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综合素质写作范文宝典

2023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综合素质写作范文宝典
作者: 编者: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责编:张建民//刘虹
出版社: 世图出版公司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5.35
折扣购买: 2023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综合素质写作范文宝典
ISBN: 9787519266486

作者简介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是中公教育旗下研究教师资格考试的部门,汇聚了数十位知名的辅导与研究者,本着“学员第一”的理念坚持紧扣考试自主研发。

内容简介

先导章?考情速览 一、考纲要求 根据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综合素质考试中的写作要求考生:掌握文体知识,能按照选定的文体进行写作;能够根据文章中心组织材料;具备布局谋篇、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语言表达流畅、鲜明、生动,能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二、题目分值 写作在综合素质考试科目中所占分值比较高,分值固定为50分,占总分值的1/3。 三、命题形式 教师资格考试中综合素质作文题目的考查形式一般为材料作文,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写一篇论说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中学学段作文要求字数不少于1000字,小学和幼儿园学段作文要求字数不少于800字。 题目中所给材料一般考查考生对社会热点及现象的思考,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对名人故事的解读,考查的主题涉及道德品质中的自立、坚持等,个人成长中的经验、挫折等,社会话题中的传统文化、阅读等,应辩证看待的长处与短处、竞争与合作,等等。 综合素质考试历年写作真题的考查内容与主题见表1。 表1?综合素质考试历年写作真题的考查内容与主题 (续表) 年份 学段 内容 类别 主题 年份 学段 内容 类别 主题 2023上半年 中学 两队孩子竞争时产生冲突,合作时消除冲突 解读名人、事例 合作共赢 小学 毛竹的生长速度 聚焦热点、现象 厚积薄发 幼儿园 学习的真谛不是加法,而是减法 感悟名言、哲理 学习 2022下半年 中学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感悟名言、哲理 脚踏实地 小学 王利器拒绝署名 解读名人、事例 不忘初心 幼儿园 讲解员老奶奶的讲解 解读名人、事例 因材施教 2022上半年 中学 旧习惯和新规则 感悟名言、哲理 适应变化 小学 重大科技项目与科技产品名称 聚焦热点、现象 文化传承、文化自信 幼儿园 漫画:木船破洞漏水 感悟名言、哲理 团结、命运共同体 2021下半年 中学 “三余说”和三余图 感悟名言、哲理 珍惜时间 小学 爱因斯坦拉小提琴 解读名人、事例 看淡结果,享受过程的快乐 幼儿园 《中国诗词大会》唤醒文化自信 聚焦热点、现象 传统文化 2021上半年 中学 女孩成功考取北大考古专业 解读名人、事例 榜样的力量 小学 功夫在诗外 感悟名言、哲理 广泛涉猎、深入实践 幼儿园 画荷与画竹 感悟名言、哲理 做事前要有准备 2020下半年 中学 “抢红包”活动的争议 聚焦热点、现象 新交际方式与传统民俗人情 小学 经典文学作品对青年的激励 感悟名言、哲理 精神的激励作用 幼儿园 黑人司机与白人孩子 解读名人、事例 自信 2019下半年 中学 司机为忘带卡老人交车费 解读名人、事例 规则与人情 小学 家族观念变淡薄引人争议 聚焦热点、现象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幼儿园 鞋店老板的经营 解读名人、事例 善良 2019上半年 中学 足球点球 聚焦热点、现象 公平 小学 红军长征 感悟名言、哲理 信念 幼儿园 奥斯卡阅读热 聚焦热点、现象 现代社会的阅读 2018下半年 中学 新木桶原理 感悟名言、哲理 长处与短处 小学 诡异谷效应 感悟名言、哲理 完美与不完美 幼儿园 大学教授不识回家路 解读名人、事例 经验与创新 第一章?写作精讲 结合近几年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科目作文真题考查要求分析可知,综合素质作文主要考查考生写作论说文的能力。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议论文”的释义为“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文章,通常要具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也叫论说文”。因此,本章节将主要介绍论说文(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及写作技巧。 第一节?立意 立意即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立意的基本要求有以下三点:①要切合材料中的观点,不能脱离材料,另起炉灶;②要符合主流文化价值观;③要准确鲜明。 教师资格考试中,作文题目的考查形式一般为材料作文。根据材料的内容,可将作文材料分为叙事类材料和议论类材料。 叙事类材料内容涉及社会现象、热点事件、名人故事、原理法则等;材料性质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反面的。针对叙事类材料,考生可以通过把握材料所记叙的人或事表现出的主旨来立意。 议论类材料包括名言警句、经典论断、议论性语段等。针对议论类材料,考生在审题立意时应分清材料中的论点和论据,搜寻材料的中心句,揣摩中心句的内涵,以此内涵为主旨来立意。 立意的基本原则是提炼中心和舍次求主。 提炼中心,是指考生要尽量提取出材料的中心思想,根据中心思想来概括出作文主题。提炼中心时,要注意抓关键句。关键句常常是材料中的中心句、过渡句、转折句,以及具有评论性质、包含情感倾向的句子,这些句子是材料作文立意的突破口。 舍次求主,是指若材料牵涉较多的人物和事件,审题时就要明确哪些是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次要人物或事件,应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进行审题和立意。 