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长征的川籍女红军
作者简介
王友平,历史学博士,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党史教研部教授。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四川省中共党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等。
内容简介
川籍女红军虽然主要集中于红四方面军,但她们的长征历程,与红军 的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都密切相关。 1934年至1936年,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都有女红 军参加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参加长征的女干部、战士共有32人;红 二方面军(即包括原红二、红六军团)参加长征到达陕北的女红军有女干 部30余人;红二十五军参加长征的女战士共有7人。这三支部队中的女红 军战士大多走出了雪山草地,到达了目的地。而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的女 红军人数最多,经历十分曲折,伤亡也最为惨重,大部分牺牲在长征和随 后的西路军西征中。 川籍女红军在红一方面军中只有两名——李伯钊和甘棠,红二方面军 和红二十五军中均无川籍女红军。李伯钊、甘棠两人的革命经历各异,但 都在长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 、红色戏剧家李伯钊的三军历练、三过草地 李伯钊(1911—1985),原名李承萱,出生于重庆巴县的一个书香 之家。她的父亲李汉周是前清秀才,曾任县令,参加过同盟会,母亲粗 通文墨,爱好文学,从小给李伯钊以一定影响。1924年,李伯钊考入重 庆的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受到在此执教的早期中共领导人张闻 天、萧楚女的革命思想影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1925年, 李伯钊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改名 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成为当地学 生运动的一名骨干。同年因参加爱国学生 运动而被学校开除,后由重庆共青团组织 安排赴上海大学学习,并改名为李伯钊。 1926年,李伯钊因从事革命活动被军阀 孙传芳当局拘捕关押,同杨尚昆一起关押 在同一个拘留所的木笼子里,被杨尚昆认 出。不久,杨尚昆被保释出狱后,把李伯 钊被捕的消息告诉在上海大学学习的廖苏 华。廖苏华对杨尚昆说:“李伯钊是在浦 东的工人区担任平民夜校的教员,共青团 组织正在通过济难会营救她。”①李伯钊 在狱中坚贞不屈,后被组织营救出狱,1926年冬由共青团中央派送到苏 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在莫斯科与同样由党组织安排在此留学 的杨尚昆结婚,从此携手走上他俩共同的革命人生之路。1930年底,李 伯钊由苏联回国到上海从事革命工作。次年春,杨尚昆也由苏联回国。 1931年春,李伯钊从上海绕道香港进入闽西革命根据地。她热衷于 从事文化艺术工作,被暂留闽粤赣军区政治部任宣传科科长兼闽西彭杨军 事学校的政治教员,从此成为红军中的一员。同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 被党组织派往中央苏区瑞金。在中央苏区,她先后担任中央红军学校政 ① 《杨尚昆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治教员、《红色中华》报编辑、高尔基戏剧学校校长、中华苏维埃政府 教育部艺术局局长等职,曾以“戈丽”为笔名经常在《红色中华》报上 发表文章。1933年,她担任中央苏区创办的第一所艺术学校即“工农剧 社蓝衫团”学校的校长及团长,充分利用鲜活的宣传来扩大党的政治影 响。1934年1月,她参加了在瑞金举行的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 会(全国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庆祝文艺演出,受到毛泽东的亲自接 见。同年初,蓝衫团学校改名为高尔基戏剧学校,李伯钊仍担任校长。该 校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培训了1000多名学员。 在中央苏区工作期间,李伯钊借鉴留苏时看到的歌舞活动形式,创作 演出了一批歌舞节目,为战斗紧张、生活艰苦的中央苏区军民提供了难得 的文艺享受和珍贵的精神食粮。她由此成为革命根据地党和红军文艺宣传 工作的开拓者之一,被誉为红军戏剧界的“赤色明星”。 收起全部>> 本书的出版将填补红军长征史研究的一大空白,不仅使长期处于暗然失色状态的长征女红军的光辉史迹较充分地展现于中国革命史册,也使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以更加完整的面貌呈现于广大读者面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永垂不朽的中国革命史诗,也是人类历史的伟大奇迹。 参加万里长征的女红军,光耀史册。在所有参加长征的女红军中,川籍女红军占90%以上。 她们悲壮的革命事迹和崇高的奋斗精神一直鲜为人知。她们的理想信念坚定,吃苦耐劳,英勇顽强,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她们,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学习和铭记! 让我们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