉了。 此外,还有一种情形,临街是一个车门,里面还套有一个正式的院门。我在帽儿胡同就见到这样一个院子,面对胡同的门宽宽大大,进一辆马车绝无问题。门扇非常厚重,进去后看到有倒座房,如果不是居民自建了厨房一类小屋,院心应该挺宽敞的,可以停车;北面又有一个门楼,很精美,而从街外是看不到的,真有点藏娇的意思。 北京还有一种门:栅栏门,过去商肆大多用此类门,后来随着商业的变迁,商场大门都用玻璃了。但还有一些场所沿用栅栏门,东花市袁崇焕墓堂即如此。 礼士胡同某宅便门 门环 请看图中的门环:六角云头构成门跋,拉环长形,尾端亦云头,看上去是一个协调一致的整体。这个黄铜制的门环年深日久,已经颜色深暗,一身老气。这样的铜门环在北京不多了,前门外有几条僻静的胡同里还有一些。比较容易见到的是铁门环,与铜制的相似,也很有老味。然而,像图中这样保存完好的不多了,缺东少西是常有的事。也有一些新制的铜门环,显然用料要单薄得多。 铁包叶 门扇下端是最易受到磕碰的地方,铁包叶起着使其坚固的作用。它一般呈宝瓶形,布满铁钉。我在小安澜营胡同见过一个制成蝙蝠形的,“蝠”是我国传统工艺中常用的装饰图案,人们取其与“福”字的谐音,图个吉利。那扇门在“蝠”的上下还布置了铜钱的图案,巧妙而又协调。 西城航空胡同某宅铜铺首草场二条某宅铁包页 暗八仙蝙蝠、仙桃、盘肠古琴 麒麟狮子童子献寿 下棋人物五世同堂 北海公园铁影壁,建于元代,火山岩西城区某宅门外影壁雕成,为震慑北京风沙而建,一面为麒麟栖山,一面为狮子绣球,为国宝。原立于护国德胜庵 南官房胡同某宅影壁历代帝王庙影壁上的琉璃花饰 门楼砖雕花开富贵如意万年戗檐长巷二条某宅砖雕戗檐 东棉花胡同某宅二门侧面 走近一个风姿绰约的美人 让我们先走进“极致”。我一时想不出还有更合适的词来概括这座砖雕堆砌的门楼,因为它囊括了精巧、优雅、丰盈、别致、风韵等美质,而且,明显地带有民国时风,这又使它散发着几许雍容娴雅的洋味,如 20世纪 30年代的电影明星;同时,它又蕴含着一丝书卷气,只是性情有点外向,像林徽因、蒋碧薇那样的名媛。 走近它,俨如走近一个风姿绰约的美人。 这美女一般的砖雕门楼,拱型门洞,冲天牌楼式的上顶,仅用以勾边的纹饰就有缠枝牡丹、菩提珠、万字图、云头、盘肠、海水江涯、百合、莲叶等十多种,端的是杨妃起舞,环佩叮咚,步步换景,款款出彩!设计者真是独具匠心,他一反寻常门楼比两侧边墙前凸的做法,而让这一门楼凹进一块,呈内敛式结构,却让两侧房屋前凸延伸,变张扬为含蓄,深得婉约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如果说上面那座门楼算是 “满雕”,那么,宣武门天主教堂就是“半雕”了。这座教堂在建筑材料上是“以砖代石”,因为按西方习惯是该用石料的。这样说来,真有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意思。它墙面平阔,很舒展,砖雕只是围绕门窗,洗练而不繁复,是另一种美。它在雕刻布局上轻重分明,譬如门柱上方,三组柱头,最上和最下有雕,中间一组无雕,避免了叠床架屋的.唆。还有,下面一组雕得多,上面一组雕得少:站在堂前观赏的人看下一层易而看上一层难,上一层雕得多好也白搭,岂不白费了功夫? 雕刻的纹饰一律为西式,方圆兼备,最显著的特征是用青砖雕出罗马柱的花纹,窗和顶则多用弧形线条,当然是由青砖担纲的。优美、爽利,如颀长的披风上缀着的精美的纽扣——这就是这儿的砖雕。 