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典藏系列套装(白话彩插典藏版共4册)
作者简介
《图解经典》编辑部是紫图图书公司的重点编辑团队,以经验丰富的编辑为策划骨干,联合三十多位专家和学者为顾问,对人文社科领域的经典著作和主题进行全新图解式解读,十年来陆续推出的系列图书涵盖文化、哲学、艺术、宗教、历史各类题材,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可,得到了业界的一致好评。
内容简介
《图解黄帝内经》 衰老的原因 七情太过 精神刺激太过,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从而加速衰老。 疾病损伤 患病后,可加重阴阳平衡的失调,加重气血精神脏腑的亏损,从而导致或加速衰老。 遗传因素 人类因遗传特点不同,衰老速度也不一样。先天禀赋强则不易变老;反之,则会提前。 劳伤过度 身体过度劳倦会伤及人体的正气。如果把它当作正常的生活规律,会导致衰老的提前。 催人早衰的物质 腌制品:腌制鱼、肉、菜等时,加入的食盐容易转化为亚硝酸盐,它在体内会生成亚胺类致癌物质,人吃多了易患癌症。 含铝食品:人体摄铝过多,会使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的含量明显降低,造成神经质传导阻滞,引起记忆力衰退;还会直接破坏神经细胞内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的功能,使人过早衰老。 水垢:茶具或水具用久后会产生水垢,其中含有较多的有害金属元素,如不及时清除干净,经常饮用会引起消化、神经、泌尿、造血等系统的病变,造成早衰。 高温油烟:由于食用油在高温下会释放出含有丁二烯成分的烟雾,长期大量吸入这种物质会改变人的遗传免疫功能,催人早衰。 酒精饮料:大量饮酒,会导致男性性功能衰退、精子畸形以及女性月经不调、性欲减退等早衰现象。 四季五味助养生 春:省酸增甘以养脾 春季肝为主脏,酸与肝相应,可增强肝脏的机能;但如果太过容易造成肝气太旺而克制脾胃功能。肝属木,脾属土,五行之中木能克土,太过则伤及脾脏。所以春季应适当少吃酸味食物,而多吃甘味食物以助养脾。 夏:省苦增辛以养肺 夏季心为主脏,苦味与心相应,可增强心的功能。但苦味太过又很容易造成心火太旺而克制肺气。心属火,肺属金,五行之中火克金,太过则伤及肺脏。所以夏季应适当少吃苦味食物,而多吃辛味食物以助养肺。 秋:省辛增酸以养肝 秋季肺为主脏,辛味与肺相应,可增强肺的功能。但如果食辛太多很容易造成肺气过盛而克制肝气。肺属金,肝属木,五行之中金克木, 太过则伤及肝脏。所以秋季应适当少吃辛味食物,而多吃酸味食物以助养肝。 冬:省咸增苦以养心 冬季肾为主脏,咸味与肾相应,可增强肾的功能。但如果食咸过多很容易造成肾气过盛而克制心气。肾属水,心属火,五行之中水克火,太过则伤及心脏。所以冬季应适当少吃咸味食物,而多吃苦味食物以助养心。 《图解本草纲目》 甘草 【释名】也称蜜甘、蜜草、美草、蕗草、灵通、国老。 【集解】[别录说]甘草生长在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晒干,十日后便可以用了。[弘景说]今出于蜀汉中,都从汶山诸地中来。赤皮断理,看起来坚实者,是抱罕草,zui佳。抱罕乃西羌地名。亦有似火炙干者,理多虚疏。又有如鲤鱼肠者,被刀破,不复好。[时珍说]现在的人以大径寸而结紧断纹者为佳,谓之粉草。其轻虚细小者,皆不及。 根【修治】[时珍说]炙甘草皆用长流水蘸湿,至熟刮去赤皮,或用浆水炙熟,不能酥炙、酒蒸。补中宜炙用,泻火宜生用。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敷金疮,久服轻身延年。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凡虚而多热者加用之。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生用泻火热,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热,缓正气,养阴血,补脾胃,润肺。吐肺痿之脓血,消五发之疮疽。解小儿胎毒惊痫,降火止痛。 梢【主治】生用治胸中积热,去颈中痛,加酒煮玄胡索、苦楝子,效果尤妙。 