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文明史(全三卷)
作者简介
武斌,历史文化学者,研究员。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长青学者、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特聘教授。曾任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辽宁省文联副主席等。 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已出版著作数十种,其中,《丝绸之路全史》入选中国出版协会“2018年度中国30本好书”,《文明的力量——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入选中国好书2019年9月月榜图书、《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年度好书,《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简史》入选中国好书2022年4月月榜图书,《沈阳故宫四百年——一部叙事体的文化史记》(韩文)入选2022年丝路书香重点翻译资助项目。
内容简介
绪 论 一、什么是丝绸之路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丝绸之路”是一个使用频繁、影响广泛的概 念,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 也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概念。近年来,“ 丝绸之路”从学术领域进入公共生活领域,成为人们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话题。 “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最早是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 FerdinandvonRichthofen,1833 — 1905)提出来的。李希霍芬继承了 17 、18 世纪欧洲大探险时代的传统,从 1868 年到 1872 年,先后对中国进行了7 次考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回国之后, 他出版了5 卷并带有附图的《 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这部巨著是李希霍芬多年在中国考察研究成果的结晶,是德国地理学界对东亚地理学的新贡献,对当时及以后的国际地理学界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李希霍芬被称为“ 最先明了中国地文之伟大科学家”,对近代中国地质学、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也具有重大影响。 就是在这部著作中,李希霍芬把中亚a地理与东西文明交流联系起来, a中亚,指亚洲中部地区,包括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五国。据《 辞海》(第七版),广义的中亚还包括蒙古国、中国新疆和内蒙 古西部等地。除特别说明外,本书中的中亚是指广义的中亚。 1 丝绸之路文明史第一卷.indd 1 23/5/15 下午1:55 把公元前 114 年到公元 127 年,中国与河中地区a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称为“Seidenstrasse”,即英文的“SilkRoad”,汉文译名就是“ 丝绸之路”。 在考察途中,李希霍芬将所见所闻以信件形式记录下来,寄给上海欧 美商会,后来汇集成册,名为《 李希霍芬男爵书信集》。该书 1903 年在上 海出版,记录了他在 1870 年至 1872 年的考察成果。他在其中对在西安交汇 的贸易道路进行了考察,指出: 自远古无可考查的年代起,就开辟了从兰州府到肃州的自然商路, 并继而向前延伸,分叉成更多的商路。沿着商路,秦朝的声望远播波 斯和罗马。14 个世纪之后,马可 ? 波罗 (Marco Polo) 沿这条路线游至 兰州府,然后通过宁海府、归仕城,一直来到忽必烈汗的宫殿。中国 皇帝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掌握这些国际交通道路的重要性,因为这使 得他们能够控制中亚。b 李希霍芬的学生,著名探险家斯文 ?赫定( Sven Anders Hedin ,1865 —1952)在20 世纪30 年代出版的《 丝绸之路》一书中写道:“‘丝绸之路’这一名称不是在中国文献中首先使用的。这个很能说明问题的名称,最早可能是由男爵李希霍芬教授提出的。他在一部关于中国的名著中使用了‘ 丝 绸之路’—SILKROAD—这个名词,并进行了论证;在一张地图上还提到了‘海上丝绸之路’。”c 后来,德国东方学家阿尔巴特 ?赫尔曼(Albert Hermann)在《 中国与 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文中进一步扩大了“ 丝绸之路”的含义, a河中地区指中亚的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地带。 b[英] S . A . M . 艾兹赫德著:《 世界历史中的中国》,姜智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23 页。 c[瑞典]斯文 ?赫定著:《 丝绸之路》,江红、李佩娟译,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6 年 版,第212 页。 2 把丝绸之路的终点之一由河中地区向西延长到遥远西方的叙利亚。他说: 我们应把该名称( 丝绸之路) 的涵义进而一直延长到通向遥远西方的叙利亚。总之,在与东方的大帝国进行贸易期间,叙利亚始终未与它发生过什么直接关系。但是 ……尽管叙利亚不是中国生丝的最大 市场,但也是较大的市场之一。而叙利亚主要就是依靠通过内陆亚洲及伊朗的这条道路获得生丝的。