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退后让我来(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奋斗实录)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一、吃得亏、打得堆 盛夏六月的傍晚,北京 市东城区的东棉花胡同依然 人流如织、热闹非凡。这条 胡同约六米宽,呈东西走向 ,全长不过四百多米,却遍 布名人故居。古朴如线装书 的老房砖块,无声倾诉着悠 长的历史。抬头望见屋檐下 的瓦当,瓦面上篆刻的纹样 早已斑驳,不知出自哪桩典 故。 沿着东棉花胡同往里走 ,有一所艺术学府。这所学 府,从延安时期成立的鲁迅 艺术学院走来,是新中国第 一所戏剧教育高等学校,也 是当今国家戏剧艺术的最高 学府。它就是中央戏剧学院 。 今晚,中央戏剧学院实 验剧场座无虚席,大型舞剧 正在上演。 台下靠前居中的位置, 坐着一位戴墨镜的特殊观众 。灯光下,黑色的墨镜格外 扎眼。他的右侧坐着一位扎 着马尾辫的女士,白皙俊俏 ,明眸善睐。 “班长,舞台上演到哪儿 ,我就给您讲到哪儿。”女 士轻声细语。 “好的,我虽然眼睛看不 见,但内心能感受得到。” 戴墨镜的男士爽朗作答。 灯熄音乐起。伴随着凄 厉的爆炸声,大幕拉开了。 枯树、焦土、界碑、老牛、 土篱笆,萧瑟的场景诉说着 曾经的硝烟,哀怨的琴弦倾 诉着雷患给边境百姓带来的 沉重灾难。 悲极而舞。身着各色民 族服饰的演员们登场了,他 们或仰天怒吼,或相拥而泣 ,或捶胸顿足。又有舞者飞 速地旋转着,这分明是被地 雷炸伤、炸死、炸怕的乡亲 们,伤心、恐惧、无助的表 达。 “班长,您听,铜鼓被擂 响,唢呐在欢唱,边民们在 用他们最隆重的礼仪,欢迎 扫雷官兵的到来!” “我听到了,边境的老百 姓待我们扫雷兵可真亲啊! 在雷区,他们自发给我们当 向导,逢年过节,他们会带 上自己不舍得吃的食物到队 里慰问,平时学生们遇到我 们的车队,都会自发停下来 ,向我们敬礼!”黑暗中, 男子微微翘起的唇,像一艘 快乐的小船,满载着扫雷兵 的光荣和自豪,驶向他昔日 战斗过的雷场。 雷场就是战场。大屏上 ,疯长的灌木丛、硕果累累 的芭蕉树、郁郁葱葱的橡胶 林,处处充满杀机。舞台上 ,全副武装的扫雷兵,明知 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们 迈着矫健的舞步,向雷患发 起了“决死突击”。生死雷场 上,扫雷兵勇闯“阴阳道”, 力拔“虎口牙”,在“死亡地 带”书写“生命之舞”。 “班长,队伍最前面,扛 着两箱炸药的就是您……” 看到兴奋之处,女士用手指 向了舞台中央。 抬起手的一刹那,她仿 佛触电了一般,又迅速地收 了回来——她差点忘了,他 看不见。她想去握男子的手 ,抓到的又是空荡荡的袖管 ,她心中猛地一痛。 正在上演的舞剧,是中 央戏剧学院的师生们,以南 部战区某扫雷大队的故事为 原型创作的毕业作品——《 没有硝烟的战场》;台下戴 墨镜的男子,是远道而来的 嘉宾,也是这场舞剧主角的 原型人物——杜富国;旁边 的女子,是舞剧的编剧—— 中央戏剧学院博士、清华大 学教师曾夏琰。 “富国班长,王静嫂子说 ,她想跟您去看雪,舞台上 正飘着雪花呢,王静嫂子挽 着您从大雪中走来。”曾夏 琰笑里含泪。 “哎呀,你们是怎么知道 的?王静她特别爱看雪,白 色是她最喜欢的颜色……” 杜富国有些惊讶。 黑色的墨镜遮住了杜富 国的双眼,却遮不住他脸上 的微笑。曾夏琰从杜富国身 上看不到半点沮丧、颓废或 自卑,他的脸上只有直抵人 心的微笑。他的笑清澈而明 亮,犹如山之清泉、晨之清 风、冬之暖阳。和他在一起 ,有一种说不出的舒适和愉 悦。尽管曾夏琰与杜富国是 第一次见面,尽管他们的成 长轨迹和人生经历千差万别 ,但两个人却聊得很投机。 曾夏琰问杜富国:“班长 ,您保持快乐的秘诀是什么 ?” “哪有什么秘诀?快乐需 要寻找。”杜富国笑了。 “那您是怎么寻找的?” “我是闭着眼寻找的!” 杜富国开玩笑说。 “命运以痛吻我,我报之 以歌”,历经坎坷磨难的杜 富国,将人生的伤痛铸成了 战斗的铠甲。 曾夏琰从杜富国口中得 知,她与杜富国是同年生人 ,杜富国只比她大了几个月 。剧场里的灯全亮了,雷鸣 般的掌声打断了曾夏琰的思 绪。人们自发起立欢送英雄 退场,她连忙去扶杜富国, 杜富国却轻声说:“我自己 来。” 杜富国和曾夏琰都出生 于1991年,正赶上中国大 踏步全面改革开放的时代。 那时,一切都是新的,一切 都处在“尚未被定义”的状态 ,一切都在不确定性中充满 了希望、充满了机遇。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 恰似从乡村来到城市的少年 ,虽然还有些许莽撞、落后 甚至愚昧,却充满了朝气, 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创业创 造的无穷动力。 P3-5