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原来可以这样读/新鲜读史系列丛书

明史原来可以这样读/新鲜读史系列丛书
作者: 刘观其
出版社: 中国纺织
原售价: 32.80
折扣价: 23.90
折扣购买: 明史原来可以这样读/新鲜读史系列丛书
ISBN: 978750649540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道垫脚石:郭子兴的浅池子 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时,朱元璋却表现得很淡定。三年的流浪生 活一过,他又到皇觉寺做回了和尚,仿佛世间纷扰与他无关,实则不然。 成佛还是举枪,这对于朱元璋来说从来都不是问题:成佛是暂时的,举枪 则是必然的。朱元璋用二十多年时间练就的一身忍术在这时发挥了作用。 中国有句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刀砍地头蛇。”翻开历史,我们不 难看出,在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中,那些行动最早、呼声最高、实力最强 的往往都是死得最惨的。清末的陈胜吴广、唐末的黄巢,无一不是血的教 训!因此,此时的朱元璋只是需要一个临时的落脚点,静待时机。 公元1352年闰三月初一这天,一个不错的机会出现了。安徽濠州城里 驻扎着一支红巾军,为首的叫作郭子兴,此人已经致力于反元事业多年。 此时他的队伍遇到了麻烦,被元朝军队死死咬住不放了。正当他愁眉不展 之时,忽然走进一个小头目,禀报说在城门口活捉到一个自称要来投军的 探子,呼喊着要见大帅,这个人就是朱元璋。郭子兴只知道自己被元军盯 上了,却不知道他此时也已是朱元璋的猎物了。 郭子兴质问朱元璋是否是探子,来此地何事,又恐吓他若敢狡辩,就 立即拉出去砍头。朱元璋起初还有点紧张,但他对此次来投军的风险早有 准备,就索性平静下来,“都来了,还怕什么!”他镇定地回答了大帅的 提问。 出乎郭子兴意料的是,他从眼前这个人的眼神里看到的是镇定,而非 惊慌。平时看惯了手下唯唯诺诺的郭子兴,突然见了一个不惧威严的人, 不禁眼前一亮,心里对他颇为欣赏。 就在这天,二十五岁的朱元璋如愿加入了红巾起义军,开始了他长达 十五年的战斗生涯。他和郭子兴既是惺惺相惜,又是一见钟情。朱元璋这 一看似鲁莽的举动却让他省了不少事,他直接被编入了郭子兴的亲兵队伍 ,郭大帅成了他的直属上司。 郭子兴对朱元璋实属有意栽培,并且他认识朱元璋越久,就越觉得他 身上有种异于同龄农民士兵的特点:他思路清晰,说话做事有条不紊,交 给的事无不办得妥帖至极;他不浮躁不莽撞,有着超乎寻常的稳重和干练 。同时,朱元璋也能感受得到郭子兴对自己的器重,他就如同找到了组织 一般认真肯干,甚是卖力,于是他在军营中渐渐崭露头角。 朱元璋在沙场上也是英勇无比,在亲兵里可谓出类拔萃。两个月后, 他顺理成章地被提拔为九夫长,开始率领九人的队伍。战场上他总是身先 士卒,所获的战利品却从不中饱私囊,队伍里的人都乐意听他指挥,连职 位高他一截的汤和都经常围着他转,小事大事都前来咨询一番。 郭子兴其实是个草头王,地主出身的他全凭自己一手壮大起来的队伍 守卫着濠州城池。他想广聚天下英才,培养一帮亲信,以发展壮大自己的 事业。眼前这个朱元璋确实不凡,郭子兴有意和他的关系更进一层,于是 便与他结亲。 郭子兴有个义女此时年方二十,姓马。她的名字不详,民间习惯称她 为“马秀英”。生于贫困人家的马姑娘经历过艰难困苦,个性坚韧,做事 谨慎。她“有智鉴,好书史”,肚子里有货,看人自然也准,难怪她对朱 元璋也是另眼相看。 成为义军元帅的女婿后,朱元璋第一次有了地位,前途也越发光明。 军人生涯虽然风险最大,但收益也高。这是朱元璋生平第一次这样喜欢军 人生活;他还发现了自己与生俱来的军事才能,无须军校培养。 不久,朱元璋从小队长一路高升,先是镇抚,很快又升为总兵官。年 纪轻轻,资历又浅,晋升太快的朱元璋难免引来郭子兴手下其他总兵官的 不服,甚至嫉妒。 终于,朱元璋的声名威望位列总兵官之首——按理说,头把交椅自然 由他来坐,然而老资格军官却为此心怀不满。