a 叙利亚位于地中海东岸,在古代是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在罗马统治时期,叙利亚曾出现由帕尔米拉人建立的阿拉伯国家。公元2 世纪至3 世纪, 帕尔米拉人在东西方贸易中起到了活跃的中介作用。赫尔曼的这个主张就把丝绸之路与地中海文明进而与欧洲联系了起来。赫尔曼的主张得到欧洲一些汉学家的支持和阐述。 李希霍芬提出的“ 丝绸之路”是一个具有深远学术影响的概念,从此开启了一扇了解世界与中国关系史、了解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大门。斯文 ?赫定说“丝绸之路”是个“ 很能说明问题的名称”,充分肯定了这个概念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文化价值。这一概念的重大意义,在于廓清了中西交通的大干道,为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提供了一个空间的和地理的线索。通过这个概念, 笼罩在迷雾中的数千年纷繁复杂的中外文化交往和交流关系,就有了一条清晰的线索。同时,以“ 丝绸”来命名中西交通的主要路线,更强调了中国的商品长期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这也反映了几千年来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的基本事实。不仅如此,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 也有了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因此,有的西方学者说,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 半部世界史”,就是通过欧亚大陆的大交通、文化大交流讲述的世界文化史。法国汉学家布尔努瓦(Lucette Boulnois)说:“‘丝绸之路’是一种形象- 口号, a[日]长泽和俊著:《 丝绸之路史研究》,钟美珠译,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0 年版, 第2页。 3 丝绸之路文明史第一卷.indd 3 23/5/15 下午1:55 一种包罗万象的诗一般的名称,具有浪漫色彩,它成了一个若明若暗的词。 正如人们对我们的古典绘画所说的那样:一束光芒照亮了绘画本想突出的意 义……从而在明暗交界处暴露出了画面的其他因素。”“‘丝绸之路’是半个 世界。”a 因此,“ 丝绸之路”的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响应,成为描述中西之间历史关系普遍使用的概念。 不过,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 Mark Aurel Stein,1862 — 1943)认为,“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早已有之,李希霍芬和赫尔曼不是这一名称的首倡者,而只是普及者。斯坦因认为,在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 ClaudiusPtolemaeus,约 90 — 168 )之前,居住在地中海东岸港口城市提尔的地理学家马利努斯( Marinos)曾写过一部在公元 1 世纪前“ 通往丝国之路”的书。所以,“ 丝绸之路”这个名称应该是马利努斯首先提出来的。托勒密在《 地理志》中关于这条古代交通路线的记载,就是依据马利努斯的著作写成的。据托勒密说,马利努斯的情报又是从马其顿商人马埃斯 ?提蒂亚努斯那里获得的。 马埃斯是公元 1 世纪左右与遥远东方的中国从事丝绸贸易的希腊人之一。 这样看来,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用“ 丝绸”来命名东西交通 的大路了。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俄国、英国等国的探险家开始深入亚洲腹地,在 中亚特别是中国西北地区进行探险活动,出现了中亚地区探险考察的高潮。一些西方探险家在这里发现和找到了古代中国与西方交往的许多遗址和遗物,用实物证实和说明了丝绸之路的存在和发展,引起了世界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这些探险家在自己的著作中介绍这些情况时,广泛使用了“ 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把古代丝绸贸易所达到的地区都包括在丝绸之路的范围之内。于是,“ 丝绸之路”就成为从中国出发,横贯亚洲,进而连接非洲、欧洲的陆路通道的总称。 丝绸之路原初的意义,指的是从中国西安或洛阳出发经过河西走廊, a[法]布尔努瓦著:《 法国对丝绸之路的研究》,载[法]戴仁编《 法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耿异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年版,第375 、376 页。 4 丝绸之路文明史第一卷.indd 4 23/5/15 下午1:55 穿过天山脚下进入中亚、西亚,然后再通向地中海地区的交通道路。这条道路是古代人很早就开辟出来的,是一条贯穿欧亚大陆的大通道。正是通过这条大道, 自东徂西,大陆两端的居民开始有了接触和往来,开始有了物质和文化的交流,因而也就有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斯文 ?赫定指出:“ 丝绸之路全程,从西安经安西、喀什噶尔、撒马尔罕和塞流西亚, 直至推罗,直线距离是4200 英里,如果加上沿途绕弯的地方,总共约有6000 英里,相当于赤道的四分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条交通干线是穿越整个旧世界的最长的路。从文化-历史的观点看,这是连结地球上存在过的各民族和各大陆的最重要的纽带。”a 后来,人们把联系欧亚大陆北边的草原之路、南边的海上交通,也都称为“ 草原”的或“ 海上”的“ 丝绸之路”。日本学者长泽和俊指出:“ 丝绸之路的古代史是以草原路为中心, 自古代后期至中世纪是以绿洲路为中 心,而近代以后则是以南海路为中心了。”