头【主治】生用能行足厥阴、阳明二经污浊之血,消肿导毒。主痈肿,宜入吐药。 【发明】[震亨说]甘草味甘,大缓诸火,黄中通理,为厚德载物的君子。[时珍说]甘草外赤中黄,色兼坤离;味浓气薄,包容土德。协和群品,有元老的功劳;普治百邪,得王道之造化。辅君力而不告于人,敛神功而不归于己,可谓药中良相。然而,中满、呕吐、酒客之病,不喜其甘;大戟、芫花、甘遂、海藻,药性与之相反。这不就是迂缓不可以救昏昧,君子常被小人嫉妒的意思吗?[颂说]孙思邈《千金方》中说,甘草解百药毒。如中乌头、巴豆之毒,甘草入腹即能见效,验如反掌。大豆汁解百药毒,多次试之无效,加入甘草为甘豆汤,则效果奇特。 【附方】1.伤寒咽痛。用甘草二两,蜜水炙过,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每服五合,日服两次。2.肺热喉痛。用炒甘草二两、用淘米水浸过的桔梗一两,加入阿胶半片。每服五钱,水煎服。头昏眩、吐涎沫、小便频数:用炙甘草四两、炮干姜二两,水三升,煮成一半,分几次服。小儿热嗽。用生甘草二两,在猪胆汁中浸五天,取出炙后研细,和蜜做成丸子,绿豆大。每服十丸,饭后服,薄荷汤送下。3.婴儿初生便闭。用甘草、枳壳各一钱,水半碗煎服。4.小儿撮口风。用生甘草二钱半,煎服,令吐痰涎。再以乳汁点儿口中。5.婴儿目涩。用甘草一指长,猪胆汁炙过,研细。以米汁调少许灌下。6.儿童遗尿。用大甘草头煎汤,每夜临睡前服之。7.小儿尿中带血。用甘草一两二钱,加水六合,煎成二合。一岁儿日服尽。8.小儿干瘦。用甘草三两,炙焦,研细,和蜜成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温水送下。日服二次。9.赤白痢。甘草一尺长,炙后劈破,以淡浆水一升半,煎至八合服下。10.舌肿塞口。用甘草煎成浓汤,热嗽,随时吐出涎汁。11.口舌生疮。用甘草二寸、粟米大小的白矾一块,同放口中细嚼,汁咽下。12.背疽。用甘草三两,捣碎,加大麦粉九两,共研细。滴入好醋少许和开水少许,做成饼,热敷疽上。冷了再换。未成脓者可内消,已成脓者早熟破。体虚的人可加服黄芪粥。又一方:甘草一两,微炙,捣碎,浸入一升水中,过一夜,搅水直至起泡,把泡撇掉,只饮甘草水。13.各种痈疽。用甘草三两,微炙,切细,浸入一半酒中;另取黑铅一片,熔汁投酒中,不久取出,反复九次。令病人饮此酒至醉,痈疽自渐愈。又一方:甘草二斤,捶碎,水浸一夜,揉取浓汁,慢火熬成膏,收存罐中。每服一二匙。消肿去毒,功效显著。14.初起乳痈。用炙甘草二钱,新汲水煎服。外咂乳头,免致阻塞。15.痘疮。用炙甘草、栝楼根等分,煎水服。16.阴部垂痈生于肛门前后。用甘草一两、溪水一碗,以小火慢慢蘸水炙之。从早上到中午,至水尽为度。劈开检视,甘草中心已有水润即可。取出细锉,再放入两碗酒中煎成一碗。温服。两剂之后,病热好转,但须经二十天,肿痛才会消尽。17.阴部温痒。用甘草煎汤,一天洗三五次。18.冻疮发裂。先用甘草汤洗过,然后用黄连、黄芩共研末,加水银粉、麻油调敷。烫火伤:用甘草煎蜜涂。 柴胡 【释名】也称地熏、芸蒿、山莱、茈胡、茹草。 【集解】[别录说]《博物志》中讲,芸蒿叶似邪蒿,春秋发白芽,长四五寸,香荚可食。[时珍说]银州,即现在的延安府神木县,五原城是其废址。所出产的柴胡长一尺多,微微发白且柔软,入药非常好。其中似邪蒿的柴胡可以食用。 根【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腹部胃肠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可以轻身明目益精,除伤寒胃中烦热,各种痰热结实,胸中邪气,五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治虚劳发热,骨节烦疼热气,肩背疼痛,劳乏羸瘦,下气消食,宣畅气血。主时疾内外热不解,单独煮服疗效较好。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髓,健忘,除虚劳,散肌热,去早晚潮热,寒热往来,胆瘅。妇人胎前产后各种热,腹部包块,胸胁痛。治阳气下陷,平肝胆热气,及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鸣耳聋,各种疟疾及痞块寒热,妇人热入血室,月经不调,小儿痘疹余热,面黄肌瘦,腹部膨大。 苗【主治】卒聋,捣汁频滴之。 【附方】1.伤寒余热。用柴胡四两、甘草一两,每用三钱,煎服。