宣武门天主教堂 ” 正房三间七檩带前后廊,两侧为耳房,东西厢房三间五檩带前廊,另有倒座房七间五檩带前廊,出一间为门道。实际上,这所院子所有的房子都采取的是俗称“五破三”的形式,即明看是三间,实则为五间,那是把堂屋两侧的两间连成一间,这样,屋内显得宽大轩敞。各屋明柱粗大,院里葡萄架投下一片绿荫,一侧的游廊有小门通往后院,后院的正房为五开间,呈凹字形,堂屋内敛,卧室前凸,有木雕隔扇把堂屋与卧室分割开来。旧时,院主人家眷是住在后院的,前院为客厅、书房,有客人来访是不会进入后院私人空间的。 这所院子原来有花园,我们从图纸上可以知晓那个花园是与后院并排着的,园子最北面是花厅六间。现在,花园已拆改,盖起了楼房,但通往花厅还保留着一个简洁优美的月门。 真是好房子!谁看了都会心生赞叹。现在,这所院子维护得相当完好,成为领略老北京四合院风采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标本。 东南园老四合院院内影壁 后院厢房 筑是 1900年庚子事变教堂被烧毁后重建的。民国时,冯玉祥就是在这个教堂由牧师刘芳加以洗礼的,他还带领自己的整个部队统统在这里接受洗礼,他还在这里讨得基督教女青年会总干事李德全为妻,牧师刘芳证婚。卫理公会还建造了同仁医院、汇文书院、慕贞书院和一片牧师别墅,此外,还在安定门外、崇外白桥修建了三处坟地。汇文书院始建于 1871年,即后来的汇文中学,1958年建北京火车站时迁走,改为 26中,慕贞书院即现在的 125中。围绕那一带原有很多带洋味的旧建筑,包括报社、面包房、商店等。可以这样说,船板胡同以南全由亚斯力教堂的附属建筑所占用,只是 1958年建北京火车站以后,从崇文门到北京站修了一条斜街,把沿途胡同都切成东西两半了,东部又大部为火车站所用,其他房屋也多为改用,特征不那么明显了。但是仔细打量,仍能够看出不少旧迹。 崇文门亚斯力教堂 崇文门亚斯力教堂夜景 北京军区医院内老房 东交民巷天主堂清末迎宾楼 旧,木制,仍是旧物。门楣上的装饰上虽有横七竖八的电线缠着,却也犹存旧日的考究,灰雕雨棚虽简,饰物一丝不苟。站在门前再向里望,是一圈房屋,中间是天井,尽管有阳光透射下来,但也不见有多明亮。二楼上有一圈回廊,说是阳台也许更合适些。院内现在住的居民很不少,身边是堆放的自行车,向上望,是住户晾晒的衣物,凌乱得很。住户都门窗紧闭,很多门窗还是旧物,幽幽的,像深藏着一个又一个遥远的故事。 华严路与板章路的东北角,还有一组叫作“华康里”的老建筑,与泰安里建于同时期。临街为两层楼房,中间有大门,进门是一条甬道,两侧各有十排房屋,每排六间,是个鱼骨形结构的组团式建筑。最初,这里叫“平康里”,原规划为集中式妓院,名字仿照唐代长安城妓院集中地“平康坊”而定,后改作平民住宅,嫌其名有烟花之意,遂改称华康里。 建筑,只要能留下些许遗迹,哪怕是已经陈旧蒙尘、残缺不全,它也蕴含着往日的信息,向后来的人们透露着某种韵味,一座歪斜的垂花门、一块凋零的灰雕,都凝结着一个人、一群人甚至一个民族的一段曾经鲜活的生活,是一种历史的承载。 民国城南新区仁和诊疗所 民国城南新区泰安里沪式公寓 当时,城南公园西端有个钟楼,位于北纬路与西经路的交叉路口,形制为下方上圆的西式建筑,由德国人设计,四面有钟,立于树林之中,被人称为“四面钟”,具有地标意义。1949年后,钟楼四周已不像过去那样空旷,它显得有碍交通,于是拆除了。现在,又予以恢复重建,但移到北纬路东头靠永定门内大街这边,周围还建起老天桥“八大怪”的塑像,成为一个休闲场所。 