b 又有学者把古代从四川、云南出发经过缅甸通往印度的道路称为“ 西 南丝绸之路”,这条道路也很重要,因为到达印度,就可以走到印度洋的 岸边,这里的港口很早就与地中海和波斯湾通航。还有的学者把东南沿海地区包括山东半岛的港口通往朝鲜半岛和日本的航道称为“ 东方海上丝绸 之路”,把通过陆路前往朝鲜半岛的交通称为“ 东北亚丝绸之路”,这样 就把与朝鲜半岛、日本的交通纳入了“ 丝绸之路”的广义概念之内。 这样,丝绸之路的概念就延伸到一切与中西交通联系的通道。贯穿欧亚大陆、绵延数千千米的古代丝绸之路,就不仅是一条商贸道路,而且是一张连接欧亚大陆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网络”。我国历史学家耿异 明确指出: a[瑞典]斯文 ?赫定著:《 丝绸之路》,江红、李佩娟译,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6 年 版,第214 、215 页。 b[日] 长泽和俊著:《 丝绸之路史研究》,钟美珠译,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0 年版,第9页。 5 丝绸之路文明史第一卷.indd 5 23/5/15 下午1:55 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一片交通路线网,从陆路到海洋、从戈壁瀚海到绿洲,途经无数城邦、商品集散地、古代社会的大帝国,来往于这 条道路的有士兵与海员、商队与僧侣、朝圣者与游客、学者与技艺家、 奴婢和使节、得胜之师和败军之将。这一幅幅历史画卷便形成了意义模糊的“丝绸之路”。 a 正是通过各条丝绸之路,通过这个以各条路线编织的交通网络,在绵延数千年的岁月里,欧亚大陆上的各民族、各文化展开了大交流、大汇通、 大融合。中华文化沿着丝绸之路持续地走向世界,向海外广泛地传播并产生影响,西方各民族文化也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丝绸之路与丝绸 那么,为什么要用“ 丝绸”来命名贯穿欧亚大陆的大通道和交通网络 呢?这当然与中国的丝绸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桑蚕丝绸是中华文化一项伟大的发明,是中华文明的特征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制绢的国家,曾经长期是世界上从事这种手工业的唯一国家。或许可以认为,丝绸是中国对于世界物质文化最大的贡献。 中国人养蚕、缫丝和织绸,可能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传说,黄帝的正妃嫘祖发现桑树上蚕吐的丝柔软细长,可以用来编成织物遮体御寒。于是,她教导人民把蚕养起来,缫丝织绸,以制衣裳。这是中国远古时期的一个美丽传说。这位教人蚕桑织丝的嫘祖是中国女性劳动和智慧的化身,是丝绸的人格化形象。这个传说的本质意义在于把丝绸 a耿异:《 丝绸之路与法国学者的研究》,载[法]布尔努瓦著《 丝绸之路》,耿异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年版,《 序言》第3 页。 6 的起源追溯到和中华文明起源的诸要素一样遥远而古老的时代,认为它是中华文化发生期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之一。或者说,丝绸的起源实际上是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步的,丝绸的发明是中华文化形成期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与青铜器、玉器同等重要的意义。 人们据现代考古发掘的结果,一般认为中国丝织物开始出现于中国东南地区的良渚文化(前3300 — 前2400)时期,这时中国先民已经成功地驯化了野生桑蚕,使其成为可以饲养的家蚕,并以蚕所吐的丝作为原料,织造丝绸之物。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的考古发掘证明,约7000 年前,河姆渡先民对生产蚕丝已有认识。 4700 年前,浙江吴兴钱山漾一带,已能 生产丝绢。 到了商代,中国的丝织物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当时除了平织的绢,已经有了经线显花的单色绮和多彩的刺绣。至迟在殷商时代,我国人民已充分利用蚕丝的优点,并且改进了织机,发明了提花装置,能够用蚕丝织成精美的丝绸。《 吕氏春秋 ?上农》中记载,“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枲丝茧之功”。《 诗经》中有不少桑事织衣的诗 篇,这是我国中原地区丝织发达、分布之广的一个记录,如《 诗经》中描 写蚕桑丝绸生产: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折。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鹦,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生产机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汉代丝织 业有了相当大的发展,生产规模大,花色品种繁多,产品数量也很大,出 产了丰富多彩的丝织品,如锦、纱、罗、绫、缎、绸、绒、缂丝等。汉朝在长安设少府,其下有东西织室,设织室令,管理丝织生产。汉朝在地方 7 丝绸之路文明史第一卷.indd 7 23/5/15 下午1:55 也设有专门管理织造的机构,《 汉书 ?禹贡传》说仅齐地就有“ 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民间从事丝织生产的人也相当多。据记载,汉武帝元封元年(前 110),汉朝自民间征集的绸帛达500 万匹,可见当时纺织业的兴 盛状况。丝绸生产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凡宜蚕之地,每家每户均树桑养蚕, 并以绢作为赋税。大批量生产的各色丝绸, 不仅满足了王朝贵族们的需求,而且成为社会各阶层都能消费的衣料。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素纱 衣, 重量不到 1 两, 其工艺之精巧轰动世界。