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说人际关系/罗浮山国学院藏书系列

曾仕强说人际关系/罗浮山国学院藏书系列
作者: 曾仕强
出版社: 广东旅游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5.00
折扣购买: 曾仕强说人际关系/罗浮山国学院藏书系列
ISBN: 9787557018818

作者简介

曾仕强,国学大师,中国式管理之父,培训届泰斗级人物,《百家讲坛》主讲人。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著有《道德经的人生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家风:遗失的优秀传统文化》《易经的奥秘》《中国式管理》等。

内容简介

人际关系在中国人心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中国人普遍相信一条定律: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拥有成功的人际关系,这是中国人共同的愿望。“靠”的意思,主要指“依靠关系”。靠得住或靠不住,成为中国人十分重视的变量。靠不靠得住,要经过长时间的考验才能得出结论。而朋友众多,选择靠得住朋友的概率也比较大。 中国人主张“ 四海之内皆兄弟” , 便是希望广泛地结交朋友,然后从中寻找知己。当然,中国人还认为,就算不能成为知己,哪怕只做普通朋友,那也总比陌生人要强。 如果说中国人一生都在努力建立靠得住的关系,大概并不为过。很多人用其一生来寻觅若干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知己,以期成大功、立大业。比如,古代的伯牙、子期,他们用一生谱写了“高山流水”的千古绝唱。 但是,在现代社会,像伯牙这样的人是不值得推崇的。人生知己难逢,我们最好能扩大交友的范围,然后由疏而亲,由浅及深,在众多的朋友中寻觅那个真正的知己。 要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需要掌握一些方法、技巧的。庆幸的是,中国人很善于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 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注意十大关键点,即第一印象、着装打扮、酒量大小、麻将水平、广泛交游、深入交友、拍马功夫、吹牛技巧、努力程度、忍耐能力。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十个要点是关键,缺一不可,必须合理运用,以确保效果。 建立人际关系的关键点虽然只有十个,但内涵丰富,在具体运用时,我们不可局限于字面上的意思。综合来看,这十个要点可以归纳成五个方面,即人际关系的起点、媒介、交往、技巧和修养。 西方的人际关系相对单纯, 而中国的人际关系则相当复杂,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西方人以“二分法”为原则来区分事物,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中国人早已摆脱了“二分法”的陷阱,在对错之外,还会特别关注是否圆通的问题。 我们知道,“ 错, 绝对不可以;对, 常常没有用”。“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我们不欢迎是非分明却不圆通的人,但更厌恶是非不分的人。 要圆通而非圆滑 圆滑和圆通仅一字之差,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中国人最讨厌圆滑,任何人只要给人一种“滑头”的感觉,便成为别人心目中“狡猾的人”,会被人区别对待。圆通是我们十分喜欢的,可悲的是,不少人脑筋比较扁平化, 缺乏深度,看事情不能“入木三分”,所以“凡是圆通都看成圆滑”。 从表面看,圆滑和圆通几乎一样,不分轩轾,都是打太极拳,搞“推、拖、拉”,但二者有本质上的不同: 第一, 过程完全相同而结果截然不同。“推、拖、拉”到最后,没有解决问题,或者解决得不够圆满,是圆滑。“推、拖、拉”到最后,把问题圆满解决,是圆通。 第二,圆滑的人只想利用“推、拖、拉”把时间拖延过去,根本不想解决问题。圆通的人善于利用“推、拖、拉”的短暂时间来充分思考, 寻求合理的行动方案,以便减少阻力,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第三,圆滑的人希望不通过竞争,就能获得胜算,或者不愿应付挑战,悄悄逃之夭夭。圆通的人则用“推、拖、拉”来降低竞争的压力,使大家觉得经过“推、拖、拉”之后得到的答案, 应该可以接受。 人们常常认为小人圆滑,因而对他充满鄙视。君子当然不应该圆滑,但要足够圆通。 很多人盲目排斥“推、拖、拉”,认为这一手法落伍、陈旧,因此失去圆通的本事,真是得不偿失。其实,合理地“推、拖、拉”,把“推、拖、拉”的功夫做到恰到好处,就是圆通。如果固执地认为“推、拖、拉”是坏事,就会事事看不顺眼,甚至整天不愉快。 那么,如何才能够学得圆通的精髓?我们并不否认,圆通有圆滑的成分,但也含有不圆滑的成分。我们必须先接受圆通的概念,再观察圆通的事实,分析圆通的要素。 第一,圆通的先决条件是将心比心。如果能以欣赏的眼光来体会他人的圆通,就容易吸收他人的经验,迅速成长。如果常以厌恶甚至鄙视的心情来批评他人的圆滑,便只剩下生气,失去了学习他人宝贵经验的机会。 第二, 不要完全排斥或放弃“ 推、拖、拉”,也不能够凡事都“推、拖、拉”,以免一不小心,就变成令人厌恶的圆滑。 人如果不够圆通,很容易伤害别人的面子, 也容易伤害自己的面子。我们可以拿介绍别人这件事来举例。经常听到当老师的人说“这是我的学生”。而被介绍的人,却似乎并不认定介绍人是老师,反而淡淡地说“我们现在合作一些事情”,这样会很尴尬。 当老师的人如果介绍“这是我的朋友”,对方紧接着说:“不,我只是教授的学生而已。” 这样就可以避开尴尬的场面了。并非自己盲目乱认,而是让别人承认自己,这样就圆通多了。 坦白讲,圆通就是“面对现实”“负起责任”,另外加上“不伤害面子”。“面对现实” 和“负起责任”可以用理智和科学来处理;“不伤害面子”却需要以感性和艺术来协调。圆通就是科学加艺术,理智加感性,所以很难做到。 我们承认,圆通是高难度的素养,做得不到位,就会流于圆滑而遭人唾弃,一般人很难精于此道。但是,难学,还是要学,因为只有学会圆通,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 1. 纪念国学巨匠曾仕强逝世一周年之际倾情力献! 2. 明辨在不同场合下人际关系中的禁忌和技巧。 3.让人际交往张弛有度,进退有方,使令人困扰的复杂人际关系简单化。 4.知世故而不世故,懂圆通而非圆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