2.小儿骨热,十五岁以下小儿遍身如火,盗汗、咳嗽、烦渴,日渐黄瘦。用柴胡四两、丹砂三钱,共研末,拌猪胆汁和饭蒸熟,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一丸,桃仁、乌梅汤送下。日服三次。3.虚劳发热。用柴胡、人参等分,每服三钱,加姜枣同水煎服。4.湿热黄疸。用柴胡一两、甘草二钱半,白茅根一小把,加水一碗,煎至七成,适当分次服完。眼睛昏暗:用柴胡二钱半、决明子七钱半,共研末,人乳调匀,敷眼上。5.积热下痢。用柴胡、黄芩等分,半酒半水煎至七成,待冷定后空心服下。 《图解千金方》 面病第九 五香散 【外用润肤方】 治雀斑、粉刺、黑痣,面黑气、黑晕赤气。 毕豆四两,黄芪、白茯苓、萎蕤、杜若、商陆、大豆黄卷各二两,白芷、当归、白附子、冬瓜仁、杜衡、白僵蚕、辛夷仁、香附子、丁子香、蜀水花、旋覆花、防风、木兰、川芎、藁本、皂荚、白胶、杏仁、梅肉、酸浆、水萍、天门冬、白术、土瓜根各三两,猪胰(晒干)二具。 以上三十二味药切捣并过筛制成散药,用来洗面。能使人面色白皙光泽滋润。 白芷澡豆 【外用润肤方】 白芷、白术、白鲜皮、白蔹、白附子、白茯苓、羌活、萎蕤、栝楼子、桃仁、杏仁、菟丝子、商陆、土瓜根、川芎各一两,猪胰(细切)二具,冬瓜仁四合,白豆面一升,面三升。 以上药物相混合,切捣并过筛取末,放入面及猪胰中拌匀再捣,制成澡豆,每天用来洗手面。能使皮肤白净而有光泽。 白鲜皮澡豆 【外用润肤方】 主治面黑不干净。 白鲜皮、白僵蚕、川芎、白芷、白附子、鹰屎白、甘松香、木香各三两,土瓜根一两,白梅肉二十一枚,大枣三十枚,麝香二两,鸡子白七枚,猪胰三具,杏仁三十枚,白檀香、白术、丁子香各三两,冬瓜仁五合,面三升。 以上药物中先取猪胰与面相调和,晒干,再放入其他药捣研成细末,另取白豆屑二升制成散药,与前面的药相混合,清晨时用来洗手和脸。 五香散 【外用润肤方】 治雀斑、粉刺、黑痣,面黑气、黑晕赤气。 毕豆四两,黄芪、白茯苓、萎蕤、杜若、商陆、大豆黄卷各二两,白芷、当归、白附子、冬瓜仁、杜衡、白僵蚕、辛夷仁、香附子、丁子香、蜀水花、旋覆花、防风、木兰、川芎、藁本、皂荚、白胶、杏仁、梅肉、酸浆、水萍、天门冬、白术、土瓜根各三两,猪胰(晒干)二具。 以上三十二味药切捣并过筛制成散药,用来洗面。能使人面色白皙光泽滋润。 白芷澡豆 【外用润肤方】 白芷、白术、白鲜皮、白蔹、白附子、白茯苓、羌活、萎蕤、栝楼子、桃仁、杏仁、菟丝子、商陆、土瓜根、川芎各一两,猪胰(细切)二具,冬瓜仁四合,白豆面一升,面三升。 以上药物相混合,切捣并过筛取末,放入面及猪胰中拌匀再捣,制成澡豆,每天用来洗手面。能使皮肤白净而有光泽。 白鲜皮澡豆 【外用润肤方】 主治面黑不干净。 白鲜皮、白僵蚕、川芎、白芷、白附子、鹰屎白、甘松香、木香各三两,土瓜根一两,白梅肉二十一枚,大枣三十枚,麝香二两,鸡子白七枚,猪胰三具,杏仁三十枚,白檀香、白术、丁子香各三两,冬瓜仁五合,面三升。 以上药物中先取猪胰与面相调和,晒干,再放入其他药捣研成细末,另取白豆屑二升制成散药,与前面的药相混合,清晨时用来洗手和脸。 《图解神农本草经》 茯苓 《神农本草经》上说:茯苓,味甘,性平。主治过度忧郁导致胸胁有气上逆或惊吓导致恐惧不安和心跳加速;消除胃脘的聚积疼痛;治疗发冷发烧烦闷,咳嗽,口燥舌干;使小便通利。长期服用可安和魂魄,颐养心神,耐饥饿,寿命延长。茯苓也叫茯菟,生长在山的土石上且有流水的地方。 《本经》中所说的茯苓实际上是白茯苓。它味甘,性平,主治胸胁间气逆上冲,内心忧闷愤恨,或由于惊吓而出现的恐惧不安、心悸;能治疗胃脘部气滞而导致的扭结疼痛,忽冷忽热,胸中烦闷,咳嗽喘逆,口舌焦躁等症;还能通利小便。长期服用可安定精神,延长寿命。 茯苓味甘淡,性平。味甘能补益中气,味淡能通利九窍。中气得补,于是心脾之气充实;九窍通利,从而邪热自解。心脾之气充实了,就会消除忧愁烦闷等不安情绪;邪热解除了,那么胃脘部扭结疼痛、烦躁闷满、咳嗽喘逆、口干舌燥等症状也就得到了缓解。另外,古人认为,茯苓淡利窍,甘助阳,是除湿的良药,它有补益脾胃之气,驱逐停积的水液,并生津导气的功效。现代临床上,茯苓通常用来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安神宁心,适用于脾虚泄泻、消化不良、心悸失眠等症;还可用来祛除湿邪,治疗小便不利、水肿等症;也可治疗痰饮内停于胃导致呕吐清水,及痰饮停在肺导致咳嗽痰多等症。 关于茯苓利湿的功效,可追溯到元朝以前,传说成吉思汗曾用它治好了三军将士的风湿病。