湖北江陵楚墓中出土的大量丝织品,更被誉为“ 世界丝绸宝库”。到了唐代,丝织业有了更 大规模的发展。无论官营的还是私营的丝织业,都很发达。产品种类也非常多,质地优良,产地遍布全国,尤以关东、巴蜀及吴越地区为盛。 丝绸是一种物质产品,也是一种文化成果。丝绸还与其他中华文化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与中国的礼仪制度、文化艺术、风土民俗、科学技术等都有许多联系。它精湛的技艺和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图案,一直被作为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丝绸作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它的出现对以后中国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举例来说, 中国古代的“ 四大发明”,有两项发明与丝绸有密切的关系:纸的发明直 接受到丝绸生产技术尤其是“ 漂絮”制丝过程中产生的丝绒沉淀物的启发,印刷术的发明与秦汉以来丝绸印染技术中的凸版印花有着直接的联系。可以说,丝织技术的发明实际上是纸和印刷术两大发明的先导,或者说孕育了纸和印刷术的发明。 丝绸是中国人对于世界物质文化的一项伟大贡献。精美绝伦的各色丝绸, 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衣料和优美的装饰物,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中国丝绸传播到任何地方,都受到热烈的欢迎。丝绸是中国最早的、持续时间最长的、分布地区最广的大宗出口货物,而且直到明清时代,一直是向海外输出量最大的并且是最受欢迎的中华物产之一。经丝绸之路运往中亚和西亚乃至欧洲的中华物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丝绸为主。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在经销的数量之大、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久和影响之深远方面,世界上任何一种产品都不能与中国的丝绸相比。正如斯 8 文 ?赫定所说: 中国内地沿着这条皇家驿道出口的商品中,无论在数量或地位上,都没有哪一样能与华美的丝绸相媲美。两千年前,中国丝绸是世界贸易中最受崇尚、最受欢迎的商品。a 西方世界最初也是通过传到那里的丝绸而知道中国、认识中国的。丝绸持续不断地传播到世界各地,被人们称为“ 东方绚丽的朝霞”。它以美 轮美奂的色彩和风情万种的姿韵征服了全世界各个民族,成为备受欢迎的织物和艺术佳品。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目中,“ 丝绸”是最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 丝绸的大量外销,不仅具有经济贸易交流的意义,而且具有很重要的文化意义。“ 丝绸之路”概念抓住了“ 丝绸”这个古代东西贸易的核心,丝绸之路首先指的就是东西贸易之路。在许多情况下,正是丝绸贸易促进了中外交通的开辟,促进了中华文化向海外的传播。如果没有丝绸和丝绸贸易,就很难说有那条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可能要向后推迟许多世纪。 所以,正是绚丽多彩的中国丝绸把整个欧亚大陆连接了起来,也正是因为丝绸才有了东西交通的大通道, 有了“ 丝绸之路”这个美丽浪漫并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的名称。 三、丝绸之路与文明交流互鉴 在现代学术语境下,“ 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一个国际通用的学术名词,远远超越了“ 路”的地理学范畴,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的定义那样: a[瑞典]斯文 ?赫定著:《 丝绸之路》,江红、李佩娟译,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6 年 版,第210 页。 9 丝绸之路文明史第一卷.indd 9 23/5/15 下午1:55 “ 丝绸之路是对话之路。”这是东西方文明的对话,是欧亚大陆各个民族文化的对话,是人类的对话。 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文化相遇、交流和对话之路,在世界文明史上具 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丝绸之路所经过的、所沟通的、所连接的欧亚大陆,正是世界古典时代文明的先进地带。从地中海岸到中国海岸这一古典地带,有许多古代民族、无数古代邦国集结为几个古代大帝国。丝绸之路像一条金色的丝带,横亘在古老的欧亚大陆上,把这几大文明古国连接起来,把东方与西方连接起来。在这条漫漫长路上,在几千年的悠久岁月中,民间商旅、官方使臣、虔诚的僧侣、勇敢的探险家和旅行家,以及征战的军队和迁徙的移民,相望于道,不绝于途。丝绸之路文化意义的基本点就是中华文明与地中海文明之间各种文化的大交汇与大交流。丝绸之路是整个欧亚大陆文化交流之路,是东方与西方各民族相遇、相识、沟通与交流之路。经过丝绸之路,各民族之间从物质的生产生活到精神的礼俗习尚,不断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共同进步发展,历千百年之盛衰兴替, 蔚成古典世界文化历史之灿烂辉煌。 交流是文明发展的动力。对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来说,要持续地发展,持续地保持生机勃勃的活力,必须拥有健全开放的机制,通过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吸收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来补充、丰富和发展自己。