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学名师拾遗/中国茶文化丛书

茶学名师拾遗/中国茶文化丛书
作者: 王镇恒|总主编:姚国坤
出版社: 中国农业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3.60
折扣购买: 茶学名师拾遗/中国茶文化丛书
ISBN: 978710926294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吴觉农 吴觉农首创茶叶专业在复旦大学 抗日战争时期,复旦大学从上海内迁重庆。1938年复 旦开始设立垦殖专修科并附设农场,1939年设立园艺学系 ,在此基础上1940年设立农学院并设茶叶组、茶叶专修科 和茶叶研究室,1942年茶叶组与垦殖专修科合并,成为农 艺学系。1946年夏,复旦大学从重庆迁回上海原址,农学 院成为上海一所农业高等学府。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秋,扩大招生并增设农业化学 系。1952年秋全国院系调整,农学院离开复旦大学,农艺 、园艺、农化三系迁往沈阳,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沈阳农 学院,不久成为国家重点院校;茶叶专修科迁安徽大学农 学院,1954年迁合肥市成立安徽农学院,1964年改为四年 制茶业系。在复旦大学百年历史中,农学院历时是短暂的 ,茶叶系从1940年开始招生,至1952年招生的12年中,虽 然毕业人数不多,但为我国开创了农业院校有茶叶专业的 先河,为高等院校建立新型的茶学高等教育体系奠定了基 础,留下了许多珍贵而辉煌的篇章。 茶叶是我国重要的出口物资,由于缺乏科技与人才, 在当时国际上的竞争力日趋下降。对茶叶的研究开发落后 于印度、日本、斯里兰卡。1939年当时担任财政部贸易委 员会茶叶处长、中国茶叶公司协理的吴觉农,中国茶叶公 司总经理寿景伟与复旦大学代校长吴南轩、教务长孙寒冰 、代总务长李亮恭洽谈,在复旦大学成立茶叶教育委员会 ,培训茶叶专门人才和研究茶叶外贸与产制技术。1940年5 月27日,日寇飞机轰炸复旦大学,教务长孙寒冰等7位师生 不幸遇难。1940年9月由中国茶叶公司委托复旦大学开办茶 叶系、茶叶专修科,拨款9万元作为开办费。但国民党政府 教育部认为茶叶是一种作物,无须设系,只允许成立茶叶 组,由吴觉农教授任主任,并由胡浩川教授主持其事。当 时茶叶组规模较大,除四年制茶叶本科和二年制茶叶专修 科外,还设茶叶研究室,由姚传法教授主持,下设生产、 化验、茶叶经济三个部,还有一个资料室。并在夏坝北端 ,嘉陵江边建了一批房舍,是当时复旦大学最好的建筑群 之一。茶叶专修科在1940年开始招生,当时在非沦陷区的 浙江丽水县、湖南的衡阳县及重庆三地招生29人,两年毕 业,目的是学习一般茶叶知识与技术,从事技术与营销等 业务,主要课程有茶叶概论、茶树栽培、茶叶制造、茶叶 化学、茶叶贸易、茶叶检验、茶叶病虫害防治、遗传育种 、茶厂实习。毕业生由中国茶叶公司优先选派工作。 茶叶组在1940年开始招生33人,学制四年,目的是造 就茶叶技术上与业务上的专门人才,并促进茶叶的学术研 究。一、二年级修习农业基本学科;三、四年级除加习工 商学科外,致力于茶叶的实际研习,分茶叶制造与茶叶贸 易两个方向,并从事茶场、茶厂业务的实习。第一届毕业 生中至今还健在的有如中国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陈尊诗等。 茶叶研究室由茶叶组、茶叶专修科教授及专业人员担 任研究员。内分三部:①生产部,从事茶叶产制的实验和 研究;②化验部,从事茶叶的化学分析与研究;③经济部 ,从事茶叶行政与政策的调查研究。研究室附实验茶场、 茶叶化验室与茶叶资料室。 茶叶组与茶叶专修科的建立和招生,中国茶叶公司投 资较多,教学设备和研究费用均由公司全部负担;其他费 用由公司负担2/3,校方只负担1/3。据有关历史记载, 1944年止,中国茶叶公司拨给复旦大学的教学设备、教学 科研及人员等费用达42万元。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