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简史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南北朝时期成都名刹古寺林立,其中位于西北郊 的安浦寺(在今成都市区通锦桥附近)香火尤其鼎盛 ,信徒甚众,是达官贵人、名人士绅、善男信女烧香 拜佛的重要去处。唐代以后安浦寺改名为净众寺,宋 代又改名为净因寺,明代则称万佛寺。 明末清初张献忠焚毁成都城,万佛寺也因此遭毁 成为废墟,南北朝至明代所建造的大量佛教造像皆掩 埋在黄土之下,沉睡了200多年才始见天日。清光绪 八年(1882年),有乡人在万佛寺旧址掘土,挖出了 数尊石佛像,于是报官,官府即组织人力挖掘,共挖 出石造像百余尊,大者如屋,小者卷石,皆无首或有 首无身,无一完者。根据考证这些石佛像皆为南朝时 期佛教石刻造像,然而当时的人们对这些无首或无身 的石造佛像并不重视,任其散放乱堆,结果大多数遗 物都无人管理,逐渐丢失,杳无踪影,后来有少量精 品出现在欧洲的博物馆中。20世纪30年代以后,先后 在万佛寺遗址又发掘出土了200多件佛教造像,多数 都是梁朝时期的立佛像、坐佛像、菩萨像等,有释迦 牟尼佛、无量寿佛、阿育王、观音、天王、力士、伎 乐、供养人诸多类别,以释迦牟尼佛最为常见。部分 石刻造像刻有铭文,详细记载了造像的缘由、时间、 内容,以及造像者的姓名、官职等。由此使后人对当 时的佛教造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20世纪中期以后, 在成都城区西安南路、商业街等地都相继发现有南北 朝的佛教石刻造像。 南北朝时期成都佛教的兴盛主要表现在寺庙林立 ,寺庙规模大,佛像数量多。其时成都的佛教造像十 分精美,独具特色,堪称南北朝时期中国佛像造型的 优秀代表。成都的佛像与北朝的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 窟佛像有若干相似之处,如佛蓄高髻,褒衣博带,菩 萨的披巾在腹前交叉绕膝,有的戴平顶宝冠,项圈正 中悬一珠,佛衣下摆和菩萨的裙缘在两腿左右呈锯齿 状展开。佛和菩萨的身长与头的比例在5:1至6:1之 间,头和手足稍大。成都出土的梁朝造像以本地山区 所产红砂石为主要原料,兼有部分青石。红砂石质地 柔软,易于雕刻,所以造像非常精细,衣纹细腻流畅 ,且多涂彩贴金。齐以前成都的佛像还保留了异域人 物特征,肩部宽厚,身材魁梧。但梁朝以后,成都的 佛和菩萨的脸呈扁圆形,特别是菩萨头戴宝冠,悬饰 缯带,端庄秀丽,完全是当地少女的模样,颇具地方 特点。 梁朝成都的佛像题材内容和尊像组合非常丰富, 佛立像脚踏覆莲,佛和菩萨身后有着巨大的莲瓣,形 身光上浮雕七佛或飞天。释迦牟尼佛多为大型圆雕, 身着通肩袈裟或褒衣博带式袈裟,袈裟在前面形成数 道平行的圆弧纹,紧贴身体,宛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 。有的佛像组合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尊,有的佛像为侧 胁侍四菩萨和四弟子。佛像的造型一般是菩萨面颊丰 盈,扭身耸臀,薄衣贴体,如梁中大通元年的佛像, 着通肩衣,褶壁走向在胸腹间似流水回旋,衣摆下缘 成都,一座三千多年城址未移,两千多年城名不改的城市,从宝墩古城到金沙遗址,从古蜀文明到天府文化……成都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展现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