一种民族的文化,无论曾经多么先进、多么伟大、多么辉煌,如果把自己封闭起来,完全与外部世界隔绝,完全不与其他民族的文化沟通、交流,不仅会使自己的发展失去源头活水和刺激动力,因而很难保持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生命力,而且不可能获得世界性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 文化交流首先是不同文化的相遇和接触,这种相遇和接触对于双方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有伟大文明的发生都是文化接触的结果。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不仅是指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都参与了世界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也不仅是指各民族文化包含着世界文化的普遍性内容和共同价值,还有另外的意思,就是各民族文化都吸收了其他民族文化积极的、先进的成果,并且将其纳入自己的文化体系之中,将外 10 来文化融进自己的文化,使之成为自己的文化。这一过程也就使得民族文化获得了世界文化、全球文化的意义。 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之间进行文化交流,首要的前提是交通畅通。交通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前提之一,也是文化交流得以实现的最根本条件。交通状况决定和制约了文化交流的规模和程度;反过来,文化交流繁荣与否, 也对交通状况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有了交通,就有了物质和文化方面的交流,就有了你来我往、相互的认识和了解,就有了文化上的传播和接受,就形成了世界文化交流的大图景。自古以来,生活在欧亚大陆上的各民族,都在不断地突破各种技术障碍,为开拓大陆的交通做出不懈的努力。为此,人们不断地发明和改进交通工具,探索交通路线,甚至可以说, 交通工具的发明和改进是人类主要的技术创新之一。因此,人们从东往西, 自西徂东,从陆地到海洋,翻山越岭,踏浪逐波,努力开辟大交通的通道。 因此,就有了草原丝绸之路、绿洲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正是有了这样的交通网络,才使得古代各民族、各地区联系起来,互通信息,实现了民族和地区间日益增长的文化交流。交通在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切物质文化、科学艺术、精神文明交流的客观物质基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交通工具的不断改进,交通道路更加畅通,各民族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呈现出日益增长的态势,交流更频繁了,来往更密切了,相互的了解和认识也就更多了。 丝绸之路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道路,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交流、对话、融合的道路。丝绸、瓷器等丰饶的中华物产经由这条国际贸易的大通道输往沿途各国,中国的生产技术、科学知识也陆续传往西方世界,而关于中国的种种游记、见闻乃至传闻,不时向西方传达着遥远东方国家的文化信息。西方的物产和技术,科学知识和发明创造,以及关于西方文化的传闻信息,也沿着这条大道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中国,给中华文化 的发展不断地补充新鲜的刺激。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华文化与外来 文化相互交流、激荡和影响的主要源泉之一,对于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1 通过丝绸之路,中华文化努力向海外开拓,积极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与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文化不断地走向世界,获得自己的普遍性和世界性。因此,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格局中很重要的 一部分,是世界文化总体对话中很重要的一极。正是由于中华文化的参与, 世界文化格局才显得如此丰富多彩、辉煌壮观、万千气象,世界文化的总体对话才显得如此活跃、生机盎然、妙趣横生。另外,中华文化在走向世界、参与世界文化总体对话的过程中,也使自己获得了世界性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 中华文化不是在自我封闭中,而是在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广泛交流中成长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不仅极为悠久, 而且源远流长, 如滔滔江河奔腾不息,数千年没有中断,并且交流的范围日益广泛, 内容日益丰富, 影响日益扩大。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是与中华文化发展史同步的, 是中华文化贡献于人类文明也发展着自己的历史。虽然中国历史上也有过海禁、闭关、锁国的时期, 但毕竟是短暂的和暂时的。从整个中国历史来考察,开放的时代远远超过封闭的时代。即使在封闭的时代里, 也不是完全中断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完全中断了与域外文化的接触和交流。一方面,大规模地输入、接受和融合世界各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系统处于一种“ 坐集千古之智”“人耕我获”的佳境,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具有积极、主动地向海外开拓的内在动力,播辉煌于四海, 大规模地输出、传播和影响于世界各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被吸收和融合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体系中,为其他民族的文化发展提供源头活水和刺激动力。 