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木前传(孙犁精品文萃)/大师童书系列](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191030/09/20191030091903488.jpg)
出版社: 南京大学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5.40
折扣购买: 铁木前传(孙犁精品文萃)/大师童书系列
ISBN: 9787305177040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曾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和工作。1949年起主编《天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等职。1930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散文集《晚华集》《秀露集》等。
然而那咝咝的声音,那么引诱人!木匠的手艺, 多么可爱啊!还有生在墙角的那一堆木柴火,是用来 熬鳔胶和烤直木材的,那噼剥噼剥的声音,也实在使 人难以割舍。而木匠的工作又多是在冬天开始,这堆 好火,就*可爱了。 在这个场合里,是终于不得不难过地走开的。让 那可爱的斧凿声音,响到墙外来吧;让那熊熊的火光 ,永远在眼前闪烁吧。在童年的时候,常常就有这样 一个可笑的想法:我们家什么时候也能叫一个木匠来 做活呢?当孩子们回到家里,在吃晚饭的时候,把这 个愿望向父亲提出来,父亲生气了: “我们家叫木匠?咱家几辈子叫不起木匠,假如 你这小子有福分,就从你这儿开办吧。要不,我把你 送到黎老东那里学徒,你就可以整天和斧子凿子打交 道了。” 黎老东是这个村庄里的**的木匠,他高个子, 黄胡须,脸上有些麻子。看来,很少有给黎老东当徒 弟的可能。因为孩子们知道,黎老东并不招收徒弟。 他自己就有六个儿子,六个儿子都不是木匠。他们和 别的孩子一样,也是整天背着柴筐下地捡豆茬儿。 但是,希望是永远存在的,欢乐的机会,也总是 很多的。如果是在春末和夏初的*子,村里的街上, 就又会有叮叮**的声音和一炉熊熊的火了。这叮叮 **的声音,听来*是雄壮;那一炉火看来*是旺盛 。真是多远也听得见,多远也看得见啊!这是傅老刚 的铁匠炉,又来到村里了。 他们每年总是要来一次的。像在屋梁上结窠的燕 子一样,他们总是在一定的时间来。麦收和秋忙就要 开始了,镰刀和锄头要加钢,小镐也要加钢,他们还 要给农民们打造一些其他的*用家具。他们一来,人 们就把那些要修理的东西和自备的破铁碎钢拿来了。 傅老刚被人们叫作“掌作的”,他有五十岁年纪 了。他的瘦干的脸就像他那左手握着的火钳,右手抡 着的铁锤,还有那安放在大木墩子上的铁砧的颜色一 样。他那短短的连鬓的胡须,就像是铁锈。他上身不 穿衣服,腰下系一条油布围裙,这围裙,长年被火星 冲击,上面的大大小小的漏洞,就像蜂窠。在他那脚 面上,绑着两张破袜片,也是为了防御那在锤打热铁 的时候进射出来的火花。 傅老刚是有徒弟的。他有两个徒弟,大徒弟抡大 锤,蘸水磨刃,小徒弟拉大风箱和做饭。小徒弟的脸 上,左一道右一道都是污黑的汗水,然而他高仰着头 ,一只脚稳重地向前伸站,一下一下地拉送那忽忽响 动的大风箱。孩子们围在旁边,对他这种傲岸的劳动 的姿态,由衷地表示了深深的仰慕之情。 “喂!”当师父从炉灶里撤出烧炼得通红的铁器 ,他就轻轻地关照孩子们。孩子们一哄就散开了,随 着叮当的锤打声,那四溅的铁花,在他们的身后飞舞 着。 如果不是父亲母亲来叫,孩子们是会一直在这里 观赏的,他们也不知道,到底要看出些什么道理来。 是看到把一只门吊儿打好吗?是看到把一个套环儿接 上吗?童年啊!在默默的注视里,你们想念的,究竟是 一种什么境界? 铁匠们每年要在这个村庄里工作一个多月。他们 是早起晚睡的,早晨,人们还躺在被窠里的时候,就 听到街上的大小铁锤的声音了;天黑很久,他们炉灶 里的火还在燃烧着。夜晚,他们睡在炉灶的边旁,没 有席棚,也没有帐幕。只有连绵阴雨的天气,他们才 收拾起小车炉灶,到一个人家去。 他们经常的下处,是木匠黎老东家。黎老东家里 很穷,老婆死了,留下六个孩子。前些年,他曾经下 个狠心,把大孩子送到天津去学生意,把其余的几个 ,分别托靠给亲朋,自己背上手艺箱子,下了关东。 在那遥远的异乡,他只是开了开眼界,*了很多苦楚 ,结果还是空着手儿回来了。回来以后,他拉扯着几 个孩子住在人家的一个闲院里,*子过得越发艰难了 。 黎老东是好交朋友的,又出过外,知道出门的难 处。他和傅老刚的交情是深厚的,他不称呼傅老刚“ 掌作的”,也不像一些老年人直接叫他“老刚”,他 总称呼“亲家”。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