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塑中国:春秋、战国间的文化聚合

形塑中国:春秋、战国间的文化聚合
作者: 许倬云|译者:杨博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86.00
折扣价: 64.50
折扣购买: 形塑中国:春秋、战国间的文化聚合
ISBN: 9787108077677

作者简介

许倬云,1930年生,江苏无锡人。匹兹堡大学历史系荣休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1962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匹兹堡大学,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夏威夷大学、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南京大学讲座教授,被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台湾政治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1986年当选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2004年获美国亚洲学会“杰出贡献奖”,2017年获台湾大学“人文艺术类杰出校友奖”,2020年获“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2023年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大奖”。 许先生学贯中西,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治史,研究领域集中于中国上古史、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及中西文化比较。学术代表作“古代中国三部曲”(《西周史》《形塑中国》《汉代农业》)等,另有大众史学著作“中国文化三部曲”(《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及《经纬华夏》等数十种行世。)

内容简介

第一章 问题和背景 (节选) 有一条大河顺流而下,流经各个区域。它从高原穿 过平原,从盆地流经沼泽。当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水 流也会随着变化,时而平静,时而迅捷,时而咆哮。她 就是长江,中国最长的河流。这也是中国历史的写照, 从数千年前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 顺江而下,最壮丽的部分是三峡段。在那里,河道 穿越瀑布,翻滚旋转。她响亮地撞击坚硬的岩石,穿过 山脉,最终注入洞庭湖,成为一条缓慢而安静地流向海 洋的大河。洞庭湖当然不是长江的发源地,但是在这里 ,长江以其巨大的规模和力量体现出她的庄严。 中国历史长河形成的时代可以与长江流经三峡的过 程相比较,她的“峡谷”发生在春秋和战国时期,年代 从公元前8世纪末到前3世纪末。春秋之前,中国由许多 封建领主统治,其社会有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阶层。战 国之后,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统一国家,她的人民生活在 一个多阶层仍然存在,但没有那么明确界定的社会中; 此外,各阶层之间也允许更自由的流动。个人从一个社 会阶层向另一个社会阶层的变动,在战国之后比在春秋 之前容易。于是出现了几个问题:第一,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流动的自由度多大?第二,这种流动是否发生在一 个基本上没有改变的社会结构中?也就是说,个人是否 是在原有的社会结构中以更大的便利性进行了地位升降 ?第三,在社会结构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是什么导致个 人在其中的流动性更大?第四,如果社会结构发生了变 化,那么这些变化是什么?又是何时发生的?它们与社 会流动的变化存在什么关系? 春秋和战国是以战争为主要特征的过渡时期;后一 时期被称为“战国”是有充分理由的。利用皮特林·索 罗金的术语,我们也许可以把战争的频繁程度在某种意 义上归因于社会关系的变化。他认为,社会可以从三种 文化模式(概念型、理想型和情感型),以及三种主要 类型的社会关系(家族型、契约型和强制型)来分析: 由于现有文化模式和社会关系体系形式的瓦解,过渡时 期会带来更多的战争。 文化模式不在本书讨论范围之内,但是社会关系变 化的概念对于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是有益的。 索罗金提出的家族关系和契约关系,基本上类似于马克 斯·韦伯所说的共同的和关联的关系。用韦伯的术语来 说,这些社会的权威分别是传统的和理性-法律的。 虽然本书介绍了韦伯的概念,但“家族主义”一词 更能描述春秋社会,因为当时的社会正是由大家族组成 的。应该说,春秋及以前的社会关系基本是家族型的, 而这种关系在战国时代则趋向契约型。家族关系与国家 的家族观念、强大的家族组织和自给自足的庄园制度相 吻合。亲属关系或模拟亲属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血 缘遗传方面的社会分层,因此社会流动受到限制。然而 ,随着家族关系破裂、家庭凝聚力瓦解,出现了社会真 空。个人在这个尚未重新成形的社会体系中,可以通过 自身的活动向上或向下流动。到战国结束以前,契约关 系体系开始出现,官僚机构、雇主-雇员关系和商业交 流等都随之产生。这样的社会必须对各阶层成员不断地 进行再分配,换句话说,社会流动更加自由。 在过渡时期,随着旧制度的崩溃和新制度的出现, 过去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也发生变化。社会结构似乎也 发生了变化,而不仅仅是社会内部的流动。观念的演变 往往是社会结构变化的结果;然而,反过来,观念的改 变也常常为新社会的出现铺平道路。这种现象就是韦伯 提出的新教伦理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相关联的一个经典 范例。 各种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变化的因素交织 在一起,联系紧密,以至于无法确定其因果关系。它们 是变化的原因,也受到变化的影响。在本研究中,纵向 的社会流动被视为核心指标,其他变化都从这个角度进 行考察。这里要寻找的也不是因果关系,而是不同因素 之间的相互关系或相关性的联系。接下来的章节将讨论 社会流动、国家内外的权力斗争、经济进步和观念演变 等社会现象。本书似乎是一部关于春秋和战国时期的通 史,实际上它更多的是对影响社会流动的各种现象的描 述。问题是:在重塑社会结构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它 又是如何发生的? 春秋战国时期,昔日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职能 和社会地位的分配以及行为的方式完全混乱。社会标准 的缺乏使人们感到困惑,直到满足新秩序需要的新标准 建立起来。新制度建立后,一些社会成员发现自己的地 位与以前制度下的祖先截然不同。 本书将考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流动所获得的自由程 度,它也将取决于旧社会是否瓦解。对权力斗争、经济 演变和意识形态变化等因素与旧社会向新社会过渡的相 关性的研究,将为揭示社会结构和流动性变化的复杂过 程提供一些线索。 ?本书是许倬云先生取得博士学位的论文和代表作之一 ?在书中采用的计量社会学的扎实论证和大量史料佐证的基础上,轴心时代最剧烈而深刻的一场变迁和文化聚合,得到了系统的表述与解释 ?本书切入问题的视角、宏大的视域、写作时采取的方法,都属于开创性的工作 ?逻辑清晰、论证简洁、观点和取材均衡,也是本书的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