不断地吸收世界上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成果,不断地扩大自己的世界视野,就使得中华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能力,始终与时代同行,保持自身文化的时代性与先进性。从全球史的视野中来比较,中华文化在很长时期内处于领先地位,甚至一度成为世界文化的高峰。保持其领先性或先进性, 有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积极地吸收世界文化最先进的、最新的成果;另一个是开阔的世界眼光和世界意识,了解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坦诚而主动地进行文化交流,广泛地吸收外来文化,大规模地进行文 12 /15 下午1:55 化输出,都是对自己民族和文化有着强烈自信心的表现。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汉唐时代,“ 我们的祖先们,对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坚强的把握,决不轻易动摇他们的自信力;同时对于别系的文化抱有极恢廓的胸襟与极精严的抉择,决不轻易地崇拜或轻易地唾弃”a。 四、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人们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的。文化交流的前提条件是交通,而道路是人开辟的,是要有人来走的。文化交流最主要的形式是人员的往来,文化传播都是通过人员的接触和交流进行的。历朝历代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各国各民族的行人,是文化交流的主要贡献者, 是向中国传播各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 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人,都是为开辟、发展和繁荣丝绸之路做出贡献的人。几千年中,漫漫长路上,行走的人何止成千上万,其中又有多少人埋骨黄沙、葬身海底,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只是极少数。而正是在这些极少数人的故事中,我们看到,有络绎不绝的商旅,肩负国家使命的使臣,怀揣信仰的宗教人士,负笈远行的学子,远征戍边的武士,以及旅行家、航海家、艺术家,他们或经过大漠流沙,或翻越崇山峻岭,或踏破惊涛骇浪,不畏牺牲,历经艰辛,以自己的热血和忠诚,以自己的梦想和情怀,走出了奔向远方的路,开辟了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路。 丝绸之路的历史首先是这些人的历史,是这些人的故事,这些开辟着丝绸之路和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人,都是全人类的文化英雄。 历史上行走在丝绸之路上、为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人员主要有这样几种: ( 1 )官方的使节。与域外国家或政权建立外交关系,互派使节往来,是 文化交流的一条重要渠道。官方使节的往来,除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密切 a孙伏园著:《 鲁迅先生二三事》,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23 页。 13 丝绸之路文明史第一卷.indd 13 23/5/15 下午1:55 双边关系外, 还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认识。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始,中国历代王朝逐步与许多国家建立起官方的正式联系,互通使节。人们对张骞的贡献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因为他不仅打通了与西域地区的正式交通路线, 还通过实地考察,对西域的政事人情、风俗文化有了直观的、详细的了解, 并给汉武帝提供了一份内容翔实的出使报告。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对西域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此后, 不断有出使外国的官方使节回国后提供出使报告或撰写游记等。历史上最大的官方使团出访是“ 郑和下西洋”,他们不顾路途遥远,沿途到了许多国家,带回丰硕的“ 西洋”方物和关于当地风土人情的知识,还有马欢等撰写的“ 郑和三书”流传于世。明清两朝多次向琉球派遣册封使,他们回国后也都撰写了相应的出使报告, 详细记载了出使经过和琉球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到了近代,清政府开始向欧美国家派出正式使团,甚至有专门以考察为目的的游历使,他们回国后都撰写了内容丰富的出使或考察报告,成为晚清时期人们认识世界的一条重要渠道。 另外,也有大批的外国使节来到中国。如在唐代,日本派出遣唐使十多次,其他国家,如新罗、大食等,也向唐朝遣使十多次,甚至几十次。有的使团规模十分庞大,明初甚至还有几个国家的国王亲率使团入华。李氏朝鲜时期向明清两朝派遣的“ 燕行使”,每年数次,每次都有几百人,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学者。持续数百年的“ 燕行录”完整地记录了他们的出使过程,以及与中国官方、民间和文人学士之间的友好交往交流。各国使节入华,亲沐华风,领略中华文化的辉煌和风采。中国朝廷还通过这些使节向外国赠送丝绸、瓷器以及其他中国物品,有时还赠送图书、历书等。 中国使节出使各国时也都携带大批礼品。中国与各国频繁的使节往来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 2)留学生。