扛幡 天桥“拉洋片”雕塑 水之篇:商贾之门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是任何人都不可或缺的事情,只要活在世间,就会一次又一次地推开 这些生活之门。 北京的商业历来发达,全国的好东西都往这里集中,又通过各种渠道散 布到南北西东。旧时所说的三百六十行,在北京都有,它们把自己的门店开 设在大街上、小巷里,招幌高悬,迎来送往,阅尽世道沧桑,看遍财货聚散。 北方壬癸水。 把商归于水,懂商的人该十分认可。君不见,现在的商家、公司,甭管 是经营什么的,都愿意在名号中有个带“三点水”的字,因为“水”就是财, 吉祥啊! 一个盛夏的下午,走过西直门内大街,满街表情暧昧的门窗中,忽见一 纯然旧时商铺门脸,阳光斜打在窗户上的“挂板”上,一大排,泛着炽热的 光。这是久已不见的景象了,看着,想起一次去扬州,也是见到这样的老铺, 同行一位女士乐呵呵地说:“我小时候就老闹不清什么是‘上板’,什么是‘下板’!” “上板”是晚上店家把遮蔽窗户的木板挂上,表示不营业了;而“下板” 是早晨把窗户上的木板摘下来,表示营业了。“板”则是按窗户大小制作的, 摘下后码放在旁边不碍事的地方。家里长辈催孩子去买东西,怕去晚了店家 关门,往往这样喊孩子:“快去吧,待会儿人家挂板啦!” 现如今商店没了,超市流行,也不用“板”了。这回重见,怎不勾起对 旧日店铺的回忆? 仅仅三十年前,北京还能看到大街小巷之中随时可见的铺面。各行的店 铺门面是不同的,带着它们特有的面貌面对世人。粮店、油盐店、煤铺、南 纸店、杂货店、绸布店、酱菜园??般般不同,让人老远就能认清。它们和 北京市民朝夕相处,是人们须臾不可离之的生活伙伴。它们是你的邻居,是你的生活资源的“库房”,去得多了,老板、活计跟你成了熟人,彼此打个招呼,开个玩笑,说说胡同里的新鲜事儿,嘿,朋友似的! 老铺往往都有字号,我小时候,住家附近的一家粮油店叫“永德龙”,门面朝北,拱券形的大门,除冬天外,总是敞着大门的,冬天里则挂着大棉门帘子,沉得很。店里中间是通道,左手一个长长的柜台,柜台上陈放着酒坛、醋坛、酱油坛,柜子后面的架子上是饼干、挂面、水果糖、香烟、铅笔、本册,等等。右手是一排粮柜,木头的,打着隔断,一格是白米,一格是白面,一格是棒子面。逢节有富强粉,单放着。米柜里有铁铲,老太太们来买米,常常拿铲子.起点米,放近处看看好不好。其实,那时的米都是叫作“机米”的糙米,现在都找不到了。面也是“标准粉”,富强粉只有到年节才按人供应。那时每家都有粮本,春节买富强粉要“写本”。粮本之外有粮票和油票,也是凭粮本发放的。 很久没到那样的铺子里去买东西了,那样的铺子逐一被商厦、超市所取代。我自己都把它们忘了。 旧日里,它们就静静地面对街巷,等着你来打油买醋。 北京文化以建筑为众目可见的外在证明,而北京建筑又以呈现在街市场上的大门最为显著、最讲究的标志。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等级、格调的大门,大北京有着丰富遗存。20世纪,政治、经济、文化和城市格局的世大变迁,使北京传统建筑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和变异,本书作者有意在北京最大规模的拆迁过程中以照片保留下北京传统建筑的许多影像资料。本书以门为切入点,讲述门里外的故事。虽言“故事”,绝非虚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