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不息——致母亲
作者简介
黄军,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深圳特区第一代金融人。历任记者、办公室主任、机关党委书记.长期从事金融工作,为深圳高级人才库专家成员,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成员。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系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各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百余万字,著有长篇小说《女儿劫》《九重葛》等。长篇小说《九重葛》获2019年深圳市重点文学作品扶持,《中国作家》小说专号全文转载,被业界称为“改革开放40年金融题材破冰之作”,“华尔街俱乐部”等知名行业公号连载并热评。纪实散文《母亲的声音》发表于《中国作家》2023年第6期。
内容简介
引子:大雾岭的夏 大雾岭是故乡的脊梁。 我生活了20年的第二故乡信宜,位于广东省西南部、茂名市北部,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县,因南近信山、北接招义山,名为信义县;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避其名讳,改为信宜县。境内“八山一水一分田”,千岩万壑、层峦叠嶂,而重山环抱中的大雾岭,是整个粤西的最高峰。 站在山峰远远望去,山下有信宜县城和美丽的鉴江,有母亲于此展开的曲折精彩的人生故事……还有我少年青春时期的闪亮记忆。 1976年,正读高二的我和同学们一起,去大雾岭林场和白石公社学工学农。大雾岭林场离城约40公里,途中要翻两座山。在那特殊的年代,为磨炼同学们的革命意志,学校要求我们步行到达目的地。 47年光阴,淡去了许多记忆,但那次行军的细节我依然记得。才15岁左右的同学每人身上背着几斤重的行李、扛着劳动工具,顶着烈日,汗流浃背,翻山越岭。走到腿不听话了,实在迈不出步了,一屁股坐在路边哭起来,却摸出手绢假装擦汗,不让同学和老师看见。哭完,爬起来,继续往前走。 最后,200名学生除了个别身体不适的,第一天全部到达了白石公社,在小学教室里住了一夜;第二天继续步行20多公里,走了30多个弯,终于登上了高高的大雾岭林场总部。 在林场短期的劳动中,同学们分工不同,感受不一。有上山锯木的,有锄地种树苗的。锯木的活儿最累,收工拉木回来,女生喘着粗气,直不起腰,终于握住男生伸过来的手,搀扶着一起下山。往日学校里“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在这严酷的劳动中悄悄改变。 晚上睡觉打地铺,十多个女生挤在一间木房里,半夜能听到外面野猪和各种动物的怪叫声。冲凉房是木板房,不但漏光,还得抢位置。 林场总部门口,有一条溪水流过,是黄华江的源头。小溪弯曲,清澈见底。女生在水中搓洗衣服,聊着谁追谁的故事……这时,调皮的男生在卧溪凸起的异石后突然泼水“袭击”,高叫某女生的名字,溪水中瞬间一片尖叫声响起。 这些在许多电影中相似的画面,都来自生活,而我们就是那时生活的主角。 多年后,我仍然心心感念这个属于少女时代的大雾岭之夏,仍然能感受到山的呼吸,触摸到山的肌肤,领略到大山的雄奇秀美、沉稳浑厚、刚强坚韧、博大包容、无私奉献的品格和风采。 大雾岭,它从洪荒走来,亘古不变,依旧恪尽职守,孕育着万千生灵,守护着珍稀物种,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 大雾岭,它向生活走去,从中我读到了亲爱的母亲。大山影响了生活在这里的母亲。大雾岭和母亲相同的优秀品格,也久久地润养了我。 即便我和姐弟们都相继走出大山,来到外面的世界,却仍保留着与山和母亲相同的气质,那种包容、那种厚实、那种挺拔,甘于寂寞、独守高地,虽然历经千种坎坷,依然昂首云天,初心不改,一生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