茯苓还有很好的抗衰老作用,在古代一直被神话为延年不老的仙药。相传一位隐居在嵩山的人,常服食赤箭和茯苓,百岁之后,尽管身体肌肉已经消瘦殆尽,但眼睛里依然放射出紫色光芒,白天能看到星星和月亮;听力也非常好,能辨别好几里外的声音。苏东坡也是茯苓强体的有利证明,他曾亲历了服用茯苓后身体由弱变强的过程,并且晚年时,依然保持强壮的身体和旺盛的创作力。清代末年,慈禧太后对茯苓非常推崇,并命人将其做成宫廷名点,后来传入民间,如今仍是北京的特产。据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茯苓还含有茯苓多糖,可抑制某些肿瘤细胞的生长。 【治疗方剂】(仅供参考) 治心神不定、恍惚健忘 茯神62 克(去皮),沉香15.6 克。上药共研末,加炼蜜做成小豆大小的丸,每次饭后用人参汤送服30丸。 茯苓养生 自古以来,茯苓便是仙家必备的滋补食品,又是医者常用的药物。凡是讲究修身养生、追求延年的人,都非常注重服用茯苓。据史料记载,唐代民间的膳食中已经出现了以茯苓为原料的茯苓酥、茯苓饼等。宋代文学家苏东坡非常喜爱吃茯苓饼,因而他年过六旬仍身体强健并保持惊人的记忆力,在他的《东坡杂记?服茯苓赋》中记述:“以九蒸胡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为饼,食之日久,气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另外,茯苓的美容功效也不容忽视。现代营养学家对慈禧太后的养颜益寿药方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常用的补益中药共64 种,而使用率zui高的就是茯苓,高达78%。可见,茯苓的各种养生保健作用早为人们所知。 《图解黄帝内经》 ★图解医之始祖,助您轻松了解自身,顺应节律养生 《黄帝内经》是我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一部医学典籍,也是中国养生术的根源。《图解黄帝内经》以通行的《黄帝内经》古本为基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理清中医经典脉络;图文演示100种中医简易疗法,随时随地解决常见病,同时精选300张手绘插画和250张示意图表,不仅便于理解,更能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一目了然地解释中医经典内涵,轻松解读“医之始祖”蕴含的生命奥秘。让你更加明白生命的节律,顺应它、养好你! 《图解本草纲目》 ★图解药学巨典,权威版本通俗易懂,珍贵古图精美别致 《本草纲目》是中华医库中的一部食物养生学及药物学巨著。《图解本草纲目》以李氏家族自编的版本为底本,剔除了部分已被当代科学证明的有毒药品、失传药物,收录品物1200种,精选1031幅金陵本《本草纲目》珍贵古图,500余幅中外名家绘制的精美植物图及300余张成药实物照片,详细解读各品物性味、功效、宜忌等必知常识,并精心筛选调理当下常见病的附方,传播实用意义。 《图解千金方》 ★图解药王专著,精选实用药方,居家养生必备 《千金方》是“药王”孙思邈所著,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图解千金方》对原书中的各大疾病类别进一步细分,并以白话文详细解读各类病的症状与方剂用法,同时以“医学锦囊”的形式罗列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养生医学小秘诀,同时精选200余幅精美手绘彩色草药图、500余幅中药实物照片,即便您一点医学知识都没有,也能迅速了解如何养生。 《图解神农本草经》 ★图解药书之祖,追溯药理源头,全彩手绘尽显自然之美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zui早的药学专著、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图解神农本草经》精选1360幅精美手绘和实拍,完美呈现药材性状,全方位呈现其自然、艺术之美。包含365幅疗效部位示意图,简单直观,1500余剂常见实用处方,取材方便,实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