明确立意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顺向立意法 顺向立意,是指思维顺着原材料的指向去立意,或者选择与传统的观念、通常的情感倾向相一致的立意。以如下材料为例: 20世纪30年代,戏班子想在报纸上为梅兰芳先生演出一事登一则广告,但广告怎么写,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呢?经过一番筹划,戏班子决定在报纸上只印三个字——梅兰芳。上海市民在报纸上只见人名不知何事。因为好奇,便互相打听。这则广告连登了一周之后,报纸上才又登出了一则详细的广告:“梅兰芳——京剧名旦,今晚在上海茶戏园登台献艺。欢迎观看。”就这样,梅兰芳先生的演出座无虚席。 分析这则材料:戏班子想让梅先生的演出引起上海市民的注意——刊登具有新意的广告——达到宣传目的。它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明创新对梅先生的演出宣传及梅先生本人帮助很大,因此,我们可以顺向立意为“创新,促进个人发展”。 二、逆向立意法 逆向立意,是指从与习惯思维相反的角度进行立意。例如,对于苦难,通常的立意角度为“战胜苦难”,逆向立意的角度可以为“珍惜苦难”“歌颂苦难”等。逆向立意,容易写出新意,让人耳目一新,但也要有理有据,符合主流文化价值观。以如下材料为例: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分析这则材料:夫妻擅长织鞋、绢——欲去越国住——越人赤脚、披发——去越国无用武之地。从顺向的角度可立意为“做事要立足实际发挥特长,不能想当然”,而逆向思考的话,可以围绕鲁国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进行立意。 三、延伸立意法 延伸立意,即对原材料进行合理的联想,恰当的推理和引申,从而确定最佳的立意角度。以如下材料为例: 一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上只有三个字——“爸:钱。儿。”这封三字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 分析这则材料,材料的中心就是三字信。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二者之间的正常关系本应是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钱”连接二者之外,再无其他。据此,可以进行一个恰当的推理——写信的儿子与父亲之间亲情淡薄,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心,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亲的理解和关心。由这一对父子,还可以引申出当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即子女对亲情的忽视。因此,可以立意为“子女对亲情的忽视”“子女要懂得理解和关心父母”。 四、类比立意法 类比立意,即把材料中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内容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进行立意。例如,对于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可以采用类比立意法,从自然事理联想类比到社会现象,从而提炼出正确的立意。以如下材料为例: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记载,晏子出使楚国时,面对楚王的非难,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分析这则材料:水土不同——植物形似——果实味道不同。由此,可联想到人和植物一样,环境不同,人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轨迹也可能截然不同。因此,可立意为“要重视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 五、对比立意法 对比立意,即针对题目给出的多则材料,或者一则材料中的不同观点,通过对比材料或观点,找出异同,从相异或相同的角度立意,也可在异同中寻求互补进行立意。 1.异中求同 异中求同,是指对比材料的异同或观点的异同,从不同中寻求共性来确定立意的出发点。以如下材料为例: ①当断臂的维纳斯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总是要提出各种为维纳斯接上断臂的想法。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一种设计能获得社会的认可。 ②有一次,记者问棒球明星史蒂夫·加里威:“你从来没有哭过吗?”史蒂夫·加里威回答说:“是的,我从不掉眼泪。”记者又对他说:“我认为你倒不如像大多数人一样,有时不妨也掉掉眼泪,这样才能证明你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喜怒哀乐的人,一个感情丰富的男子汉。” 分析两则材料:材料①主要讲人们为了追求完美,想为维纳斯接上断臂;材料②主要讲记者希望史蒂夫·加里威流泪,以证明史蒂夫·加里威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两则材料表面上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通过对比分析就会发现,二者的内涵有共通之处,材料中的行为言语,都是人们的求同心理使然。因此,可以立意为“做事要克服求同心理”。 2.正反互补 正反互补立意,即针对材料中的多种不同观点,且观点本身并无正确与错误之别时,既可以从正的方面或者反的方面去思考,从中提炼一个明确的主题,也可以在这两种观点中寻求平衡,综合分析两种观点的优劣,得出自己的结论。以如下材料为例: “抢红包”是近年来流行的话题之一。各类“抢红包”活动此起彼伏,好不热闹。与此同时,有关“抢红包”的争议也越来越大,有人认为这是高科技时代的民俗文化,值得发扬;有人认为把亲情、友情晾在一边,只认钱,坏了社会风气。 这则材料列出了两种观点:支持,反对。针对观点,可以从正的方面思考,“抢红包”是 本书为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一综合素质考试辅导用书,适用于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本书严格依据历年考试题中的写作要求编写,全书共包括“写作精讲”“范文赏评”“真题与预测”三大章节,内容详尽,版块丰富,作文主题涵盖范围全,作文呈现形式独具匠心,注重传授写作技巧,帮助考生构架行文逻辑,强化写作论证思维。本书可供参加全国教师资格考试的考生备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