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利尔讲艺术史(雕塑的故事)/美国教育家希利尔写给孩子的人文启蒙经典
作者简介
维吉尔·莫里斯·希利尔(Virgil Mores Hillyer,1875—1931),毕业于哈佛大学,是“在家教育”课程体系的创建者,美国杰出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小学教育,酷爱历史和艺术,喜欢旅行。 希利尔有天生的教育才能:他了解孩子们的成长心理,明白孩子们需要什么,知道如何讲孩子才愿意听。 希利尔认为,孩子们的写作、阅读和数学的基础必须夯实。在此基础上,希利尔认为学生应当接受历史、艺术、地理和科学的系统教育,意在培育熟稔周遭世界各个方面的全面型学生。 希利尔痛感传统教科书的枯燥无味,立志为孩子编写一套读起来兴趣盎然的历史、地理和艺术读物。他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每切入一个话题,都以故事或对话的形式导入,引发孩子的兴趣。这就是《希利尔讲世界史》《希利尔讲艺术史》《希利尔讲世界地理》三部影响世界的经典著作。 这是一套适合孩子阅读的既主流又有趣的书,每个故事都能令孩子身临其壤,出版至今已经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全球销售数千万册。
内容简介
雕刻艺术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那 时的雕刻和绘画还有很多相似之处。雕塑家们先在某 种东西的平面上作画,再用器具雕刻出画的线条,这 样的话,就算把这些作品放在室外,也不再惧怕风吹 日晒了。这类作品被人们称为“薄浮雕”。 紧接着,雕塑家们开始细心地打磨这些作品。他 们去掉背景中多余的部分,使背景更加清晰、突出, 这样就让作品更具立体感了。我们称这种雕塑作品为 “浅浮雕”,有的人也叫它“低浮雕”。也许你的口 袋里就有这样的作品,只是你没有意识到罢了,比如 一枚硬币。 接下来,雕塑家们尝试更进一步地打磨作品的背 景,从而使作品半依附在背景上,这时的雕塑作品立 体感更强了。我们把这种雕塑作品称为“高浮雕”, 由于还有一部分图像依附在背景上,所以也被叫作“ 半圆浮雕”。 最后,雕塑家们把依附在背景上的最后一部分图 像也分离了出来,这样,雕塑就完全成形了。这时的 雕塑被人们称为“圆雕”或者“立体雕”,你可以从 各个角度来观察、欣赏它。这种雕塑既包括人物雕像 也包括动物雕像,它们存在于世界的各个角落。 早在两干多年之前,古埃及人就开始在宏伟的建 筑上创作薄浮雕了。埃及的一座神庙大门上就雕满了 这种薄浮雕。 你有没有注意到,除几处特别的地方外,古埃及 的薄浮雕作品都存在两个特别明显的错误。第一处错 误是雕塑中人物的脸和脚都朝向侧面,而肩膀却朝向 正面。事实上,没有人在走路时将头、脚摆向侧面, 而将肩膀朝向正面。所以,这些薄浮雕的第一处错误 就是雕塑中的人物是扭曲的。第二处错误在于人物的 眼睛。你仔细看看这些人的眼睛,就会发现和肩膀一 样,他们的眼睛都朝向正面。 也就是说,古埃及所有薄浮雕上的人物的肩膀、 眼睛都朝向前方,身体的其他部位却都偏向侧面。另 外,还有一个很奇怪的地方,薄浮雕中的人物穿的衣 服都很少,并且都打着赤脚,就连法老和王后也是如 此。难道他们没有鞋子穿吗?不是的,这是因为埃及 的气候非常炎热,以至于大家都尽量穿得清凉。在许 多像埃及一样炎热的国家中,人们无论贫穷与富贵, 也都是打赤脚的,哪怕在今天也是一样。我曾经被邀 请去参加一个宴会,举办这个宴会的国家非常炎热, 宴会上所有的宾客都赤着脚来回走动,当时的我感到 奇怪极了。 可能是因为给薄浮雕中的人物穿得太少了,所以 雕塑家们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就给作品中的人物戴上 了帽子,更确切地说是戴上了王冠,并且是一些形状 各异的王冠。王后头上戴的是一顶形状像鸟一样的王 冠,这只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秃鹰,它专门吃腐烂 的东西。王冠的顶部还有一个被两只兽角夹住的月亮 ,看上去既隆重又端庄。不同于王后,法老戴的则是 双层王冠。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