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三书

敦煌三书
作者: 常书鸿
出版社: 湖南文艺
原售价: 268.00
折扣价: 160.80
折扣购买: 敦煌三书
ISBN: 9787572600302

作者简介

常书鸿(1904—1994),著名画家,敦煌艺术研究家,我国敦煌学的奠基者和敦煌文化事业的开创者,被誉为“敦煌守护神”。1927年赴法留学学习油画,作品屡获大奖,并被法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因在书摊偶遇《敦煌石窟图录》,决心放弃巴黎的舒适生活,回国投身敦煌石窟保护工作。1942年参与筹备敦煌艺术研究所,并任首任所长。1949年后历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家文物局顾问、甘肃省文联名誉主席。

内容简介

《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的壁画和塑像,以唐代最丰富,四百余窟中,唐窟占43%,约有二百余个。唐朝统治由盛至衰历时近三百余年,现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概述如下: 自唐高祖掌握了统治权起,此后约100年间,即由公元618年至 712年是为初唐。初唐的艺术风格虽然仍保持着隋朝的风味,但是壁画的内容却起了不小的变化。为了说明这个变化,我们先以唐朝以前的壁画主题做例子。六朝壁画内容大都含有一定完整的故事性,如“舍身饲虎”“白象”“割肉喂鹰”等即是。“舍身饲虎”是取材于佛经上萨埵那太子故事的,各个画面都反映了太子血和肉的牺牲,仅为同情一个哺育着七只小虎的饥饿母虎,为了救活幼虎,使它们能吃到母虎的奶,太子就舍身喂了母虎。“白象”是须达拿太子的故事。据说这只白象是勇敢无敌的无价之宝,太子看见七个步行的穷人走得太疲乏了,他就把这只白象送给了他们,后来却遭受了极大的灾害。“割肉喂鹰”的主题表现了尸毗王救生的故事,一只鹰欲捕食一只鸽子,而为尸毗王所见,他估计鸽子的重量约有二斤(1公斤),就从自己的腿上割肉二斤补偿喂鹰. 以救鸽子的命。 《敦煌壁画漫谈》 我国古代壁画的制作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改变。 现存的汉代壁画仅有墓室壁画,近年先后出土的有辽阳北园、辽宁旅顺大营城子、河北望都、山东梁山等处。把画画在涂有石灰的石壁或砖壁上,有些是先涂了一层带麻筋的泥土之后,再上石灰,底壁都是石灰的白色,壁画就直接画上去。 晋和北魏的壁画,可在新疆克孜尔和敦煌早期石窟中见到。一般底壁都用草泥做底层,表面再抹一层麻筋或芦花混合的细泥。有几个洞窟的壁画用土红直接在泥壁上画了草稿,然后再上色。从已被风沙剥蚀了的墙壁来看,一般泥土画壁连胶也没有上。 《敦煌彩塑纵论》 敦煌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也是5世纪前后中国佛教艺术在成熟的汉代艺术基础上成长和发展的中心。 按照印度石窟艺术的形制,一般是雕刻多于壁画。像阿旃陀、爱罗拉、象岛等处石窟,附在建筑物上的都是在大块岩石上开凿出来的浮雕和圆雕的造像。但作为印度佛教输入的前站——河西走廊和新疆南北两路汉代三十六国的主要地区,如鄯善、于阗、龟兹、焉耆等地,都是沙土和变质的砾岩,根本不可能凿刻石像。因此,艺术匠师们就利用传统的泥塑技术代替了石刻。 ◎零门槛的敦煌文化入门指南 僻处边塞的敦煌,为何会有如此丰富的古迹? 敦煌的工匠们竟可以与米开朗琪罗媲美? 如何临摹壁画? 莫高窟中究竟有多少幅飞天? 古代匠人如何能在塑像上刻画出“窃眸欲语”的表情神态? …… 没有艰深难懂的学术语言,没有高高在上的阅读门槛,只有轻松好读的敦煌文化常识 三本书相辅相成,层层深入,带你读透敦煌,读懂中国 ◎关于作者,没有人比常书鸿更懂敦煌 他被誉为“敦煌守护神” 他是敦煌研究院创始人 他是敦煌学奠基者 他是与张大千、徐悲鸿同时代的著名画家,临摹过数张敦煌壁画 他使远在西北边地的敦煌石窟逐渐为世人所知 半个世纪,一万八千多个日夜,他与敦煌共命运 ◎常书鸿之女常沙娜主编,延续对敦煌的守护与传承 常沙娜教授历时20余年,爬梳、集结常先生散见于数百种图书、报纸、期刊、内部资料中有关敦煌文化的文字,成此一套“敦煌三书” 完成对父亲弘扬敦煌的承诺,唤醒更多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敦煌研究院倾情提供多张珍藏洞窟图片,一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 ◎全彩印刷,品质装帧,宜收藏,宜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