梁启超曾把汉唐时代中国僧人赴印度取经求法说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留学运动。那个时代的佛教僧人们,不辞劳苦,跋山涉水, 前赴后继,怀着对宗教信仰的赤诚和求知的渴望,一代又一代地通过西域或者南洋海路奔赴印度。正是他们的努力,将印度几乎全部的佛经带回中国,使中国成为典藏佛教经典的巨大宝库。 14 丝绸之路文明史第一卷.indd 14 23/5/15 下午1:55 与此同时,也有大批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唐代长安的国子监曾接纳大批各国留学生,包括来自新罗、日本、西域各国的留学生, 他们学习中国的文化典籍,接受正规的中国教育,成为学习和移植中华文化的骨干力量。其中还有人参加中国的科举考试,例如新罗在华及第的留学生就有90多人。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中进士第,入朝为官, 与王维、储光羲、李白等大诗人交谊深厚。唐玄宗爱其才华, 不许其归国, 最后阿倍仲麻吕终老长安。现在的西安兴庆公园内,有一座阿倍仲麻吕纪念碑。2004 年,西安发现 唐代日本留学生的墓志,引起中日两国史学界的轰动。这位留学生名叫井真成,墓志说,“(他)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驰骋上国,蹈礼乐,袭衣冠,束带(立)朝”。这位井真成也和阿倍仲麻吕一样,在唐朝入仕不归,“ 形既埋于异土,魂庶归于故乡”。据推算,他大概是和阿倍仲麻吕同期入唐的同学。与阿倍仲麻吕同期入唐的另一位著名的日本留学生是吉备真备,他在结束国子监的学业后, 继续在长安学习五经三史之外的各种技艺,包括法律、算术、音韵、天文、历法和兵法等, 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吉备真备在唐留学 18 年,回国后参与朝政,在删定律令、整顿释尊仪式、实行新历等许多方面起到很大作用, 对于移植唐文化、推动日本奈良时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唐以后,仍有一些国家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如在明清时期, 琉球向中国持续派出官费留学生和自费的“ 勤学生”,他们回国后 为琉球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 3 )各国的旅行家。马可 ?波罗、伊本 ?拔图塔、鄂多立克等,他们 回国后把在中国的见闻笔录成书,这些书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资料。在这些旅行家中,威尼斯人马可 ?波罗是最著名并且影 响最大的一位。马可 ?波罗在中国生活了 17 年,游历了中国从南到北的大部分地方。他回国后,在一位作家的帮助下,将在中国的见闻著成《 马 可 ?波罗游记》。在书中,他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的辉煌文化,赞颂中国地 大物博,文教昌盛,向西方世界展现了迷人的中国文明。《 马可 ?波罗游 记》是欧洲人撰写的第一部详尽描绘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游记,被称为“ 世界第一奇书”,极大地丰富了欧洲人对中国和东方的认识,也大大 15 开阔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引起了他们对于东方的浓厚兴趣。有人说,寻找东方是欧洲大航海事业的“ 意志灵魂”,而这种“ 意志灵魂”正是在 《 马可 ?波罗游记》中培育和锻造的。 中国古代,除官方使节和商人外,以旅行家身份游历海外的人不多,只有杜环、周达观、汪大渊等数人。他们的足迹远达西亚和非洲,他们在国外游历、与各国人民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外国文化的信息。他们回国后撰著的游记等资料,是中国人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文献。 ( 4)移民。移民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人类的迁徙是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特别是在古代,人类各种形式的迁徙活动是传播文化信息、共享文化成果的主要渠道。中国自古就不断有外国人迁入,甚至定居。 从汉代到南北朝时期, 就不断有关于“ 胡人”的记载。数个北方游牧民族整族群向南迁徙到黄河流域,进入了中华文化的核心区域。到了唐代,更是全面对外开放,大批外国人到中国来传教、经商和从事各种文化活动。唐代的外国移民数量是很大的,当时除日本人和朝鲜人外,文献上都称之为“ 胡人”,有“ 胡姬”“酒家胡”“胡医”“胡商”等,主要是粟特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等。波斯萨珊王朝灭亡后,整个王室逃亡到中国,在长安定居, 成为一个很大的移民集团。这些移民在广州等地建立“ 番坊”,形成相对封闭的居住区,成为中国最早的外国人居住区。但他们大部分与当地居民杂居相处,把他们民族先进的生产技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乃至民族文化精神带到中国,为海外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元代是另一个全面对外开放的时代,大批外国人来到中国,有西域人、波斯人、 阿拉伯人,甚至欧洲人,形成了“ 色目人”阶层。他们分散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宋代就有犹太人到开封定居, 20 世纪 上半期又有大批犹太人逃亡到中国,形成了新的犹太移民群体。 20 世纪前 期还有数量很大的俄国移民群体、日本移民群体。 自古以来也不断有中国人移居海外,早的如箕子“ 走之朝鲜”、蜀王 子南下越南、徐福东渡日本,都是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集团。秦汉时代,又有大批“ 秦人”“汉人”移居日本。特别是在宋元之际和明末清初,为躲 16 避战乱,出现了两次向海外移民的高潮。