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中华文明

溯源中华文明
作者: 王巍|编者:杨晓升|责编:孙志文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9.60
折扣购买: 溯源中华文明
ISBN: 9787559672490

作者简介

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到第四阶段首席专家 刘庆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所长 赵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首席专家 韩建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内容简介

中华文明发展道路的时间特色 考古学传入中国已有百年,百年考古已经究明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多年不断裂的历史。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华文明与两河流域的西亚古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古文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古文明被誉为古代世界的“四大文明”,此外还有美洲的玛雅文明与印加文明,因此也有“世界六大文明”之说。在上述“四大文明”或“六大文明”之中,唯有中华文明有着保存至今的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史,其他古代文明历史均已在时间上断裂了。如产生于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等地)的西亚古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古文明,现在那里的主体文化均为伊斯兰文化;南亚次大陆现在的主体文化则分别为北部的伊斯兰文化与南部的印度教文化;至于中南美洲的玛雅文明与印加文明,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就已经成为欧洲文明的“再生版”,其本土文化已濒临灭绝。 中国百年考古揭示,中华大地有着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考古发现百万年人类史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数以千计,其时代距今 200 万年至 1 万年,它们分布在中国近 30 个省、市(直辖市)、自治区,如著名的云南元谋上那蚌、重庆巫山龙骨坡、湖北建始龙骨洞、陕西蓝田公王岭、安徽繁昌人字洞、山西芮城西侯度、河北阳原泥河湾、北京周口店、辽宁金牛山、陕西大荔、贵州盘县、陕西南郑龙岗寺、广西百色、山西襄汾丁村、郑州织机洞、广东韶关马坝、广西柳江等数十处人骨化石点与数以百计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点。 据此,古人类学家吴新智 1998 年提出了关于中国乃至东亚人类进化的假说:“‘连续进化,附带杂交’,前者为主要趋势,后者与时俱增。”他认为这样的进化格局显示,中国现代人的祖先虽然接受过境外的基因,但主要发源于本地,而不是来自非洲。考古学家通过对旧石器时代中国古人类综合行为模式的研究,“揭示出该区域古人类于更新世的大部分时期内在生物进化与行为演化上具有连续性、稳定性、高频迁徙性、务实简便性、机动灵活性、因地制宜性与环境的和谐性,在文化发展方面表现为保持传统与进取创新相交织,从考古学文化的角度对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理论提供支持”。基于上述研究可以看到,中国旧石器文化在整个更新世于华夏的腹地表现为连续、稳定的发展与演化,从未发生过明显的类型与技术的飞跃、中断和替代。这对中国古人类连续演化、中国现代人类本土起源的理论提供了考古学和文化上的支持。 中华大地先民从百万年人类史走进一万年文化史,开启新石器时代征程,从一万年文化史至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形成之际的一大批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遗存在中华大地被发现。一万年文化史时期的先民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与末期将其“历史接力棒”传递给“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缔造者,他们留下了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此外还有东方的北辛文化与大汶口文化,北方的红山文化,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河姆渡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等。 一万年文化史经过约六七千年发展,迎来了国家历史时代,告别了史前社会。中华文明不但有着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史,而且其缔造者的先民还是中华大地之上一万年文化史(新石器时代)与百万年人类史的(旧石器时代)主人,他们世世代代在这同一片中华大地上,留下了百万年人类史与一万年文化史。从一万年文化史进入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史这一过程,可以通过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记载得到越来越多的证实。 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史有着从《史记》到《明史》总计3213 卷约 4000 万字的国家正史文献记载,这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先民缔造的延续至今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史的历史文献记录,这样的文献历史在“世界六大文明”乃至世界古代国家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历史的佐证,还有众多中国先秦典籍,如《尚书》《春秋》《左传》《国语》《逸周书》等,更有百年来震惊世界的中国考古发现,尤其是其中的大量出土文献(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与简牍、帛书、封泥等)。它们佐证了中华文明发展历史,是中华文明研究中独具特色的丰富的科学资源。 1.实证中华起源,诠释何以中国,理解何谓文明 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延绵至今未曾中断,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本书向读者完整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故事,清晰勾勒出中华文明从距今万年奠基,到五千多年前进入,再到两千两百年前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明发展进程,同时通过考古实证实据,带领读者重回文明缔造现场,在历史细节的真切触碰中领略中华文明之精髓。 2.聚焦五大特性、切入视角多样,呈现更加立体、更为丰满的中华文明 本书围绕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的五大特性,带领读者见证如满天繁星般的考古遗址和不同时期的出土文物,关注点从聚落形态、古国时代、早期中国“多元一体”格局,再到中华文明原始宗教与祭祀的作用,以及早期中国的文化与政治特征……把溯源故事从头讲起,由远及近,描绘中华文明的涓涓细流如何在历史中一步步发展壮大,并最终绵延至今的波澜画卷。 3.难以复制的作者阵容,大家手笔,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 本书四位作者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所长刘庆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韩建业。同时,他们也是国家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参与者,其中王巍和赵辉还分别担任探源工程的首席专家。本书视野宏阔、用词精准、文字晓畅,专业性与可读性兼备,无愧名家手笔。 4. 演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华章,感受考古奇妙,提升历史人文素养 中华文明到底有没有5000多年历史?中华文明是怎么起源、形成的?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面对融入中华民族血脉,塑造中华民族思想品质和价值观的中华文明,我们需要找到上述问题的可信答案。本书让我们凭借考古实证的方法,上溯中华文明以万年之远,明确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是真实的历史,并对中华文明起源问题形成空间化、立体式的回答,帮助每一位读者提升历史人文素养,并建立属于每个中国人的国家和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