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启航/从“南海I号”看海上丝绸之路
作者简介
叶曙明,广东作家,近代史研究者,颇具代表性的广东历史文化专家,有“广东文化的代言人”之称。1980年起开始写作,并从事图书编辑出版工作,曾任职于花城出版社、广东省出版总公司、广东潇洒杂志社、广东教育出版社。有著作《草莽中国》《军阀》《重返五四现场》《百年激荡:20世纪广东实录》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魂兮归来 第一节偶然相遇 这是1987年7月的一天, 骄阳似火,天空亮得刺眼, 镶嵌着几朵凝然不动的云彩 。带盐味的海风轻轻吟唱。 大海看上去比以往任何时候 都更加碧蓝,宛如一片人迹 罕至的仙乡。广州救助打捞 局穗救207轮,领着一批中 国海洋工作者与英国海洋探 测打捞公司人员,正在珠江 口以西189千米的阳江东平 镇对开海域,展开一趟“寻 宝之旅”。 这家英国公司根据历史 文献资料,判断荷兰东印度 公司商船莱茵堡号,1772 年就沉没在这一带海域。据 说船上装载着385.5吨锡锭 和六箱白银,这是一笔可观 的财富。不过,按照中国政 府的沉船打捞管理办法,在 中国海域内进行沉船勘测和 打捞,必须由交通部专业打 捞机构负责。南海方面,主 要就是广州救助打捞局。于 是英国公司与广州救助打捞 局谈判,双方签订了合同, 一起打捞莱茵堡号。 当轮船经过江门川山群 岛和阳江南鹏群岛时,可以 看到海上屹立着大小两块巨 石,大者名大帆石(又称东 帆),小者名小帆石(又称 帆仔),远望像两张吃满了 风的船帆。这个标志太明显 了。英国人兴奋地嚷着:“ 到了,应该是这里!” 中英联合探测队在附近 小岛架设定位仪,划分测量 区域,建立探测坐标,然后 利用侧扫声呐、金属探测仪 等设备,对距离大小帆石约 1500米处的海底进行反复 搜寻,但就是没有莱茵堡号 沉船的踪影。半个月过去了 ,还是一无所获。 这个结果令人有点沮丧 。直到20多天后,侧扫声呐 收到的返回声波显示,在海 底24米深处,发现一个体积 不大的凸起物,有可能是一 艘沉船。这个位置的西北方 是南鹏岛、黄程(埕)山、 二镬岛和大镬岛;距离台山 上川岛9海里、距离阳江东 平镇15海里,距离海陵岛 38海里,靠近外海海域,属 台山管辖。 英方人员对此不以为意 ,认为凸起物太小,不会是 莱茵堡号,不想为此浪费时 间。但中方的现场总指挥坚 持要看个究竟。这时拖船已 驶离了那个发现凸起物的位 置,总指挥要求把船倒回去 ,派潜水员下海。 究竟是什么令中方人员 如此执着?既然英方人员已 判断不是他们要寻找的沉船 ,为什么中方还要坚持?仅 仅是无缘由的灵光一闪,还 是冥冥中听到了某种召唤? 事后也曾有人这样问中方人 员,但谁也解释不清。 这天大海风平浪静。人 们站立在甲板上,等候潜水 员回来。放眼四顾,除了千 重波澜,大海空无一物,长 天澄净透明。但海底却恰恰 相反,潜水员在潜到10米之 前,能见度还有5米,海里 鱼儿成群,黄立鲳、黄鸡、 大沙尖、黑鲷、白鲳、海蛇 、石九公、唱歌婆、哨牙妹 、梭罗,凡叫得出名的,仿 佛都聚到这里了,畅快地你 追我逐,构成一幅五光十色 的海底世界图画。但愈往下 潜,海水愈浑浊,布满泥沙 和海洋生物形成的悬浮物, 能见度极低,下潜到18米深 度时,已经是一片混沌,能 见度接近于零了。 在大海里,每下沉10米 就增加一个大气压力。空气 压力高于正常气压时,人体 血液和组织中的氮就会高度 浓缩;当压力快速减低时, 人体血液中的氮气会以气体 的形式释放出来,在血液中 形成气栓甚至造成血液沸腾 ,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因此 ,如果是不减压潜水,潜水 员一次停留时间,大概只能 坚持25到35分钟。 不久潜水员返回水面了 ,报告说凸起物是一块严重 胶结的物体,大约两米长, 判断不出性质,所以抠了一 块带回来。大家仔细辨认, 觉得是一块加工过的朽木, 更加证明是一艘沉船。但它 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是古 代的还是近现代的?有没有 打捞价值?这些都不得而知 ,于是人们决定用抓斗捞些 东西上来看看。 成吨重的抓斗沉入海底 ,挖出了一斗烂泥。人们用 水枪冲开泥沙,一截木头出 现了,好像是船的桅杆,还 有大量碎瓷片,可能是被抓 斗挤压烂的,颇为可惜。其 中一件瓷器抹去泥污后,底 部露出“郑知客”三字,不知 是什么意思。P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