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究竟是什么(100位思想家论教育)/北大开放教育文丛

教育究竟是什么(100位思想家论教育)/北大开放教育文丛
作者: 编者:(英)乔伊·帕尔默|责编:刘军|译者:任钟印//诸惠芳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6.30
折扣购买: 教育究竟是什么(100位思想家论教育)/北大开放教育文丛
ISBN: 978730114346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孔子(Confucius)这个名字是孔丘的拉丁文拼写。孔 是姓,丘是名,人们通常尊称他为孔夫子。“夫子”的意 思是“老师”。孔子出生在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他的父 亲是一个低级别的军官。据说,孔子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孔子甚至不知道父亲葬在何处。 孔子19岁结婚。他曾担任公职仓库管理员,后来又担 任过园林和畜牧管理员。他在大约30岁时(公元前522年)建 立了一所私学,并因为精于“礼”而逐渐成名。以后他利 用自己的威望涉足政治舞台,曾成为鲁国以及邻近诸国的 国王和贵族的顾问。他的政治抱负是恢复“周礼”,那是 500年以前西周王朝建立者周王所建立的政治和宗教制度。 孔子在50岁时(公元前502年)成为鲁国的一位官员。 大约一年以后,他成为司空(司法大臣)。他组织了一次削 弱三家贵族集团的战役。战役失败了,他从此丧失了在鲁 国的政治前程。以后,他成了在各邻国周游的政治流亡者 达14年。直到现担任高官的他以前的一个学生帮助他在鲁 国重新定居下来,那时他60岁。他死前的最后5年是他的私 学最繁荣的时期。在生前,他所建立的私学招收过3000学 生。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3岁。 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证明孔子本人亲手所写的著作, 然而史学家们大都同意,孔子的哲学观和教育观除其他著 作外都记载在所谓“四书”——《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中。在20世纪以前的中国社会,这 四部经典被列入那些打算参加遴选帝国政府官员的科举考 试的人必读的教科书。在“四书”中,在孔子死后由他的 学生编纂的《论语》是孔子与学生和时人交谈的记录,包 括很多他的重要言论。现代史学家都同意《论语》是孔子 言行的最可靠的记载。所以,下面的论述将倚重于《论语 》。 孔子教育思想的心理学基础是人在出生时人性是中性 的。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由于人在出生时, 人性是中性的,因此包括教育在内的环境在年轻人的培养 中起着重要作用。据说,孟母三迁其居,以便找到一个培 养儿子的良好环境。孔子死后大约100年,孟子成了孔子学 说的重要发言人。 孔子的私学曾因它同样为精英和普通人提供教育机会 而受到赞扬。他说,“有教无类”,又说,“自行束惰以 上,吾未尝无诲焉”。尽管关于“束惰”(一束干肉)在当 时的价值以及他的私学向所有人开放的程度,还存在一些 争论。《论语》中提到的曾与孔子交谈过的学生的确来自 各种社会背景。 然而,对于精英和对于普通人,教育目的似乎是不同 的。他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⑤ 这里的“君子”代表出身贵族的孩子,而“小人”则是普 通平民的孩子。所以,对于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似乎 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尽管他关于教育机会的观念主要是维 持现状,他的学生中几个出身贫寒的杰出学生的确成了政 府中的重要官员。孔子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这种读书做官的观念成了后世科举考试的主要理由。 孔子十分专注于教学,有许多经文是与他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