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兴趣成功就这么简单/好榜样胜过好老师丛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司马光——一个入祀孔庙,可与圣人比肩的人 一、少年勤奋博经史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宋真 宗天禧三年(1019)11月生于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 运城安邑镇东北)。他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 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 誉。 司马光从小聪明机智。有一次,他和一群小伙伴 玩耍,一个孩子不小心掉进水缸里。缸大水深,眼看 那孩子就要淹死了,其他孩子都吓得跑掉了,只有司 马光急中生智,搬起一块大石头,砸破水缸。水流出 来后,那个孩子得救了。他的机智勇敢一直被后世传 为佳话。 司马光6岁时,在父兄督促下背诵书籍,7岁已显 得很成熟,谈吐举止都如成年人。他勤奋好学,爱读 史书,尤喜《春秋左氏传》,经常是“*力不足,继 之以夜”,“手不释书,至不知**寒暑”。7岁就 能熟练地背诵《左传》,并把200多年的历史梗概讲 得清清楚楚。 到15岁时,司马光已是“书无所不通”,学识很 渊博了。他的文章写得也很有特色,“文辞淳深,有 西汉风”。步人仕途后的司马光仍然潜心学习,力求 博古通今。他通晓音乐、律历、天文、数学,尤其精 通经学和史学。 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仅20岁的司马光考中 进士甲科,可谓少年得志。然而,他却并不以此自傲 ,而是豪迈地提出:“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 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意思是说,一个贤能 者生活在人世间,应该按照仁义标准行事,以彰显道 德,而区区一点名誉,又何足传世!这一席话反映出 青年司马光不图虚名,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以实现 成圣称贤之大志。 司马光有一套自己的治国理念,他经常上书陈述 自己的治国主张,大致是以人才、礼治、仁政、信义 作为安邦治国的根本措施。他曾说修心有三要旨:仁 义、明智、武略;治国也有三要旨:善于用人、有功 必赏,有罪必罚。二、正直节俭孝义多 司马光家境优越,但他始终以节俭自励。考中进 士后,皇上赏赐喜宴,在宴席上只有他一人不戴红花 。同伴们对他说:“这是圣上赏赐的,不能违背君命 。”他这才把花插上。这件事后来被他写进家训,用 来教育子孙要注重节俭。 司马光的节俭在史书上有多处记载,并被传为美 谈。就连他的政敌王安石也很钦佩他的品德,愿意与 他为邻。据载,司马光的妻子死后,家里没有钱办丧 事,儿子和亲戚都主张借些钱,把丧事办得排场一点 ,可司马光不同意,并且教训儿子处世立身应以节俭 为贵,不能动不动就借贷。*后,他只能把自己的一 块地典当出去,**办了丧事。这就是民间流传的司 马光“典地葬妻”的故事。 司马光对父母特别孝顺。他被任命为奉礼郎时, 父亲在杭州做官,他便请命要求改任苏州判官,这样 就可离父母近些,以便于奉养双亲。在洛阳时,司马 光每次回夏县老家扫墓,都要去看望他的哥哥司马旦 。当时司马旦已年近80岁,司马光不仅像尊敬父亲一 样尊敬他,还对他的生活起居精心照料。 司马光一生忠孝节义、恭俭正直,同时,他也是 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在担任并州通判时,他向上司庞 籍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控制西夏人,然后招募 百姓来此地耕种。”庞籍听从了他的建议。然而由于 所托非人,结果任务没完成,庞籍也因此被罢官。司 马光三次上书朝廷自责,并要求辞职,没得到允许。 庞籍死后,司马光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自己的母亲 一样,抚养庞籍的儿子像自己的亲兄弟一样。 司马光秉性刚直,在从政活动中亦能坚持原则, 积极贯彻执行有利于**的决策方略。而在举荐贤才 、斥责奸人的斗争中,他也敢犯颜直谏,面折廷争, 当廷与皇上争执,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神宗曾感慨地 说:“如光者,常在左右,自可无过。”仁宗得病之 初,皇位继承人还没确定下来。群臣怕犯忌讳,都缄 口不言。唯独司马光敢于上书力争,陈述利害。仁宗 看后大为感动,不久就立后来的英宗为皇子。 司马光仕途一帆风顺,在仁宗庆历五年(1045)奉 调进京,任国子监直讲,不久又升任大理寺丞、馆阁 校勘、太常礼院点校官等职。他渊博的学识和踏实的 工作作风,深得仁宗赏识,又被升为殿中丞、集贤殿 校书,专门负责修史工作。 司马光在他的从政生涯中,一直坚持原则,被称 为“社稷之臣”。司马光在北宋仁、英、神、哲四朝 为官。到神宗皇帝当政时,起用王安石为相,推行“ 熙丰新法”。司马光因与其政见不合,请求担任西京 留守御史台这个闲差,退居洛阳,专门研究历史,希 望通过编写史著,从历史的兴衰成败中提取治国的经 验。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