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少儿大百科

恐龙/少儿大百科
作者: 尹影
出版社: 新时代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5.10
折扣购买: 恐龙/少儿大百科
ISBN: 9787504213259

作者简介

尹影 毕业于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专修中西方多元文化及国际商务,获硕士学位。 现任中国华侨出版社文字编辑,曾经编著《青少年儿童心理童话》一书,获全国五个一奖、主编《十万个为什么》上、下册,获中南五省彩环奖、主编《青少年儿童经典必读》共40种,获全国冰心图书奖、主编《中学生分类优秀作文》中英对照共5种。

内容简介

第一,站立姿态和行进方式。恐龙与其他爬行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它 们的站立姿态和行进方式。一般爬行动物的四肢是从身体的两侧生长出来 的,这样就决定它们行走时只能爬行,而恐龙的四肢是从身体的下面生长 出来的,于是恐龙行走时身体的腹部就可以抬离地面,这样的架构要比其 他种类的爬行动物在走路和奔跑上更为有利,因此它们的运动速度和方式 就有些像哺乳动物。所以有人就说恐龙是不爬行的爬行动物。 另外,有些科学家提出恐龙不是变温动物,而是恒温动物。这都是区 别于其他爬行动物的特征。 第二,产卵方式和哺育行为。 雌恐龙必须赶在产卵前把窝准备妥当,而它们对窝址的选择是非常讲 究的,地势要比较高,阳光要充足;土质要疏松。许多恐龙都是过群体生 活的,它们往往有固定的产卵地。恐龙喜欢长年使用同一个窝,它们不是 年年都要建新窝。但一只首次产卵的雌恐龙,就得自己造个新窝。古生物 学家们还发现,生活在最早期的恐龙就开始精心照顾它们的后代了。 恐龙奇怪的骨盆 根据恐龙骨盆(又称腰带)构造特征的不同,恐龙可以划分为两大类: 蜥臀目和鸟臀目。蜥臀目的恐龙骨盆,耻骨在肠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则 向后延伸,从侧面看呈现的是三射型,这样的结构与如今的蜥蜴相似:乌 臀目的恐龙骨盆从侧面看是四射型,肠骨前后都大大扩张,耻骨前侧有一 个大的前耻骨突,伸在肠骨的下方,后侧更是大大延伸与坐骨平行伸向肠 骨前下方。但无论是蜥臀目还是鸟臀目,它们的骨盆在肠骨、坐骨、耻骨 之间都留下了一个小孔,这个孔在其他各个目的爬行动物中则没有发现。 正是这个小孔表明,与所有其他各个目的爬行动物相比,被称为恐龙的这 两个目之间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 蜥臀目的分类 蜥臀目分为蜥脚类和兽脚类。蜥脚类又分为原蜥脚类和真蜥脚类。原 蜥脚类主要生活在晚三叠纪到早侏罗纪时期,是一类中等大小恐龙,食性 大多是杂食性或素食性。而真蜥脚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它 们绝大多数都是巨型的素食恐龙,具有头小,脖子长,尾巴长,牙齿呈小 匙状的生理结构特点。著名的雷龙、梁龙、腕龙以及我国的天山龙、马门 溪龙,盘足龙皆属此类。 兽脚类恐龙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它们是恐龙家族中的掠食者, 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嘴里长着匕首或小刀一样的利齿。兽脚 类出现很早,是最早的恐龙类群之一。兽脚类具有快速奔跑和掠食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由它们一些独特的结构来实现的。它们头较大,有着恐龙中 最大和最复杂的脑子,是恐龙家族中最聪明的种类。它们眼睛很大,视力 很好,能发现远处的猎物。兽脚类以其善跑和掠食的优势赢得了生存斗争 的胜利,其中绝大多数种类是专事猎获,肆意杀戮的掠食者。它们的种类 很多,包括体长不足1米的小型种类以及迄今最大的陆生食肉动物一暴龙( 霸王龙)。 鸟臀目分类 鸟臀目分为5大类:鸟脚类、剑龙类、甲龙类、角龙类和肿头龙类。恐 龙的两个大目之一的鸟臀目下的恐龙全部是植食恐龙,腰带结构与鸟类相 似,因此得名。鸟臀目取食植物的效率高于蜥臀目,部分原因是其用以研 磨食物的牙齿埋于肉质的颊内,这样食物在咀嚼时就不会从口中掉出去。 由于这些优良的适应性结构,到白垩纪末期,鸟臀目恐龙的数量已超过食 草性的蜥臀目恐龙。 最先灭亡的剑龙类 剑龙类的体形很大,但头很小,脖子也比较短,背部呈弓起状。后肢 比前肢长,四足行走,背脊上从颈部至尾部生有两行对称的骨质,形成形 状各异的剑板,尾端生有4条或多条三棱形或棒形的骨棘,用以御敌。齿小 而多,喜食植物类。生存于中生代的侏罗纪至白垩纪河湖附近的丛林中, 是恐龙类最先灭亡的一个大类。P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