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赋格(19世纪欧洲文学名著启示录修订版)(精)
作者简介
童明,[美](笔名,原名刘军)1992年获美国麻省大学英美文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英语系教授;曾担任纽约联合国总部译员。撰写的有关英美文学、欧洲文学、文学文化理论的论文散见于美国学术出版社的专著和学术刊物:近作有《美国文学史》(英文)。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启蒙(上) 现代计划的轨迹 1 从启蒙说起 和现代(modern)相关的还有三个词: modernization(现代化)、modernity(现代性)、 modernism(现代主义,即现代文学和艺术)。“现代化” 不言而喻。“现代性”指现代哲学思想,也就是那些与现 代化和现代世界相关的价值观。“现代主义”通常又代表 “美学/艺术现代性”(aesthetic/anisitic modemity) ,它与现代性有一致之处,又时有冲突,存在着张力。 思考现代性很重要,因为没有适当的现代价值,现代 化就会失去灵魂,或变成无头怪物,或成了狮身人面的斯 芬克斯(Sphinx)。无灵魂的现代化、无头怪物或斯芬克 斯出现在现实中,比起神话喻说要可怕许多。 对现代性的思辨一直没有停止,在动态中显现出许多 的层面。与其问“什么是现代性?”不如问“现代性有哪 些层面?有哪些价值应该坚持?有哪些问题需要警惕?” 作历史动态观,现代性不是旷野一支孤笛,而是回荡时空 的赋格。赋格(法文和英文fugue,意大利文fuga)是多声 部对位音乐结构之一种。在赋格中,最先出现的主题(音 乐导句)产生变化,随之出现几个与之对位发展的对题或 答题,多个声音相互呼应,相互追逐,复调浑然一体。 我们认为,现代性是多意、多声、复调的,这其实已 经是用后现代的方式讨论现代性。后现代理论不是否定现 代性,而是使之在对话中继续。后现代思辨的鲜明特征是 不事体系,以不事体系来审视体系,产生的是立体的多元 景观(借罗兰·巴特的用语,stereographic plurality )。以《现代性赋格》为这本书的标题,意思是:不以单 一现代性理论为目的,意在识别各种对体系现代性的对位 应答,重现现代性的复调。复调式的理论已经是“元理论 ”(metatheory)。 从历史的大趋势看,“前现代”在欧洲是以神权为意 识形态的君主专制时期,那段时期被史家称为中世纪;现 代意识挑战前现代的意识,萌芽于文艺复兴;到了17-18世 纪,霍布斯、洛克、休谟、康德等人的著作,以阐释人权 和世俗化价值为己任,为现代世界作哲学思想的立法,挑 战神权和王权代表的绝对价值,此时现代性之势于焉形成 。进入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推波助澜,现代性形成了体 系,今人称“体系(化)现代性”(systemized modernity)。 对于康德需要多说两句。康德的哲学巩固了启蒙的理 性传统,但他又是浪漫哲学的理论家。康德在《判断力批 判》(他的第三个批判)中谈到美学判断包括了理性之外 的人性功能(human faculties),这又暗暗抵触着他的 理性论述。康德的复杂和矛盾也是康德的复调。同样的道 理,现代性不能用理性主义的单一音调来解释。 本书以19世纪欧洲文学为主要话题,展现现代性的各 个层面,先从启蒙说起。在历史实践中,启蒙的体系现代 性(或简称现代体系)的有些价值被肯定,有些价值则显 露出问题和局限。两百多年来,质疑和思考体系现代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