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作者简介
徐贲,1950年出生于苏州,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英语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著作包括: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Disenchanted Democracy、《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文化批评往何处去》、《知识分子: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正义和公民认同》、《在傻子和英雄之间:群众社会的两张面孔》、《什么足好的公共生活》,并编有《复归的素人:文字中的人生》(父亲徐干生的回忆文集)。
内容简介
说理是摊开的手掌,不是攥紧的拳头 说理是与人类的和平需要结合在一起的,说理是 通过说明和协 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 冲突,并形成 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 混乱都是在没 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说理需要运用的 是语言,讲理 和协商都离不开语言,由于语言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 的手掌,而不 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 。然而,并不 是有语言的地方就自动会有说理的,有语言的地方必 须有自由才能 有说理。说理是一种在人类的自由思想传统中产生的 公共话语形 式。17世纪英国诗人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说, 在没有对手 的情况下说理,是没有意义的,这时候的说理充其量 也只不过是一 种“逃避的、自我封闭的、得不到运用、也毫无生机 的美德”。他 问道:“如果没有自由而公开的论辩,又哪里会有真 实呢?”“在所 有的自由中,我*需要的是知情、说话、凭自己的良 知说话的那种 自由。” 长期以来,说理在中国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 摊开手掌的话 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 “口诛笔伐”、 “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和“**”。这样的 “说理”观念 令无数人深*其害而浑然不知。例如,药家鑫驾车撞 人后又将伤者 刺了八刀致其死亡,他被判死刑之后,人们对死刑存 废问题提出不 同的看法。在一篇主张废除死刑的文章下,一位网友 留言道:“像 你这样的作家,我只能称你为垃圾,你已经在违背你 的道德,真不 知道你学的是什么,假如有人杀了你妻子,你还会主 张废除死刑 么?你的文字再好,相信有很多的读者,已经认清了 你。”另一位 网友反驳这则留言道:“某位(读者)看来智力与情感 有双重问 题,根本不懂得如何辩论,只会情感宣泄式地喊口号 ,动不动就是 ‘如果他们杀了你的孩子后,你会怎么样之类’的无 理假设,这种 网络愤青只能显示自己的无知。——但愿不死的药家 鑫下次撞死的 是你这个精神病。” 这两位网友看起来在说同一件事,但其实是在各 说各的。** 位网友用骂(“垃圾”)来发表意见,第二位网友说, “你说得不 对”,但并没有解释或说明为什么不对。他只是用与 **位网友相 同的方式来发表了反对这位网友的意见,骂她是“精 神病”,诅咒 她也被汽车“撞死”。像这样攥紧拳头地发表意见, 是谁也说服不 了谁的。 这样的言语不是说理,而是争吵、口角、对立、 谩骂,目的是 占对方上风、得口舌便宜。对许多长期接*“革命” 和“战斗” 文化影响和思维定型的人们来说,说理就是“论战” ,就是“战 斗”,必须压倒对方,迫使对方哑口无言,这样才能 取得“胜利”。 用*击性的争论来看待说理,这是中国权力话语长期 潜移默化的教 育结果,形成了一种相当普遍的话语习惯。在它那里 ,发表言论是 “出击”,是“痛打落水狗”,凡是不同意见者都是 敌对一方,自己 说的都是真理,敌对一方的则全是谬论。 现在有一种说法,叫作“无跟贴,不新闻”,跟 贴和微博已经 成为普通民众参与公共事务并发表白己看法的重要渠 道。然而,发 表看法并不等于就是说理,由于跟贴字数的限制和别 的原因,跟贴 *容易成为一种“不说理”的言论形式,好一点的是 只有看法而没 有理由的断言,差一点的便是骂甚或谩骂。断言和骂 都是发表意见 的方式,但不是说理的方式。 不同的传媒方式对于公共说理的作用是不同的, 说微博不适用 于说理不是要贬低微博,这就像说水壶不适用于煮饭 不是要贬低水 壶一样。有人说,“微博可以加图片、视频、长微博 ,实在不行还 能用文章链接”。但这正说明,微博所起的毕竟只是 引介与索引的 作用,它本身并不是在说理。整体被拆散时很容易犯 亚里士多德曾 指出的一种逻辑错误:“5是2和3,因此5既是奇数, 又是偶数。” 微博只是许多媒介的一种,不能因为它与别的媒介可 以结合使用, 它就变成了一种无所不能、什么都是的媒介。 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有 两种不同的发 表意见,一种是“我要说话”或“我有话要说”。任 何一种表达看 法的陈述,包括骂和谩骂,都可以说是这个意义上的 “发表意见”, 但这并不是说理。说理的发表意见需要有两个条件因 素,必须包括 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也称主张或看法),另一 个是“理 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当然,有理由支持的 结论未必都确 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主 张(见第 三讲)。 公共说理的理并不是**可能被人们认可的“理 ”。魏晋时, 阮籍在苏门山见到了高士孙登。这位土木形骸的不仕 者正在一座岩 穴旁边的田间耘*。阮籍就坐在一块岩石上向他求教 。阮籍在谈话 中向孙登称述黄帝神农时代玄寂无为的世风,又盛赞 夏商周三代的 醇美德政,深致向往之意。孙登盘膝坐着倾听,却始 终不接口。 P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