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经络(大字版)/黄帝内经科普丛书

神秘的经络(大字版)/黄帝内经科普丛书
作者: 苏颖//粟栗|主编:翟双庆//贺娟
出版社: 中国盲文
原售价: 23.00
折扣价: 15.95
折扣购买: 神秘的经络(大字版)/黄帝内经科普丛书
ISBN: 978750024529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经络是源自我们祖先长期的医疗实践及生产生活 实践的发现。《黄帝内经》中早已有系统论述,《脉 经》《难经》等古代著名的中医学著作中也有关于经 络的较详细记载;另外,在有些非医学著作中对经络 也有零星的记载。由此可见,经络的产生和形成有着 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医疗实践基础。 1.针灸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 我们的祖先在医疗实践活动中观察发现,针刺人 体某些部位时,人体会产生酸、麻、胀、重、痛等感 应,这种感觉还会沿着一定的径路向远处部位传导。 这种现象,在中医学中称之为“得气”或“针感”。 如《灵枢》描述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及“针已 出,气独行”等论述。在用温针刺灸时,也会有热感 由针灸部位向远处扩散,这种向远处传导与扩散的感 应路径,就是经络循行的路线,把这些路线连接起来 ,就形成了中医的经络。 2.腧穴功效的总结 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人们逐渐发现某些穴 位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作用,所以,就将这些穴位进行 整体分类、归纳分析。经过研究,惊讶地发现这些穴 位的分布竟然有一定规律,而且可以连成一条线,例 如:分布于胸部外上方及上肢内侧前缘的穴位,一般 都能主治肺、气管、咽喉和体表相应部位的疾病,而 这条路线上所出现的证候又同该条路线上穴位的主治 病基本一致。所以,由腧穴功能分类,以及相应的联 系而产生了经络联系的概念,从而说明了经络的形成 与穴位功效的总结有一定关系。 3.体表病理现象的观察 中医学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当人体内某一脏腑 发生病变时,在体表相应的部位上可出现一些特殊的 变化,如压痛、结节、皮疹、色泽变化等异常反应。 例如《灵枢·背腧》中说:“欲得而验之,按其处, 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说明脏腑有病,按压体 表某些部位,会出现反应点,经常按压反应点,病痛 也会随之缓解。再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 两臂内痛。”这说明如果心脏不舒服的话,胸部就会 闷痛,肩胛骨也会酸痛,牵引着两条手臂也疼痛,这 一现象就是经络内外联系的典型反应之一。所以说, 经络理论形成的依据之一是对体表病理现象的观察。 4.解剖人体的启发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 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 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 数。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 ——《灵枢·经水》 解剖人体来观察脏腑形态也是经络理论形成的基 础之一。意思是人死了以后可以解剖来观察,就能知 道五脏六腑的形状与大小、气血的盛衰、脉的长度等 等。但是,大家知道,中国古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若身体被损伤, 会让父母担忧甚至受累,所以,对于生命身体是非常 爱惜的,更不能随意地解剖,只能通过外部的测量、 按压、按摩,慢慢地摸索、探寻经络气血的活动。只 有对于死人,而且是没有人领取的死尸,才可以通过 解剖进行医学观察。 《黄帝内经》时代,通过观察人体,对经络已经 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人的生命在孕育之初,首先形 成的是阴阳之精,此“精”是人体最基本最宝贵的物 质,随后脑髓形成。骨骼构成了身体的支架,经脉是 气血运行的通道,筋是维系人体的网络,肌肉犹如围 墙,皮肤致密而有毛发生长。人体从内到外,骨、脉 、筋、肉、皮肤、毛发等构成了人的形体。人出生后 ,经脉气血来源于饮食物,饮食物进入胃肠,化生血 气,通过“脉道”运行周身。 三、认识经络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 “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灵枢·经脉》 “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 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 ——《灵枢·五乱》 经络学说是怎样形成的呢?各条经脉又是怎样命 名的呢? P4-P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