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作者: (北宋)司马光|编者:王学典
出版社: 江苏科技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6.00
折扣购买: 资治通鉴
ISBN: 9787553782300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 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战国迄秦《通志》八卷上进,作为封建统治之鉴,得英宗重视,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治今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内容简介

三家分晋 原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 。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 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 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 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 ?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 史为辅氏。赵简子之子,长日伯鲁,幼日无恤。将 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 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 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 ,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 后。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 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 。 注释 1别族:从智氏宗族分出,另立族姓。2茧丝: 指敛取人民的财物像抽丝一样,不抽尽就不停止。3 保障:指待民宽厚,少敛取财物,犹如筑堡为屏障 一样。 译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当初,智 宣子准备立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不如立 智宵的好。因为智瑶比别人贤能的地方有五点,却 有一点短处。他留有美髯,身材高大,是一贤;擅 长射箭,驾车有力,是二贤;技能出众,才艺超群 ,是三贤;巧言善辩,文辞优美,是四贤;坚强果 决,刚毅勇敢,是五贤。虽然有如此的贤能,但他 唯独没有仁德之心。如果他能运用这五种贤能去驾 驭别人,而用不仁之心去力行,谁能受得了呢?如 果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氏种族必遭灭门之灾。”智 宣子对此置之不理。智果为了避灾,向太史请求改 为辅氏。赵国大夫赵简子的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 叫无恤。赵简子不知道立哪一个为继承人会更好, 于是他把日常训诫之言刻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 给两个儿子,并嘱咐道:“用心记住这些话!”过 了三年,赵简子叫来两个儿子,询问他们竹简上的 内容。大儿子伯鲁说不出来,让他拿出竹简,他说 早已丢了。赵简子又问小儿子无恤,他则熟练地将 竹简上的话背出,问他竹简在哪儿,他立即从袖中 取出奉上。透过这件事,赵简子认为无恤贤能,便 立他为继承人。赵简子派尹铎去治理晋阳,尹铎请 示:“您是打算让我去抽丝剥茧般地搜刮财富呢, 还是待民宽厚,少敛取财物,犹如筑堡为屏障一样 ?”赵简子说:“待民宽厚,少敛取财物,犹如筑 堡为屏障一样。”尹铎便去整理户籍,减少交税的 户数,减轻百姓的负担。 原文 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 ,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及智宣子卒,智襄 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 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 !”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对曰:“不然。《夏书》有之曰:‘一人三失, 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 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日不敢兴难 ,无乃不可乎!螨、蚁、蜂、虿,皆能害人,况君 相乎!”弗听。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 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 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 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 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 ,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 “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 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 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 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 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 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 译文 赵简子对儿子无恤说:“晋国如果有祸乱,你 不要嫌尹铎的地位低,不要嫌晋阳地方远,一定要 以他那里作为依靠。”等智宣子去世后,智襄子智 瑶继位当政。他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席 间智襄子戏弄韩康子,又羞辱了他的国相段规。智 瑶的家臣智国听说此事,便告诫说道:“主公,您 不加提防,灾祸就一定会降临啊!”智瑶说:“人 的生死祸福都取决于我。我不降灾落祸,谁还敢兴 风作浪?”智国说:“并不是您说的那样。《夏书 》上有这样的话:‘一个人屡次犯错,人们的怨恨 往往克制着不表露出来,所以要在不显著时谨慎提 防。’贤德的人要在小事上谨慎戒备,才能避免招 来大祸。现在主公在一次宴会上就得罪了人家的国 君和国相,事后又不加戒备,还说别人不敢兴风作 浪,恐怕不行啊!蚊子、蚂蚁、蜜蜂、蝎子,都能 害人,何况是国君、国相呢!”智瑶不听。 P10-11 本书语言简洁凝练、语句通达顺畅,使读者阅读节奏明快又惬意,有如饮甘泉之况味。 期望能为读者开启进入中国古典殿堂的方便之门。本书内容分为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四部分,标题为编者自加,另附上事件发生的时间,以便读者阅读、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