流言飞语四处弥漫,说什么 朱元璋是靠“娇客”的身份上位的,说什么“出生入死不如娶个好老婆” ,等等。 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朱元璋首先放下身段,以退为进。古代既是“ 以右为尊”,他就吩咐在兵官例会前把会议室的椅子换成长凳,开会时各 人可以自由挑选座位,各位将领毫不客气地占据右边的位而朱元璋有意迟 到,二话不说,坐在了左边的位置上。 会议开始,讨论军事问题,从右边第一人开始发言。然而这些大老粗 们吭哧半天,也说不出几句有水平的话。最后轮到朱元璋发言,他侃侃而 谈,分析得入情入理,听得大家频频点头,最后他的意见获得采纳。几次 会议过后,各个兵官自觉把右首的位置留给朱元璋,朱元璋的威信就这样 树立起来。 此时的朱元璋可以说是在郭子兴一人之下了,不过他能够晋升的空间 再大,也只能排第二。不知道此时的朱元璋是不是甘心这样的位置?但是 后来的历史发展,让他作出了选择。 濠州城红巾军的统帅除了郭子兴,还有一个叫孙德崖的,他们彼此钩 心斗角,因此红巾军内部并不和谐。不久,城里又涌入了一批士兵,带头 的两个将领彭早住和赵君用也都不是省油的灯。 郭子兴低估了孙德崖和赵君用的胆量,他走在大街上就被这两个人绑 架了,还被打得只剩下了一口气。 而此时,他的身边没有一个人可以指望,两个亲生儿子也吓得躲了起 来。心灰意冷之际,只有朱元璋挺身而出救了他一命。其实,朱元璋自己 也处在危险之中,他知道孙德崖和赵君用肯定不会放过自己。但他之所以 会冒险救出郭子兴,一方面是出于维护自己形象的需要,不想落得一个不 义的骂名;另一方面,是他有成功的砝码,就是利用孙德崖、赵君用和彭 早住三人的互相猜忌。 经过了这件事,郭子兴感激他,孙、彭、赵等人则开始畏惧他,而他 也开始重新考虑起自己的前途。 朱元璋的考虑一点都不多余,气量狭小的郭子兴对他逐渐起了猜忌之 心。终于有一日,郭子兴找了个借口把朱元璋关了禁闭,虽然只是出于妒 忌,并不想杀他,不久又把他放了出来。但这个举动却永久地放跑了朱元 璋的心,使他下定决定走上了一条自主创业之路。 可是离开了郭子兴,朱元璋连个地盘都没有。 对一个想称雄天下的人来说,一个稳固、安定、富足的根据地显然很 必要。此时,一块并不算肥肉的地盘出现了,就是定远。夺取定远城在史 书上被称作“南略定远”,并且只用短短的几句话概括了一段并不长的历 史。确实,这和朱元璋一生所经历的历次大战相比,激烈和精彩程度都逊 色许多,它的重要性也许就在于,这是朱元璋脱离郭子兴之后独自迈出的 第一步。 半个曹操陈友谅 出道之前,陈友谅以打鱼为生,生活十分困苦。后来他做了元朝的一 个小官吏,生活有所改善。但是,这份工作并不使他称心。可能是因为曾 经有个算命先生经过他家祖坟时,说起过陈家能出贵人,陈友谅的心就不 安分起来。 当徐寿辉的起义军经过他的辖区时,他就投敌了。 与朱元璋发迹之路不同的是,陈友谅多少论证了“无毒不丈夫”这句 话。 陈友谅的顶头上司是徐寿辉的丞相倪文俊,是他把陈友谅从一个小小的 秘书提拔成为军中的重要将领。 此人博古通今,文武双全,因此十分瞧不上小白脸徐寿辉,他打算杀 掉徐寿辉,自己称王。 陈友谅得知后,二话不说,立刻杀了倪文俊,跑去向徐寿辉邀功。干 掉了二把手,自己就成为二把手。 陈友谅从此掌握了徐寿辉的军队,他趁势一鼓作气,拿下了诸多城池, 成为了江南最强的起义军首领。而此时的徐寿辉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了任何 价值可言,相反,看着还碍眼,于是时间不长他又轻而易举地将徐寿辉除之而 后快。 至正二十年(1360)六月十六日,在采石矶的江边,陈友谅自立为王 ,改国号为汉,年号大义。 其实,陈友谅自己做不做一把手,对于朱元璋来说并没有区别,因为他很 早就认定陈友谅才是自己要拔的那颗钉子。 朱元璋占据的应天位于长江下游,陈友谅的势力范围恰好在长江上游 ,两军对垒于江上,是迟早的事。但朱元璋迟迟不肯开战,因为水上作战 ,水军至为重要,但朱元璋那上千条所谓的战船,不过是些破烂的渔船, 和陈友谅那支真正的舰队来比,开战无异于自杀。 