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之光(精)

创新之光(精)
作者: (美)米歇尔·马尔金|译者:黄筱莉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9.25
折扣购买: 创新之光(精)
ISBN: 9787508649290

作者简介

米歇尔·马尔金(Michelle Malkin),专栏作家,《福克斯新闻》**员工,《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创建Twitchy.com网站。她与丈夫带着两个孩子在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生活。

内容简介

耶尔科是托尼的父亲,生活在小岛*东边的鲁扎 ,这个地方在15世纪的时候很有名。耶尔科有两个兄 弟,伊夫和约索。他们的父亲安特,从小腿脚不便, 是村里的“大喇叭”。安特会宣读教堂新闻,或者叫 卖从克罗地亚带回的舶来品(盆子、汤碗、篮子以及 ***),有时候也包括从意大利的普利亚、阿布鲁 奇、马尔凯地区进口的扁豆、豆子和小麦。当地村民 认为安特的叫喊声可以让鱼都跳起来,但他依然深陷 债务之中。雇用他叫卖虽然是要付费的,但是大多数 情况下他根本收不到一分钱,通常只能得到一点点鱼 肉或者一小瓶红酒作为报偿。 通过集资,美格力克(Ma**ica)家族成员设法 凑够了前往美国的船费。三等舱或甲板底部*作舱的 船票价格从10美元到25美元不等,但这点儿钱需要这 些贫困的家庭攒上好几个月。兄弟几个人从比利时的 安特卫普出发,1873~1935年大概有200万欧洲移民 从这里搭乘**的红星航运出海。在这趟奔向自由的 远洋航线上有两位**的乘客:欧文-柏林和阿尔伯 特·爱因斯坦。该航线是1871年由教友会信徒商人克 莱门特在费城开辟的。在环球航行还清父亲的欠债之 后,伊夫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一个燃煤工厂里当烧 火工人,从而定居下来;约索和耶尔科不久之后也来 投奔伊夫,找了一份码头工人的工作。 1930年11月,“大萧条”肆虐,耶尔科和他的妻 子托米切克在曼哈顿西南的码头区迎来了他们**的 儿子——安特-托尼-美格力克。在那段时间里,这座 城市里约6000人因失业而流落街头,只能拼命地卖着 5分钱一个的苹果。由于耶尔科几乎没有能力养家, 托米切克决定带着幼小的托尼返回兹拉林岛。 *初,托米切克在一块贫瘠的自家土地上靠耕种 而自给自足。托尼虽然穷但是很快乐。随着“二战” 的爆发,岛上的居民越来越闭塞,穷困和饥饿侵虐着 这座小岛。托尼回忆起看着他的母亲和她的双胞胎妹 妹娜塔乘坐一只小船离开,与强风斗争,冒着生命危 险去大陆换取所有值钱的东西以凑些食物的情形。“ 她们一走就是好几天,而我就一个人待着。”托尼告 诉我,“我母亲会给我留下一罐面粉,并且告诉我要 维持一周。”为了不让肚子咕咕叫,托尼加水和面, 并将其加热成一块勉强可以吃的面团儿。每个白天他 都会爬到自家的屋顶上眺望船只,晚上看着被星星照 亮的亚德里亚海。随着时间的流逝,罐子里的面粉吃 光了,托尼的母亲和姨妈终于回来了。他带着信念和 期许拥抱她们。“我母亲带回了豆子,我求她立刻煮 给我吃。我永远都不会厌倦豆子!直到**,我仍然 **喜欢豆子。”说这话时,他的眼睛里闪着光。 年轻的托尼拥有丰富的创意。他拆解闹钟、用木 头雕刻象棋棋子、制作摇篮,并为家人用石头搭建避 难所。同时,托米切克和她的妹妹在变卖她们的家产 来交换食物:剥下*单、清空厨房的盘子和其他用具 、找出家里所有的**用品和家具。“我的母亲,愿 她安息,我们甚至拔了她的金牙去交换食物。”托尼 回忆往事时表情痛苦,仿佛一切就发生在昨天。母亲 鼓励他工作,努力学习,不浪费任何事物,享*每一 次机遇。托尼没有接*过完整的教育,他的青少年时 期是以锁匠学徒和船厂工人的身份度过的。 轴心国意大利和德国先后兼并、占领兹拉林岛, 给托尼所在的小村庄带来了无尽的恐惧和死亡。加入 了反法西斯运动的克罗地亚群众被关押到意大利的集 中营里,其中至少有一位是托米切克的亲人。这些人 每天都生活在被突然查抄、驱逐出境以及种族清洗的 巨大恐惧之中。岛民被随意地处死。多年之后,托尼 想到这些仍然觉得惊魂未定。他告诉我,有一段时间 他总是“躲在森林”里面,整个人因“随时都会有飞 机扔下**”而颤抖。 还有一次,托尼、他的母亲和他们的朋友与邻居 都被德国大兵用机*指着围成一圈。这些岛民在村子 的广场上排成一排。“我以为我们就要被射死了,我 想就是这样。”据说是一位当地牧师与这群残忍嗜血 的侵略者交涉,才使他们免于一场大屠杀。但是另一 些克罗地亚村民没能够幸免于难。在达尔马提亚,由 于塞贝附近的好多电线杆遭到抵抗者破坏,40位当地 居民于1942年5月被意大利人屠杀。由于他们抵抗意 大利*队,轴心国对普利莫森城里的居民实施了一次 *火封锁。为了打击人民的抵抗,德国人仅仅在利帕 这个小村庄就屠杀了270名克罗地亚人。 但自始至终,托米切克的不放弃让她和托尼幸存 下来。她鼓励托尼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回到 自己的出生地——那是一片自由的土地,家园是坚不 可摧的。1950年,***席卷克罗地亚,托尼回到 了纽约,正好赶在了战后经济大繁荣的前夕。*重要 的是,托米切克坚持和乐观的精神一直伴随着他。 P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