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讲稿

全球史讲稿
作者: [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0.10
折扣购买: 全球史讲稿
ISBN: 9787100200417

作者简介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德国著名历史学家,1980年于卡塞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弗莱堡大学、康斯坦茨大学和弗莱堡高等研究院。奥斯特哈默早年研究中国近代史和大英帝国史,后期专注于比较史和世界史的研究,并成为全球史领域内极具声望的学者。奥斯特哈默的代表作《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Die Verwandlung der Welt. Eine Geschichte des 19. Jahrhunderts, Munich: C.H. Beck 2009),被译成10余种文字出版。他先后获颁巴尔扎恩奖(Balzan Prize)、汤因比奖(Toynbee Prize)、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奖(Sigmund-Freud-Preis)和莱布尼茨奖(Leibniz-Preis)。 译者简介: 陈浩,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长聘教轨副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历史学博士。学术兴趣包括突厥学、中亚史和全球史。著有A History of the Second Türk Empire (Brill, 2021),译著《全球史导论》(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内容简介

1830 年代至1945 年之间文化上的全球化,不能用三言两语来概括。例如,19 世纪的第三个25 年,欧洲文明在世界上的影响达到了巅峰。此后,随着新帝国主义的来势汹汹和殖民统治的坍塌,欧洲文明失去了威望,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愈加严重。殖民主义留下了一份文化上的遗产,尤其表现在精英教育和后殖民教育系统内的语言多元性上。欧洲人和北美人维持着他们对其他地方的好奇,不过自19 世纪早期以来他们的观念总是受到一种结构性的傲慢的浸染—美国文学批评家爱德华·萨义德在1978 年将其称为“东方主义”。普世化的计划—就像歌德在1820 年代所倡导的一种包罗万象的世界文学规范—无论是在德国内部还是在其他地方都没有引起较大的共鸣。“文化”更多地被理解成在文学“巨著”、历史文献和建筑遗存中寻找民族的过去。1945 年与之后几十年之间的最大差别,是缺乏一种世界各地海量观众可以获取的全球性媒体。纪录片和文艺片至迟在1930 年代就流行,还有早在19 世纪后期就出现了通过广泛分布的新闻社进行全球的信息搜集,它们的作用固然不容小觑,但是还没有达到后来的广播、电视和因特网的那种渗透性。 “现代的全球化”作为一种范畴,足以囊括在工业化、民族国家和升级版帝国主义时代所发生的事情了。1914 年之前十年内的经济繁荣,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全球性经济一体化的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经济一体化可以与之相衔接。另外,不同形式的全球化究竟是否是1800 年之后一个半世纪内世界发展的最重要标志,仍然存在疑问。20 世纪前半叶的“现代”还算不上是一个“全球的”现代。而且,文化上的互相联系并非在所有领域都是线性向前的。譬如,1900 年欧洲古典音乐在海外的影响力要大于1930 年。 著名历史学家于尔根?奥斯特哈默关于“全球史”的经典论述 一位当代历史学家恢弘的史学视野和深刻的现实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