然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常常不给人那么多准备的机会和思考的时间, 公元1359年,因为一个突发事件,朱元璋不得不马上采取行动。 这一年十一月,朱元璋的部下常遇春生擒了陈友谅战俘三千,因贪图一 时手瘾,把他们一个都不留地活埋了。陈友谅顿时怒了,朱元璋的麻烦也来 了。当陈友谅率领着无敌舰队,浩浩荡荡地兵临城下时,朱元璋才搞明白陈 的意图。时间是用来作决定的,不是用来给自己留后路的,朱元璋深刻地 明白这一点。 这时候,刘基来了。正所谓“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朱元璋召集众谋士 商讨对策时,“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总之一句话,就是放弃应天 。刘基一言不发,朱元璋看他脸色阴晴不定,就将刘请入内室。这时的刘 基,情绪激昂,他说道:“主降及奔者,可斩也。”朱元璋就问刘基有什 么办法,刘基分析说,陈友谅为人骄躁,正面冲突肯定不行,只能打伏击 ,待敌深入后,一举拿下。 可是陈友谅毕竟坐拥强大的水军,怎么才能诱敌深入呢?又在哪儿伏 击他呢?这时的朱元璋,再次发挥了自己天才的军事才能:既然水军不如 陈友谅,那就不在水上打,逼陈上岸,在岸上就是朱元璋的天下了。 不得不说,刘基和朱元璋都是深谙兵法的奇才,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 ,他们能够冷静判断局势,并且作出正确的决断。虽然以弱对强无异于以 卵击石,可如果换个角度,就能够将劣势变为优势。 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原是陈友谅的手下,此刻派他去诈降是最好的人选 。聪明一世的陈友谅,此次也和赤壁之战前的曹操一样,搞不清楚状况了,他 按照康茂才制定的路线发起了进攻,没想到关键时刻康茂才掉了链子,他只 好率兵退回到了一个叫作“龙湾”的地方。 陈的大军刚一全部登陆,就进入了伏击圈。朱元璋立即发起了进攻命 令,徐达、常遇春等大将率军连番攻击,陈的军队仓皇之下根本无法抵挡 ,只得向战船奔去,不料几乎所有战船全部搁浅,无法行驶。就这样,陈 友谅的无敌水军生生被朱元璋拖上岸,狠狠地打了一回合。 这一战,汉军损失两万余人,陈友谅败走江州。朱元璋则缴获不少战 船,充实了水军,朱元璋大胜。 刘基对陈友谅的评价很是准确:骄躁。杀降一事就能使其暴跳如雷, 不经思索就匆忙开战;虽然兵力上占尽优势,但背水一战,胜算又有多大 ?骄躁的性格使陈友谅没有仔细辨别康茂才反戈的真假,他的败走可谓咎 由自取,与人无尤。 不过陈友谅当然不会这么轻易被打倒,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是 对君子而言,陈友谅不算君子,也不需要十年。差不多三年后,他就重建 了一支强大的海军。 公元1363年,陈友谅率军兵临洪都城下。守城的不是别人,乃是朱元 璋的亲侄子朱文正,此人一身恶习,看上去像个纨绔子弟,实则不可小觑 。陈友谅以为自己捡了个软肋,却不想啃的是一块硬骨头。 洪都一战,朱文正用区区四万人,牵制住陈友谅六十万大军长达三月 之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陈友谅虽兵力有所损失,但仍强于朱元璋。更何况,陈友谅还有一支 引以为傲的无敌舰队。力量悬殊人所共知。这时候朱元璋亲率的二十万大 军开赴洪都,陈友谅避至鄱阳湖。公元1363年七月,鄱阳湖决战打响了。 陈友谅将战舰用铁锁连接起来,试图以此给朱元璋造成巨大的压迫, 但这却让朱元璋想起了在赤壁之战中曹操是怎么失败的。历史又一次重演 了,鄱阳湖顿时火光一片。就在双方激战、难解难分之时,极富戏剧性的 一幕发生了:正在船上指挥作战的陈友谅,突然被一支射来的流箭击穿了 头颅。一代枭雄,竟如此陨灭。 陈友谅显然不敌曹操,不论从个人能力还是运气来看,他都顶多算半 个。除掉了这半个曹操,还有一个袁绍在等待着朱元璋,这个人就是张士 诚。P5-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