历代移居海外的中国人与当地居民杂居相处,把中国的先进生产技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乃至吃苦耐劳、 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带到那里,把中华文化播撒到世界各地,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广泛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 5 )商人。物质文化交流是一切文化交流最重要、最基本、最常态的方面,经济活动一向是交往的最主要动力和方式,贸易历来是文化交流最重要并且是最早的途径。物产的交流、商品的交流,一直在中外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丝绸之路之所以以“ 丝绸”命名,就是因为在早期的中西关系中,丝绸贸易占有很大的份额。另外,商业的沟通从来就是文化的交流。商品的形式,无论是以自然形态出现的物产、原料,还是被赋予了劳动价值和文化要素的人工产品,都会对交易双方产生文化方面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就与世界上许多国家有着频繁而发达的贸易关系。丝绸之路最初就是为了国际性的丝绸贸易而由商人们开辟的。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主要有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形式。官方贸易即所谓“ 朝贡贸易”,中国古代朝廷以对各国使节的“ 贡品”进行“ 回赐”的形式开展贸易,有的外国使节的主要使命就是来进行贸易;另外,外国使节还携带一些本国物产进行私人交易。除官方贸易外,民间贸易也十分活跃。在西北陆路,各国商队往来络绎不绝、相望于道,甚至有粟特人等专事对华贸易的商业民族;在南洋海路,宋代时中国商船就已驶抵印度洋,阿拉伯商船更是十分活跃。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与中国的传统贸易关系更是持续不断。大航海时代以后,西欧各国建立东印度公司,展开了大规模的对华贸易,又经菲律宾开辟了通往美洲的航线。通过这些直接的或间接的贸易,丰盈的中华物产,如丝绸、瓷器、漆器、铁器、茶叶、中药材、工艺美术品等大批地、源源不断地输往国外。而来自其他民族的大量物产也通过这些渠道输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这些从事国际贸易的中国商人和外国商人,除进行商业贸易活动外,有的时候还承担着一些外交使命和文化使命。 (6 )宗教人士。宗教热忱是人类历史上促进各大文明交往的主要动力 17 丝绸之路文明史第一卷.indd 17 23/5/15 下午1:55 和方式之一。汉唐时期,中国僧人负笈西行,取经求法,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极为壮丽的景观。与此同时,也有许多印度和西域的僧人来到东方, 传播佛教,翻译佛经,为佛教东传做出了很大贡献。佛教传入中国后,经 过中华文化的改造、剪裁和本土化,变成中国化佛教,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继而,中国化佛教又传至朝鲜、日本等国,并得到广泛流传和发展。鉴真和尚率弟子东渡日本,他本人被誉为“ 日本文化的恩人”。朝鲜、日本历代都有许许多多的佛教僧侣来中国巡礼、请益。回国时,他们携带大批汉文佛典。回国后,他们模仿中国佛教建制,传播中国佛教宗派,还翻译出版大量中国典籍等,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一座桥梁。 明清之际,西欧基督教会派遣大批传教士来华。他们前赴后继,不绝于途,同时采取“ 学术传教”的策略,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艺术与科学,成为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他们通过书写信件、翻译中国典籍和撰写有关中国的著作, 向欧洲广泛介绍中国的儒家学说、政治制度、生活礼俗,为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对启蒙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 ( 7)军事人员。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既有友好交往,也时有战事争端。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俘虏和战利品,也是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发生在中亚的怛罗斯战役中,唐军大败,大批唐军士兵被阿拉伯军队掳往中亚和西亚地区,客观上为中国技术向阿拉伯的转移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的造纸技术就是在这时由被俘唐军中的工匠传至中亚和阿拉伯地区,而后又逐渐传到欧洲的。 13 世纪时,蒙古军队横扫欧亚 大陆,建立起庞大的蒙古帝国,同时为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开辟了广泛的途径。正是在这个时代,中国发明的火器及制造技术传播到了阿拉伯和欧洲各国。这一时期也是阿拉伯文化在中国传播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时期。阿拉伯的火炮和火炮部队被蒙古军队应用到战争中。 在漫长的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知名的人和更多不知名的人,行走在丝绸之路上。他们不仅是文化交流的使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和启发者。他们的文化情怀和文化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怀念的。 18 丝绸之路文明史第一卷.indd 1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