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二十讲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讲 蒲松龄与《聊斋》 一 蒲松龄其人其事 一位老人,身着官服,头戴官帽,端端正正地坐在椅 子上。他方面大耳,气宇轩昂,正手捋自须,似乎还面带 笑意。这是怎样一个人呢?还是一位老人,坐在一张长条 凳上,左手按着凳子,右手执一卷书,面容清癯,眉头紧 锁,双目低垂,面有愁苦之色,身后一树柳枝随风轻拂。 这又是怎样一位老人?他在愁什么?他又在想什么?无论 是正襟危坐还是侧身欹坐,这两个画中人都是蒲松龄,蒲 老先生留给我们两张面孔,哪个才是真正的他? 蒲松龄出生于1640年,这正是明清鼎革之际,既有明 清交战,又有农民起义。可谓天下动荡,烽烟四起。《聊 斋志异》似乎是一部谈狐论怪的书,实际上它的很多故事 都有现实背景,《乱离二则》(卷六)可称实录,清人人 侵时,“乱兵纷入,父子分窜,女为牛录俘去”,“大兵 凯旋,俘获妇口无算,插标市上,如卖牛马”。《仇大娘 》(卷十)一文,正因清人劫掠,仇仲被俘,家中丢下弱 妻幼子,才引发了悲欢离合的故事。《野狗》(卷一)云 :“于七之乱,杀人如麻。”《公孙九娘》(卷四)中有 更具体的描写:“于七一案,连坐被诛者,栖霞、莱阳两 县最多。一日俘数百人,尽戮于演武场中,碧血满地,白 骨撑天。”其情其景可惨可怖。于七之乱是清顺治年间在 山东爆发的农民起义,起伏持续达十五年之久。起义失败 后,清廷株连兴狱,进行血腥屠杀,连公孙九娘这样平凡 的弱女子也难逃厄运。于七之乱在1662年被彻底镇压,此 时蒲松龄已经23岁,看了太多的死亡,难免会对死后的世 界有更多好奇吧。 蒲松龄(1640—1715)出生于一个诗书耕读之家,但 到了他祖父蒲生、衲这一代,由于没有考中秀才,家道开 始衰落。他的父亲叫蒲槃,也没有考中秀才,后来为养家 糊口只好弃儒从商。蒲松龄为蒲槃嫡妻董氏所生第二子。 1658年19岁时,蒲松龄应童子试,参加县府道考试,以三 个第一名做了秀才。此时大诗人施闰章(1619—1683)任 山东提学道,对蒲松龄的试卷赏识有加,有评语称:“空 中有异香,百年如有神。”这是蒲松龄第一次在科场获得 殊荣,却也是最后一次了。 明清科举考试考的是八股文,要阐述圣人之言,起承 转合也有严格规定,蒲松龄的文章并不符合考试的要求, 但是才华横溢,这正如当下的高考作文,网上流传众人欣 赏的很有可能是零分作文。所幸的是,蒲松龄遇到的是施 闰章,作为“南施北宋”中的一家,施闰章很欣赏蒲松龄 的才气,将他录取为第一名。可惜世间再无第二个施闰章 能够慧眼识英雄,能够不拘一格用人才。1660年,蒲松龄 21岁,乡试落榜。乡试每三年一次,他参加了数次,但逢 试必败。他是个认真的人,越挫越勇,一直考到63岁(一 说51岁)那年,才放弃了这无谓又无望的拼搏。蒲松龄的 科举之路在他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迹,《聊斋》中有对施 闰章的感激,说他为政清明,断案如神;更多的则是对科 举的嘲讽与批判,《叶生》《考弊司》《司文郎》《于去 恶》《王子安》《三生》《贾奉雉》等既揭露了科举的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