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城圈儿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饱经沧桑的老北京人 一位外国历史学家这样说: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每 个人经历的总和。 八十余年相依京城,我发现:除了汗牛充栋的史籍、 众多的古建园林以外,世世代代居住在北京城的芸芸众生 ,被忽略了。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怀揣着不同的梦想,小 到一口活命的豆饼,大到一统江山,于是他们不顾一切地 背井离乡拥进北京,寻梦、圆梦、梦醒、梦破。北京城就 像一块法力无边的磁石,把痴梦的人聚拢来,在这块古老 的土地上苦斗。然而美梦并非人人都能成真。有的梦成, 有的梦碎。梦成者,志得意满,成家立业,一统江山,延 续后代;梦碎者,或落荒而逃,另寻生路,或零落为尘埃 ,永远被人忘却。 漫步京城内外,只要留心,到处都能找到北京人成败 荣辱的经历。街巷胡同堆积着几代人的挣扎,像屋檐上的 兔尾巴草,生而萎,萎而生,生萎不已。我们不难发现, 一代代北京人用辛勤的劳动和智慧,不单创造了北京城的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时也以他们各自的经历和脾气秉 性,充填了北京的文化内涵,延续着另一类非书写的北京 历史。它比“二十四史”更生动,更翔实,更多彩,也更 脆弱,更容易流失。 北京人当是比北京城更富有、更重要的一笔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获得这一理念的契机,缘于我与 金友之、张茂滢夫妇结识三十余年的情谊,它使我仿佛读 到了一页活的北京史。 缘起1981年我为新创办的《中国民航》航机杂志编排 栏目,组写稿件。 时任党中央主席的胡耀邦听说此事很高兴,他指示说 ,要充分利用航机杂志在客舱自由阅读的特点,向中外旅 客介绍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文化和人民生活, 通过这些引人兴趣又容易接受的内容,让读者具体了解改 革开放带给中国的变化。他说,杂志上,不要刊登我们召 开的会议和我们的照片,这样,许多人就可以把杂志拿走 ,带回他们的国家,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不是都在讲突 出政治吗?其实,这就是政治。 在那个时候,听到耀邦同志富有新意的指示,我们豁 然开朗,手脚放开,有信心创办一本图文并茂、饶有情趣 的对外杂志,让久离祖国的侨胞、海外华人和关心中国发 展的外国朋友通过杂志这扇“窗口”,了解改革开放中的 中国。 很快,“旅游风光”“传统文化”这两个板块,都有 了选题,“人民生活”这一块怎么定呢?我想到了爱新觉 罗·溥仪和他那本《我的前半生》。虽然他已去世,可他 的二弟溥杰和四弟溥任两位先生还健在。无疑,这个家族 的变化不仅曾经牵动过中国历史的走向,而且最能体现新 中国带给人们命运的深刻变化。溥仪“从皇帝到公民”的 命运曾经感动全世界,而作为皇帝四弟的金友之(溥任) 老师却一直默默无闻,心甘情愿地当一名小学老师。我拟 定在《中国民航》航机杂志中开设“醇亲王府的回忆”专 栏,介绍溥任和他的一家。有关领导很赞成这个选题。 一、初识皇弟 那是1981年的秋天,经老同学朱文相(著名戏曲理论 家张庚先生的得意门生,学者、教授,中国戏曲学院原院 长)介绍,我专程去拜访末代皇帝溥仪的四弟溥任先生。 行前,文相一再叮嘱,溥老平素以金友之行名于世,他甘 于淡泊,喜欢平静,极少谈及爱新觉罗及其家事,所以, 见面要称金老师,免得访问受阻。 小胡同近邻闹市,却因窄长进不了汽车而很安静。这 是京城一处很古旧的普通住家。一抹斑驳矮墙,闪出两扇 简陋的木门。既没有气派的广亮大门,也不似一座周正的 四合院,什么门楼、门联、门墩之类的装饰,一概皆无, 连起码的门面都没有。这难道就是当年赫赫皇族后裔的家 ?我迟疑着按响了门铃。 过了有一会儿,应声开门的正是金友之老师。他高高 的个子,满脸堆笑,一身儿洗得发白的蓝涤卡中山服,甭 说,看模样就很像溥仪,只是更精神、更魁梧。金老师客 客气气地在前面引路,穿过一重小院,进入主人起居的三 合正院。金老师止步于此,谦和地让进、让座、让茶,然 后静静地听我说明来意。出乎意料,他沉思了片刻,同意 为杂志写稿,只是说明,只写些他熟悉的昔日王府的生活 趣事,比如怎么过春节啦,怎么过端午啦,等等。我尊重 金老师的意见,没有强求。好在来日方长,彼此都该有个 了解的过程。 杂志创刊后,“醇亲王府的回忆”连载了几期,因为 文字平实,生活情趣很浓,很受中外读者的欢迎。难得的 是,读者可以从亲历者的笔下,真切地了解清末民初摄政 王府的实际生活。这里虽无勾魂摄魄的情节,却也如一泓 清水,细微毕现,其中蕴含着不少哲理,可以匡正世间高 烧不下的种种低俗的流传。后来,连载中止了,我却和溥 任先生的交往不断加深,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日子长 了,我也从频繁的接触中,对溥任先生和他的夫人张茂滢 女士有了更具体的了解,深深感到这是两位出身于不凡家 庭的平凡老人。 P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