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胜者/当代散文名家丛书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给我视野 一 世上有许多地方,人若是无心则一生都对它们不 置一顾;而对其钟情者,它们如强力的磁石,引人千 里远投。 从大坂山到扁都口,沉默于祁连山脉奥深的那条 路,就一直诱我投奔。去年刚刚来过还不够,今年又 来温习的原因,不过为了让自己的眼睛再享受一次。 夏天,第二次从南麓穿过祁连山脉的深奥,越过 大坂山,抵达了扁都口。青石口的邦克楼,大通河的 铁索桥,元的四角城,宋的三角城——都疾疾掠过眼 角。一座经幡敖包一霎,我们对准了扁都口。 以前只是在捉摸地图时,心里曾经飞过一个念头 。扁都口,它不仅是古来的孔道,不仅穿行过数不尽 的商旅民族,不仅走过霍去病和唐玄奘、隋炀帝和匈 奴单于、马仲英和范长江、失败的红军和河湟的回民 ;它还是两大地理世界,是青藏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分 界啊。 从闭锁的无尽丛山、从连绵的青藏高原出来,你 将会一眼看见河西。 我分析着。那是走廊,是连着蒙古瀚海的大平川 啊!站在那儿,一眼同时看见蒙古和青藏。那时你获 得的,是伟大的视野。很快这个分析变成了火热的追 求,我急不可耐,只想马上站在那个立足点上。在那 个点上,我能极目眺望——我的眸子盼着那样的享受 。 在雨幕里最后几十公里我有些迫不及待,总觉得 前方山弯一过,就是那个出口。然而,山脉还在继续 ,瘠薄的植被,黑绿的牧草,两侧黑牛毛的帐房。山 背面河上游的、微微倾斜的大地,还有网一样在上面 淌着的溪流。漆亮憨厚的牦牛盯着我们,提醒着西藏 还在延续。 出口近了。 我感到了它的靠近。但视野里,还是羌藏的山。 隔断了蒙古的河西,宽阔若海的蒙古,还有古代 的胡——还只是在猜想和判断里,正缓缓地逼近。尽 管它们近了,但它们仍在山外。只要没到达边缘,只 要不出那个口子,山就依然莽莽伸延。终于悟到—— 不是别处,这峰回路转的山奥,正是藏民的牧场。于 是我开始集中精力,打量两翼的黑帐房夏牧场。就在 没留意转过一个山脚的时候,阳光好像猛地射来,一 瞬间眼前一亮—— 眼睛上方的天空豁然开阔,祁连突兀地结束了。 脚下的古道,如同被吸干了的河水,忽然汇入前方的 苍茫。天空舒展开来,无边无声地倾泻过去—— 我不徒劳地形容了。任怎么也不可能写清楚。 我只是想珍惜,那种时辰我总是提醒自己要珍惜 。巨大的两个地理世界环绕着自己,眼睛同时看见了 黧黑的祁连和白亮的沙漠。切断了游牧民臂膀的走廊 ,金张掖银武威垦殖无度的河西走廊,就在这儿,与 青藏高原对峙。它的彼岸,是蒙古之海。 我默默地赞美造物的主。是他,给了我视野的盛 宴,惠与我满心的感受。 唉,没法写。我只是牢牢站稳,握紧相机。 我有一个习惯:用自己的身子做轴,脚跟旋转, 慢慢转着,保持水平——尽力把宽阔的风景多少拍些 下来。 这事我已干了多次,在扁都口也一样,我总是用 28广角,兴致勃勃地制作一个接片,不管它们能否应 用。我坚持这么做。我喜欢每到一处这样的地方,就 如同一种纪念仪式一样,拍一张横跨两界的宽幅画面 。 这件事我做得在心在意。用三张或四张底片,一 张接上一张地照。管它什么球面差,管它接得上接不 上——因为那是真的“壮观”,在那里笔墨和词汇都 无法施展。在那种地方能做的事,只此一桩。 二 这个习惯,是在另一个大视野——在隔开阿拉善 沙漠和宁夏回民灌区的贺兰山口养成的。 那一年在宁夏开会,一位朋友说你若想去哪儿就 言语,他出车。我想了想回答,那就走一个阿拉善吧 。 阿拉善左旗虽是蒙古地方,却以宁夏的省城为依 托。近代以来,不论军事、教育或商业哪个方面,阿 拉善蒙古都受着银川回民军阀的控制。尤其求学,呼 和浩特太远,要读银川的学校。阿拉善,它像一只脱 了臼甩出去的左手,够不着本土的肩膀。但它确是沙 漠型的牧场,是最贴近农耕文明的牧区。 后来,结识过在银川读书的蒙古人,也远眺过贺 兰山的峥嵘相。蒙古人告诉我:“近得很!去阿拉善 ,班车一个小时就到了!”给我车的朋友也说:“你 一个小时就到了。” 那就是说,羊圈和水稻,沙漠与银川,蒙古人与 穆斯林,两个地理和两个文化,中间就只隔着一条狭 窄得只有“一个小时”的山。二十年走尽了宁夏。我 早就该看看——隔山起伏的阿拉善沙漠。 这个念头,引诱着我。P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